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众网络海报新闻记者于雅雯寿光报道
蔬菜大棚种植业是寿光市的支柱产业。 山东省农担结合当地政府产业发展方向,与寿光市金融投资集团创新构建“国有企业农业园区金融”政策融合模式,由金投集团出资建设高标准农业产业园区、农户租赁住房经营、农担公司担保贷款,引导金融资源更多配置进入农业重点领域,大棚设施8月29日下午,《国有企业改革看山东》——新闻媒体走进山东省国有企业国企采访活动深入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进行采访交流。
园区与菜农建立“合伙人制度”
创新“财政金融”、“政府市场”机制
据了解,田柳镇陈马村村民田玉增家四座大棚因台风灾害坍塌一座,另有三座大棚秧苗被淹,直接损失达20多万元,让原本就手头资金不宽裕的他更是雪上加霜。 那一年,他在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考察后,与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签订了租赁合同。 园区地势高,基础配套设施齐全,不仅解决了防洪排涝问题,而且抗灾减灾能力大大提高。 先进的运营模式是田玉增选择的原因。
田玉增提到的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是由山东农担与寿光市金投集团合作建设的。 农担与寿光市金投集团合作,投入了1500亩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整体授信。 累计为园区内农户全部授信3000万元,政府给予政策,国有企业运营,农业有保证,银行注资,多方主体合作为种植户设计产品,为种植户排忧解难。
“我们考虑到山东省农业负责人作为省属重要企业,讲担当和讲政治,最重要的是农业负责人懂农业,专攻农业项目,在贷款支持周期、经营理念上与我们的初衷一致。 我们和省农担,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想帮助产业升级。 ”寿光金投田柳现代农业创业创新示范园区负责人常永对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说。
“园区和菜农建立‘合伙人制度’,协助菜农通过农务向银行发放贴息贷款,支付大棚租金和生产资料费用,实现‘包入住’。 菜农不再为资金、技术、销路发愁,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就能获得投资少、收益多的效益。 ”常永表示,政府给予政策,国有企业办,农业有保证,银行注资,多方主体合作为种植户设计产品,为种植户排忧解难。 “财政金融”、“政府市场”的机制设计,蕴藏着观念上的突破,凝聚着智慧和创新,最重要的是政策性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带来了金融支农的长期发展。
智慧农业和标准化管理的发展
帮助升级第七代蔬菜大棚
在寿光,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达70万亩,覆盖国内外100多个蔬菜新品种,蔬菜年产量达600万吨,普通菜农管理1~2个大棚,总占地面积约5-6亩,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 近年来,寿光市委市政府围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大棚“两改”和智慧产业化,设施反复提高劳动生产率,寿光大棚已由原来的“土坯房”发展成为第七代智慧大棚。
记者从小区讲解员赵秀杰口中获悉,目前,小区内新型大棚长200多米,宽30多米,高7米多,大规模推广自动卷帘、自动加药机、夜间补光灯等新设施,自动温控系统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以上,通过手机远程操作,有效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原来的青壮年夫妇只能种两个70米大棚,现在可以管理两个200米多的大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0%以上。 在此基础上,小区内大棚实行统一管理,配备专业技术队伍支持,严格执行订单生产,生产出的果蔬以远高于市场均价的价格销往北京等高端市场,提高了附加值。
在栽培技术方面,按照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制定的《日光温室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番茄》行业标准技术指标要求,结合园区栽培经验,园区已制定了自己的企业标准,生产过程共81道工序。
“菜农种菜本来是独门独户、单枪匹马,需要种苗、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亲自参与,但如今智能化管控让菜农从‘会种菜’向‘慧种’升级”常永说。
常永表示,在智能控制方面,小区大棚内配备了8种智能设备。 “植保机在产生臭氧进行杀菌消毒的同时,发出蓝光,起到了用黄光引诱虫子的作用。 蓝色列为补光灯,主要在多云、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补光; 黑色丝带是一种智能淋浴系统,主要在炎热的夏季喷水降温,喷雾部分叶面肥; 还有自动送风机、自动卷帘、水肥一体化、二氧化碳发生器等。 我们为了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采用物联网技术,将这些设备统一连接到智能管理系统上,实现远程控制。 正因为有了这些设备,一个技术人员管理七间小屋,一间小屋安排两名工人进行日常整枝、打叶、采摘等就可以了。 ”
据介绍,建成的高标准蔬菜大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蔬菜大棚的升级和质量的提高。 借助政策性农业担保,当地政府围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大棚“两改”和智慧产业化,设施反复提高劳动生产率,成功实现了第七代蔬菜大棚的阶段性升级。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