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近日,在龙南市桃江乡水西堤村高效蔬菜基地,一个田野天花板竖着的通风大棚四通八达。 大棚里,青翠的藤蔓上挂着带花茎的新鲜黄瓜,有的是爬绳的绿色甜瓜,有的是“躺着”种的田埂,有的是忙于摘黄瓜的雇工,有的是藤蔓
“江东莣莲池蔗、萝卜青菜水西堤”这句话在陇南流传了几十年。 水西堤是指该市桃江乡桃江河畔的村庄,与市区隔河相望。 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蔬菜种植的绝佳地块。 自古以来就以种植甜脆的萝卜和蔬菜而闻名的蔬菜村,是市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近年来,该市将“菜村”由传统分散家庭种植向集约化现代农业化经营转变,建设高效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采取“示范带动企业合作社菜农”的经营模式,将“菜篮子”变成老百姓富裕的“钱袋子”
“管好基层态度,天天顾家。 把菜农当亲人一样对待,全心全意服务。 ”在大棚里见到桃江乡蔬菜办主任刘弼德时,他开口打油诗说:“这四句话,是政府支持我们基地的宗旨。 ”。
“模范企业合作社菜农”是大棚里的《致富经》。 刘弼德介绍说。 模范带领企业承担三项服务,即品种切入口、技术服务、营销三项服务。 动员一批种植大户成立陇南市丰园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具体组织“七统一分”,即统筹规划、统一棚户区建设、统一配套、统一政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经营,菜农负责分户种植。
另外,为了壮大蔬菜产业,龙南市采用了“保姆式”服务。 示范基地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政府统一投资建设,新建上部立式通风连栋大棚按每亩2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补助,符合信用贷款条件的菜农给予金融贷款贴息支持,每亩最高建设2.5万元的货款。 政府全额贴息3年,3年期满后,菜农返还贷款利息。 大棚产权按出资比例由农户和村集体共有,菜农可以无偿使用五年。
据悉,为了让传统蔬菜村“满血复活”,桃江乡特地请来山东寿光一家企业,在企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基地确定主要种植黄瓜和甜瓜。 基地定植结束后,辣椒、西红柿、茄子等常规菜种得到更新,还引进了甜瓜、羊角蜜、彩椒等新品种。 基地采用滴管技术、喷雾施药机、使用对人体无害的生物农药、增施有机肥等,以现代化绿色栽培方式达到生产效益。
“大棚占地130亩,建有18座。 合作社目前有种植农户22户,每户分5-10亩土地种植。 ”刘弼德对基地的情况很了解。 他说,基地于去年11月开工建设,经过土地流转、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大棚建设及土壤改良,距离全部大棚建设完成、定植完成,只用了不到4个月。 今年2月,大棚里黄瓜和甜瓜全部种上,7月底全部收获,总收入达130多万元,直接带动贫困劳动力30多人。
“我家这间小屋只有2.5亩,虽然种植面积最小,但却是栽培最好的,高产高卖。 ”菜农凌秋华和她招聘的农业工人一边装黄瓜,今年第一批产量3万多斤,赚了近4万元,现在是第二批了,大丰收,合作社给我找了销路。 要感谢政府找到了从田地里致富的好途径。
“今天市场上有大黄瓜,菜农开心开花,辛勤劳动有回报,模范地领导着有钱人。 ”看到菜农们乐呵呵的,刘弼德也乐呵呵的即兴吟咏了打油诗。
刘弼德说,传统的种植方式,每人最多只能种一亩地,现在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以前一年只能种一次的黄瓜现在可以种三茬了,一个人可以种管理八亩地,将是农忙季节
合作社有党员,有村干部,有普通菜农,有四个九十多岁的年轻人。 去年,从缅甸来打工的李建军开始种植甜瓜。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90多岁的年轻人竟然是个有栽培能力的人,整个合作社里他的哈密瓜种得最好。 贫困户李建军大棚占地5亩,种了7300支甜瓜。
“今年3月24日种了第一茬。 收到了三万多斤。 批发价2元一斤。 合作社都打包卖给我。 收入有6万多。 ”李建军高兴地说,现在这样的是第二茬,8月中旬种的。 因为面积很大,他每天起早贪黑都要来小屋做浇水、叉子、剪树枝等农活,每天要招聘8名工人帮忙,到12月中旬才能上市。 虽然很累,但一点一点地耕耘,李建军说很期待这次收获。
“示范基地坠桃江,百姓喝下了定心汤。 创业在家门口,引领万家小康。 ”采访李建军后,刘弼忍不住唱了起来。
“来,辣椒、西红柿苗到货了。 大家快来领取。 ”顺着吆喝声,笔者看到一辆大卡车停在示范隧道前,合作社社长刘志全招呼农户们去收树苗。
“瓜果香在桃江河畔,蔬菜品质四通八达,绿色生态无公害,产业日益兴旺。 ”新的歌咏歌声在桃江河畔响起了很久……
(廖翠霞、王琪、陈菊梅供图)。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