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特有的模范
本报记者王延斌通讯员马文哲
在不适合作物生长的盐碱土壤里种菜是先天不利的,但来自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的两位“教授科特派”施展绝技,实现了在盐碱土壤里种大棚、种葡萄、产食用菌的“奇迹”。
从象牙塔到盐碱土壤,战场的转变考验着大学教授们。 但是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是一项沉重的责任,意味着即使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们也要突破难关,做一些事业。 “教授科特派团”做得如何巧妙? 骆义和王健林两位教授的故事可以带来一些启发。
盐碱土壤中鲜红
这里西红柿年产量四万斤
盐碱土壤中鲜红,是大棚里对番茄的形容。 在盐碱土壤中种菜具有先天劣势。 但地处黄河三角洲河口的东营区景屋合作社大棚番茄,年产能4万斤。 这是令人惊讶的。
东营市地处黄三角地区,土壤中盐碱较重,蔬菜产量较低,即便是管理好的大棚里,每年也很少有番茄超过2万斤。 建造当地的大棚需要用黄河水多次“清洗”土壤中的碱,耗水量惊人。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罗洪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无土栽培和水溶肥料的理论与实践,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 作为科技特派员,他来到东营市东营区景屋村指导生产,看了白花的盐碱土壤,想出了硬招。
目前,土壤板结、盐化、病害多,已成为蔬菜栽培的障碍。 抛弃土壤基质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难题。 罗洪义农村多采用秸秆、牛粪、菇渣等材料,经过腐熟、发酵,降低碳氮比,同时消毒杀菌。 这样制成的基质性状稳定,成本低廉。 蔬菜种在基质上,每周浇一次营养液。 营养液按作物、同一作物生育期、营养吸收特性和当地灌溉水特点配置。 简单来说,就是植物需要什么营养,微喷雾水中添加什么营养素。 这就是骆洪义的水肥一体化栽培研究。
但一来二去,骆洪义的教授身份,并不能完全让农民兄弟信服。 他需要找一个“试验田”。
毗邻东营市的地级市滨州,北部濒临渤海,也面临盐碱土壤改造问题。 让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落地,骆洪义选择了自己亲戚的“小试牛刀”,大获成功。 看得见的人知道这才是“硬件技术”。
那年12月,景屋村民种了西红柿苗。 秧苗一直是碧绿的,茎又粗又粗。 结果实的时候,从最下面的第一穗到最上面的第五穗,甚至第六穗,实际上基本上是一样的大小。 要知道,以前三穗的东西必须作为下一个果实出售,四穗五穗的柿子根本长不出来。 记者了解到,目前仅景屋合作社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的番茄大棚已发展到100多个。
盐碱土壤中郁郁葱葱
从“碱窝”中诞生现代农业庄园
“毛坤村,太偏僻了,交通不方便。 水源连年干旱,地广近盐碱。 种族收入没有保障,很难致富。 ”。 长期以来,这个顺口溜一直是人们对东营市贫困村——毛坤村的印象。 只有120户、480多人的小村子,地碱、水咸、旱,尽管拥有6000多亩土地,但基本上是“什么都种不上”的盐碱土壤。
然而,当科技日报记者探访这里时,“不毛之地”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集研发、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庄,绿色诱人的蔬菜、生机勃勃的食用菌和葡萄为参观者打开了视野。
这是怎么发生的? 几年前,青岛农业大学派出由王健林教授带领的30多名师生组成的科研团队,进驻毛坤村,与当地农民一起生活、面对面、零距离交流,解决了重盐碱土壤利用的难题。
针对蔬菜种植业,经过反复试验,专家们在重盐碱土壤上利用塑料阻隔下层土壤,上层采用有机基质,在日光温室内进行蔬菜栽培,较好地解决了重盐碱土壤栽培的技术问题; 当地传统种植的棉花,效益不好,农民往往“年年亏年年种”。 通过专家引种试种,筛选出小麦、花生、甘薯、马铃薯等作物耐盐资源,建立了滨海重盐碱土壤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现在,“不毛地带”变了样。 改良盐碱土壤、上农下渔、无土栽培、稻鸭共生、耐盐碱、种粮等盐碱土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被誉为“毛坤模式”。 全村纯收入由原来不足千元提高到2万元以上,毛坤村也被原来的贫困村选为全国文明村。
“大学直接把专家教授送到田间地头,面对面零距离指导农民生产,在技术上给予全方位支持,改变了农民的耕作意识。 ”王健林说。 把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现实生产力,教授和农民实现了共赢。
声明:转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 如有出处表述错误或侵犯你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利证明书与本网联系。 马上改正、删除。 谢谢你。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