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连栋玻璃温室和温室番茄栽培管理技术

   2023-04-01 互联网艺莲园576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智能连栋玻璃温室番茄高效生产管理技术王康丽、刘湘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荷兰Venlo型智能连栋玻璃温室进行蔬菜工厂化生产。 温室配备现代化设备,通过调节作物生长的温度、湿度、CO 2浓度、光照和营养液等来改善或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作物周年连续生产。 与普通日光温室相比,Venlo型智能连栋玻璃温室具有空间大、密闭性好、环境稳定等特性。 在生产中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同时,阻隔了病虫害的外来入侵,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均匀稳定的环境,为生活生产商品性一致的产品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智能连栋玻璃温室番茄高效生产管理技术王康丽、刘湘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荷兰Venlo型智能连栋玻璃温室进行蔬菜工厂化生产。 温室配备现代化设备,通过调节作物生长的温度、湿度、CO 2浓度、光照和营养液等来改善或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作物周年连续生产。 与普通日光温室相比,Venlo型智能连栋玻璃温室具有空间大、密闭性好、环境稳定等特性。 在生产中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同时,阻隔了病虫害的外来入侵,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均匀稳定的环境,为生活生产商品性一致的产品提供了条件。 目前,我国连栋玻璃温室内番茄植株生长周期可达10个月,采收期可达8个月。 宏福农业北京园区7月下旬播种,9月中旬定植,11月下旬采收,次年7月中下旬出苗。 本文以宏福农业越冬茬番茄生产为例,从温室环境控制、水肥管理、植株管理及人工管理4个方面介绍了番茄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环境控制计算机环境控制系统是智能温室作物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计算机环系统不仅可以实时监测温室环境的变化,还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实现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CO 2浓度、水肥的控制。 目前,世界上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控制系统,分别是普里瓦( Priva,荷兰)、豪森杜(荷兰)、莱德( Ridder,荷兰)。 宏福农业北京园区应用Priva (荷兰)计算机环境控制系统进行温室环境的控制。 种植者作为环境控制的核心,负责制定和协调环境战略的各种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传输给控制端(电脑、手机),控制端根据环境数据和环境政策形成指令,向温室内的设备发送信号; 设备接到指令后执行指令,完成温室内环境的控制。 温度的精确控制是智能温室无水栽培模式的优势之一。 在智能温室温度管理过程中,一般采用三段式温度管理策略(图1 )。 第一阶段是从第一天日出后到日落前,该阶段的温室温度设置区间为17~27; 第二阶段是从第一天日落到第二天凌晨,该阶段的温度设定区间为12~18; 第三阶段是从第二天凌晨到第二天日出前,该阶段的温度设定区间为17~20。 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温度急剧下降,人为造成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同化物向果实的运输,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口感。 第二至第三阶段,温升,温升速度不得超过0.5 /h。 这一阶段升温主要是为了使作物自身的温度上升,使作物进入光合作用的“准备”阶段,在受到太阳光照射时立即进行光合作用,使光能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从第三阶段到第一阶段的温度上升速度比较慢。 此阶段温室加温的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加热速度过快会导致果实结露、果实节间变长,因此在控温时采取开窗通风等措施控制这段时间的加温速度,减缓温升速度。

图1智能温室三段式温度管理策略图

另外,由于季节、天气状况、植株状态的不同,各阶段的时间长短和设置温度会发生变化,种植者必须在各阶段的温度设置范围内进行上下控制,使植株生长达到平衡状态。 北方种植者在温度管理上应加大冬季温室加温力度,而南方种植者应多考虑夏季降温措施。 温室内的湿度与作物的蒸腾作用密切相关。 被番茄植株吸收的水分中90%会蒸发。 蒸腾作用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还有降温的作用。 作物蒸腾作用的能力取决于饱和湿度差( HD ),不同温度条件下即使是相同的相对湿度,饱和湿度差值也不同,因此番茄湿度管理中需要用饱和湿度差值来控制温室内的湿度。 发现番茄理想饱和湿度差在2~5 g/m 3之间。 北京地区冬季温室需要保温,所以减小白天通风口的开度,降低通风量。 结果,白天的室内空气湿度变高,影响植物的蒸腾,植物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 利用暖气可以降低温室内的湿度水平,保障番茄的正常生长。 夏天温度高,室外空气湿度也高,白天通风口开度大,与室外空气交换频繁。 夏季温室内还需采用雾化设备降低温室温度,提高温室湿度,防止过度蒸腾对植物体的危害。 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气候较干燥,即使夏季采用雾化设备降温湿化,真菌病害较少发生的南方地区空气湿度较大,生产时需重视温室排涝问题。 中国北方地区夏天、冬天的光照差异很大。 图2显示了北京地区2019年9月~2020年9月的光照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地区一年中光照最多的是5~6月,光照最多的是1月和12月。 温室生产中使用漫反射玻璃可以形成很多反射光,植株下部也能很好地接受光照,增加植株对光的吸收,增加产量。 另外,补光设备的使用也可以有效地增加产量。 补光的时间段通常选择在太阳升起之前和日落之后。 阴天光线不足时,也可以在白天进行补光。 补光时间根据植株光需求、补光灯效率及自然光量计算。 西红柿至少需要6个小时的黑暗期,在温室补光时要注意补光的时间。

