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人水和谐!祁阳小渔村告别渔网建菜网

   2023-04-01 互联网艺莲园210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原标题:小渔村前世湖南日报记者刘跃兵通讯员刘志军陈美君7月2日,祁阳县潘町老司里村田亩整齐划一,青黄的黄瓜、紫色的茄子、红色的西红柿……放眼望去,像一张五彩缤纷的蔬菜大网。在田地里组织采摘蔬菜的70岁村民段世旺笑着说。 看了那个,我想起了共度半生的渔网。段世旺在村子里还有另一个特别的称呼。 是排头师傅。老司里村地处湘江之滨,村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渔网是不可缺少的谋生工具,备受珍视。 每年农历9月14日,村民们跳黄龙舞,搬出直径80米的大渔网。 港口安排16艘渔船在岸边等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原标题:小渔村前世

湖南日报记者刘跃兵通讯员刘志军陈美君

7月2日,祁阳县潘町老司里村田亩整齐划一,青黄的黄瓜、紫色的茄子、红色的西红柿……放眼望去,像一张五彩缤纷的蔬菜大网。

在田地里组织采摘蔬菜的70岁村民段世旺笑着说。 看了那个,我想起了共度半生的渔网。

段世旺在村子里还有另一个特别的称呼。 是排头师傅。

老司里村地处湘江之滨,村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渔网是不可缺少的谋生工具,备受珍视。 每年农历9月14日,村民们跳黄龙舞,搬出直径80米的大渔网。 港口安排16艘渔船在岸边等待,32名村民拉起渔网,登上渔船,依次出港,在湘江上挑河张网,稍等片刻,齐心协力收网。 “扑通”一声,网浮出水面,鱼在虾上跳来跳去。

这是提起村子的传统风俗——网,从明代洪武年间就有了。 决定撒网位置和收网时间的人是带头的师傅,是渔民中德高望重、村里最有经验的渔夫。

段世旺说,村民以船为家,顺江分散在湘潭、株洲等地捕鱼,唯独这一天,大家不约而同回村扛网,从未间断。 他担任龙头师傅期间,最多的一次一网收获鱼虾6000多公斤,一般一网收获4000多公斤。

近年来,湘江开始禁渔,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开始将老司村民拉上岸。 当时,村子里有近200名专业渔夫在犹豫。 不上岸,渔船上的生活确实很艰苦,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无人照顾; 上岸,没有其他技能。

司里村虽然土地少,但适合发展高质量的蔬菜,而且村里古迹多,可以发展旅游。 村民邓正宏说,村子里建有清干隆年间的古戏台,水运繁忙的时代,每天都会上演祁剧,供过去的人们欣赏。

针对各家不同的情况,村里列出技能培训“清单”,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渔民跳槽。 终于,大家纷纷弃船上岸了。

一辈子捕鱼的段世旺,对突然的变化感到茫然。 镇上的干部看穿了他的心意,把田地入股,让他进村里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当管理员。 很多过去一起捕鱼的村民也劝他先去合作社做。

于是,段世旺和大家一起参加了培训,掌握了无公害蔬菜的栽培技术。 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定期来指导,开出管理“处方”,方便村民生产。

很快,老司里村200多亩农田里种上了蔬菜,成为了有名的蔬菜专业村。 段世旺每年的工资加上分红,有三万多元。

村民们没有忘记自豪的大渔网。 2017年以来,不仅村里每年都会举行提网表演,建于1252年、1311年的杨泗将军庙、邓氏宗祠也进行了新的改建,乾隆45年建的古戏台还上演了祁剧表演,传统的湘南古院

“我们村演过抬网的镜头,上过中央电视台! ”村民邓名光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借着旅游东风,过去一年四季在江面捕鱼的邓国云也上岸了,开始农家乐,年收入10万多元。 他告诉记者,现在一家人已经一整年不用见面了,收入也增加了近一倍。

邓其林、李小娥经常聚在一起排练新祁剧,演出时总能赢得游客的欢呼声; 村民黄爱军、邓楚林,在本村蔬菜协会工作,掌握技能后,去邻村流转土地种菜,年收入10多万元……

到2019年底,全村专业渔民全部打捞上岸,成功转产,实现脱贫致富。 全村纯收入达到1.1万元,比2015年底翻了近一倍。

段世旺提起今老司里村的网,说“网”不是鱼,上岸满是幸福。

人水和谐,文明是一大步

金中基

人类的历史是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前进,而其文明进步的方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湘江边上有个叫老司里的小渔村。 这里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从明朝开始发明的扬网很有名,是一个直径80米的大渔网,一网可以捕鱼几万斤。 到了水丰鱼肥季节,渔民以船为家,沿湘江顺流而下,捕获湘潭、株洲等地。 江风的渔火,在远去的岁月中闪烁着。

这里渔民生活习惯的变化缘于湘江禁渔令。 近年来,他们抛弃了祖先遗留下来的生存规律,从船上拖网上岸,从此“鱼放湘江”告别了水上生活。 过去的渔民,现在都是耕田种菜的农户,享受着农家的乐趣去旅行。 热气腾腾,只把网举起来作为民俗表演保留下来,见证着小渔村的历史。

小渔村的变化,无疑是湖南发展的缩影,更见证了生态文明的巨大进步。

在“鱼米之乡”湖南,渔歌传唱千百年,场面喜人:“一大早去撒网,夜归鱼满舱”,生活困难和忧愁重重。

渔民上岸,这一历史性创举在湖南起步较早。 经过多年努力,洞庭湖多年来以船为家,陆地上无固定住房、无田地、无户籍的“水上人家”也相继登陆,过上了自己居住的陆地生活。 特别是近年来,湖南把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像保命一样保家卫水,“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打天空,鱼飞浅滩”的景象再现了湘江母亲河。

对洞庭渔民上岸湘江的保护管理,将彻底改变祖传的生活方式,摆脱“打渔”这一原始刀耕火种的恶习,让老百姓在没有立足之地、没有流浪、没有避难的情况下,过上幸福的现代生活,更重要的是对推动生态文明进程的重要贡献湖水清澈,鱼能自由地飞翔。 从与水的斗争到与人的水的和谐,文明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大网 渔网 渔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