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云南网讯(记者姬祥虎通讯员杨春永) 6月的楚雄大地,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日前,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插甸镇安德村委会走进衣呷村一组,看到十多名村民在田里笑着干农活。 青青的农作物就像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豌豆、土豆、青贮玉米,还有各种蔬菜都在蓬勃生长。 这里是村民口中的“夫妻蔬菜种植基地”,也是大家工作增收的“主战场”。
“夫妻蔬菜种植基地”的创始人是齐琼村的村民袁国光,他是地道的当地人。 从小就没怎么看书,家里很穷,14岁的他只好打工。 到了22岁就自食其力,背负着养活家人的重担。 虽然常年在外打工,但全家人的生活依然很辛苦。
了解菜地的情况
后来,在那位朋友的建议下,袁国光才决定筹集10多万元回乡创业。 流转村里247.33亩农田,集中发展蔬菜产业,共涉及村民54户,流转租金每年109550元,2014年10月注册成立武定县国光蔬菜种植基地,也就是村民口中的“夫妻蔬菜种植基地”。 从此,袁国光与妻子马忠芳并肩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在发展蔬菜种植的过程中,基地在优先流转贫农田地的基础上,百分之百吸纳他们到基地务工,让村民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增加劳动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夫妻蔬菜种植基地”接收固定工人6人,季节工35~50人,年劳动报酬约20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种植基地。
菜地
经过4年多的发展,“夫妻蔬菜种植基地”生产的优质土豆、豌豆、鲜食甜脆的玉米等,往往当场由外商购买后送到昆明等市场,剩下的部分则自行运往中甸、高桥等城镇销售,供消费者食用在发展基地的同时,袁国光经常邀请县镇农业专家到基地内进行劳动技能和栽培管理技术的培训,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劳动报酬和技术。
经过不懈奋斗,如今的“夫妻种菜基地”已发展成为积累了50多万元、周转金20多万元的小规模种菜基地,成为当地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主战场”。 下一步,袁国光夫妇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购买生产机械、运输车辆等机械以改善劳动强度,同时安排更多的穷人到基地增加收入致富。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