图2日平均光累计一年的变化

补充C O2CO 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 福农业在进行智能连栋玻璃温室的番茄生产中,冬天在室内补充CO 2。 主要原因有两个。 冬季为了保持温室内的温度,通常通风口的开度小,温室内的CO 2不足会限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此时,补充CO 2可以提高光合效率,实现产量的提高。 温室内加温能源使用天然气,其燃烧后的副产物中含有CO 2,白天锅炉燃烧天然气加热后的水进入蓄热罐用于夜间温室加热,产生的CO 2直接进入温室,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补充CO 2的时间段为晴天9:00~15:00,温室内CO 2浓度通常设定为800 mol/mol。 水肥管理智能连栋玻璃温室使用的栽培方式为无土栽培,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灌溉。 生产过程中营养液管理有两个重要指标: EC和pH。 EC是单位距离的电导能力,EC的大小可以表示营养液浓度的高低。 番茄灌溉EC为2.0~4.0 mS/cm,生产过程中,冬季灌溉EC高于夏季,一般冬季灌溉EC为3.5~4.0 mS/cm左右,夏季灌溉EC为2.5~3.0 mS/cm。 为保证番茄正常生长,灌溉液pH值一般控制在5.0~6.0。 灌溉量的多少与当天光照情况有关。 根据荷兰灌溉模型,温室中每积累1 J/cm 2的光照,就需要灌溉3 mL/m 2的营养液。 灌溉起始时间为日出后2小时左右,植株光合作用需要水分,升温2小时植株温度较稳定,灌溉不易产生裂果。 停止灌溉的时间是晴天日落前2小时,阴天日落前5小时。 如果停止灌溉的时间太晚,基质中水含量过高,根缺氧褐停止灌溉的时间太早,植物缺水容易萎缩。 灌溉液中含有很多营养素,但植物体的吸收不是等量或等比吸收。 因此,一部分元素丰富后,与之拮抗的元素的吸收可能会不足。 增加灌溉量可以使额外的营养素流动,使基质EC与灌溉液EC接近。 晴天时,成株番茄灌溉排液量以30%左右为宜。 植物体的管理在智能温室生产管理过程中,植物体的管理分为密度管理、叶片管理、花穗(果穗)管理。 荷兰番茄生长光需求模型表明,番茄穗果每日所需光量为30 J/cm 2,生长点每日所需光量为100 J/cm 2。 福农业北京园区定植时间为9月,初始密度为2.9株/m 2。 从图2可以看出,定植后,光照条件越来越差。 因此定植时初始密度不宜过高。 2月光照开始变好,此时可以在头上留下健壮的侧枝,生长成新的头,增加密度,提高光照利用率,增加产量,夏季番茄密度可达4.5株/m 2。 宏福农业大庆园区定植时间为4月下旬,定植密度为3.75株/m 2,定植后日照条件越来越好,初始密度大可以提高植株光利用效率。 密度管理需要根据种植地区光照情况、定植时间确定初始密度,根据光照方式进行密度调整。 一般番茄品种的一穗花对应三片叶子。 光合作用产生的同化物在内脏器官之间的分配比例不同。 在生长点位置,3片叶和1穗花对应的同化物的分配比率约为3:7。 此时,摘下一片顶叶,应该进入该叶的同化物被重新分配,更多的同化物进入花穗,最终成为果实,提高经济产量。 另外,去掉顶部的叶子后番茄植株的透光性会变好,底部的叶子会接受更多的光,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人工管理番茄植物进入标准化管理后,根据操作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位置,由上至下将温室生产工人分成5个工作组,负责藤蔓、盘、疏花疏果、打叶和采摘工作。

藤蔓、盘子、疏花疏果组工人必须在升降车上完成其工作内容,因此有必要对这三组工人进行高空车安全培训。 温室各项工作应每周按工作标准完成一次。 整个生产季节,工人工种和工作区域固定,有利于提高工人生产效率,使工人有生产责任感。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温室 番茄 大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