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封面见习记者刘柯辰
3月15日,董健毅很早就来到自家大棚,仔细调查小屋里作物的生长情况。 最近,他的西红柿苗刚下地,每天的日常工作是晚上给小屋的作物盖上塑料薄膜,到了早上再打开。 “为了让收获变好,不能懈怠。 ”网名“董菜菜”的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写道。
董健毅在劳动
这一幕发生在距离中国近1万公里的加拿大。 今年,是董健毅在加拿大的第七年,也是他决定在当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的第三年。 目前,董建华在当地拥有180亩农场,农场内可以种植大棚蔬菜,养鸡和养鸭。 目前,他正在着手建造第二个大棚。
董健毅与大棚
生活看似田园牧歌,背后却是几年来的汗水和辛劳:没有技术、没有材料,一切从零开始学习,从零开始建设。 从2018年6月开始,董健毅和妻子一起正式开始开垦农场。 他亲手电焊、填土,不断摸索,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北部的奥尔茨镇首次建成了长100米、宽10米、高6米的中式蔬菜大棚。 这也是加拿大第一家大型中式蔬菜大棚。
今年年初,董健毅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在加拿大建造大棚种菜的视频,收获并观看了数十万人。
3月16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嘀嘀平台联系上董健毅,随后在微信上进行了采访。 谈到自己的经历,董健毅说:“我还是相信愚公移山的精神。”
北大毕业生来加拿大种菜
董健毅来自河北唐山。 2000年,董健毅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在这里度过了本科和研究生的职业生涯。 2007年,硕士毕业的他进入了石油领域的外资企业。
2014年底,董健毅离开外企,来到加拿大卡尔加里。 这一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 董健毅说,自己去加拿大前油价还在100多美元,走后跳进了26美元一桶。 “来之前我想过,来了之后油价暴跌,在石油地质行业找不到工作。 ”
此时,董健毅开始为生活发愁。 “加拿大人口少,经济不像国内那么有活力,产业链也不完善,能做的选择很少,特别是中国人。 ”
人生地不熟的董健毅,当时给人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感觉,他开始考虑创业做点什么。
董健毅所在的卡尔加里市石油产业非常发达,可以说是“加拿大的石油之都”。 但卡尔加里市由于纬度高、冬季长、日照短,当地果蔬主要依靠进口,本土种植业不发达,蔬菜价格昂贵,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经过调查,董健毅铮铮发现,蔬菜种植在当地还是空白行业,有市场,也没有太多竞争。 但是,蔬菜栽培成为“空白行业”的背景是:“我和当地的中国朋友交流过,大家都认为种蔬菜很好,但是难度太大了。 气候太有挑战了,当地没有蔬菜栽培行业的成功例子。 ”董健毅说。
明知前途困难,董健毅咬紧牙关,和妻子一起准备建设农场。
从零开始,用自己的房子盖大棚
对董健毅来说,农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加拿大极寒的环境中种植蔬菜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这时,董健毅想到了中国的蔬菜大棚。
欧美的“大棚”主要以玻璃温室为主,成本高、能耗多,加拿大只能在多伦多、温哥华等南部城市进行规模化建设。 在偏北的卡尔加里建设大的玻璃温室,成本非常高。 “中式蔬菜大棚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那就是保温效果好,能耗低,只靠太阳能就能达到保温效果,建筑成本和运营成本低。 ”
欧美的大棚(图像源网络) ) ) )。
在中国,大棚建设的产业链非常成熟。 在专业材料厂生产材料后,由专业施工队伍进行安装建设,短短两三个月就可以建成大棚。 但是,在加拿大建设中式蔬菜大棚比想象中更困难。 董健毅说:“加拿大从来没有大规模的中式蔬菜大棚,所以完全没有上下游产业链,所有环节都要我一个人解决。”
电焊是建造大棚的必要技术。 但在加拿大,一名焊工的时薪高达65加元(合300多元),董健毅夫妇完全负担不起。 于是,董健毅去了电焊培训班报到,经过四天的学习,终于入门了。 “入门后,回去自己练习,一开始找不到感觉。 两个零件没能很好地焊接起来。 后来焊多了就有了经验,越来越熟练。”另外,董健毅还自学了接电、装电机等相关技术。
学习了技术,没有在当地建造大棚所需的工具吗? 董健毅自己做的。 董健毅的设想是,大棚长约100米,为此需要移动的脚手架。 但是,当地没有相关工具,租用100米长的脚手架成本太高。 于是,董健毅将铁架焊接好放在皮卡车上,自己制作吊机,移动汽车完成大棚钢结构的焊接。 “后来想想,我觉得这样做很危险。 ”
董健毅搭建的“移动脚手架”
随后,董健毅夫妇买了一台红色拖拉机,并焊接了两根支撑在拖拉机前方的钢管。 以此为支架架起了长梯子。 “这样就可以爬上梯子电焊了。 移动方便,也可以确保安全性。 ”
用钢梯电焊
大棚钢结构建成后,下一步是砌墙。 此时,董健毅面临着另一个问题。 高4米、厚1米、长100米的墙壁需要用挖掘机填埋几百吨土,如果在当地雇佣挖掘机,需要好几万美元,其成本超过了大棚的材料费。 董健毅设法制造了新的吊机和漏斗。 “将土倒入漏斗后,用吊机将漏斗拉至天花板,墙壁浇筑完毕。 ”
填土用漏斗
董健毅的妻子王果果,至今对当时浇筑墙壁的经历仍印象深刻。 “当时,我开着拖拉机,把泥运到漏斗里。 填墙的时候已经快到冬天了,白天的日照很短,下午五点多天很黑。 为了赶紧补墙,我们没吃午饭,吃了整整一个月的方便面。 我想这件事如果再让我做一次的话可能会很难。 ”
吊机钢丝绳断裂、漏斗出现问题……在大棚建造的过程中,董健毅夫妇发生过非常严重的坍塌,但他们的牙齿还是坚持了下来。 经过一年,第一个大棚的建设终于完成了。 大棚采用传统建筑货架原理,利用土墙吸热蓄热,晚上可以散热,保温效果非常好。 另外,大棚外侧设置被褥卷帘,晚上放下总重3吨的长被褥覆盖整个大棚,提高保温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大棚内部不需要使用燃料。
大棚建成后,董健毅感慨地说:“盖大棚的所有材料,都是从国内进口的。 只有背靠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供应能力,我才能实现大棚建设的理想。 当地白人建不起如此规模的大棚的很大原因是他们买不到专业的材料。 我为那个感到非常自豪。 ”
大棚里的蔬菜因热度而受到当地居民的盛赞
董健毅的大棚里,种植着多种有机蔬菜,西红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绿宝石”、圣女果等番茄品种在大棚里生机勃勃。 此外,还有合中国人口味的带刺黄瓜、当地很难买到的四季豆、生菜、红菜苔等。 蔬菜成熟后,董健毅会在微信上销售,每周给卡尔加里市内送菜一次。 “每次,大家都在约定的送货地点等着。 西红柿经常被抢购。 ”买了董健毅种的蔬菜的当地中国人也说:“放心吃了好几次,真的很好。 他的西红柿很好吃。 小白菜也很好。 ”。 一些客人买完菜后,特意给董健毅买了热咖啡和食物来看望。 他的心情变得非常温暖。 “得到这个,意味着大家对我的蔬菜非常认可,我非常感动,也有成就感。 ”
大棚内栽培的西虹市
董健毅在送菜
第一次规模的大棚也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 一些机构积极联系董健毅,希望参观董健毅的农场。 “后来,加拿大人邀请我参加了各种讲座,介绍大棚的技术。 ”
2020年10月,董健毅的网络讲座被主办方录制并发布到海外视频网站上,引起了4万次观看。 在朋友的建议下,今年1月,董健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开设了账号,分享自己的农作日常和技术经验。 很多中国人称赞他,外国网友也钦佩大棚技术。 一位加拿大农业学校的老师看完视频后,带着学生来参观大棚。
董健毅的社交账号
网民评论
“在建造这个农场和建造大棚之前,我没想到这么辛苦。 但是,这件事至今仍有成就感。 我会一直继续做这件事。 我相信越做越能做很棒的事。 ”董健毅说。 目前,他已经着手建设第二个大棚,将于今年内建成。
【如果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报告。 如果被录用的话需要费用。 新闻微信关注: ihxdsb,新闻QQ:3386405712】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