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萍乡市区5公里,群山环抱,萍河与南坑河交汇处,是萍城著名的蔬菜供应地——萍乡市安源区五陂镇长潭村。 2018年以前,该村曾一度借款500多万元,几乎没有民生工程。 如今,漫步长潭村,干净宽敞的柏油路,潇洒的太阳能路灯,人性化的安检路障,生活环境越来越美,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去年,村集体经营收入达到129万元,今年预计突破150万元。 在现在的安源,像长潭这样美丽的民富产业正在兴起的村庄越来越多。
近年来,安源区深入实施“安源红”基层党的建设强固“1159”工程,巧配“三剂良方”,通过健全组织体系、抓产业发展、深化乡村治理,“三强三优三治”推动党的建设振兴农村
王继刚、吴建新/文
“让心情平静下来”
激活组织党建动力引擎
“我们开展微晚会课程,就是想让基层干部走上讲台,通过比赛促学习、转作风,通过学习激发能力,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热情。 ”安源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书记甘安君对记者说,今年该区连续举办4届小额党课竞赛和党务技能大赛,党委书记、副书记、组委会、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班的成员和村书记一个人一定要说话,在比赛中督促训练,在试点
乡村要发展,组织是关键。 组织振兴是全面振兴农村的点睛之笔和引领力。 安源区在建设好县乡村“三级动力主轴”的前提下,增强“三强”凝聚力,巩固组织体系,通过组织优势引领乡村振兴。
好好调整,成为“一线指挥部”。 坚持高位推进,成立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牵头全力以赴,区委组织部负责沟通协调,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联动,定期研究处理重点难点问题。 坚持指挥出征,全区44名县级干部带着66个部门单位“一把手”联系48个村,明确协作清单、目标任务、考核标准、问责办法,督促你追我赶。
巩固保障和加强“前沿作战部”。 涉农镇街实施“雏鹰”工程,91名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全日制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一半以上,农业农村、经济等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专业干部占三分之一。 持续改善乡镇干部劳动生活条件,实现“五小”周转房全覆盖。
巩固基础,巩固“村级突击部”。 实施“一把手”计划,引导109名商业返乡人员、本乡本土高校毕业生等进村“两委”班子,村党委书记中致富专业占81%,大专以上学历占60%; 派出驻村干部24人,下沉区级帮扶干部1000多人、乡镇干部800多人,实现村联住房全覆盖。 大力开展村党组书记“环环相扣”,连续组织专题研修班,镇村书记轮岗授课,区内区外轮番观摩,分享经验,取长补短,提高素质; 开展“一把手枪”过硬培养工作,推动村书记至少掌握一项农业实用技术。
贴“壮骨膏”
抓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走进安源镇张家湾村,优美的环境尽收眼底。 平坦的水泥路通往村民家门口,农家小院温馨别致,周边树木郁郁葱葱,乡愁盎然,美丽的田园风景画映入眼帘……孔原大道两侧是金黄的油葵基地,不少游客剪牌拍照
“这些产业不仅为扶贫提供了就业,也为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源头活水’。 ”该村通过集体资助成立萍乡市裕泉丰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发药材基地、菊花基地、科普大棚、油葵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户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业态发展。 村集体经济收益两年翻了一番,从2019年的24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50万元。 村民搞红色学习农家乐,通过发展特色栽培和饲养等,全部收入8000元。
乡村振兴,产业一定要先行。 安源区以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为关键,优化政策“输血”,优化配置“造血”,优化资源“活血”,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上半年,全区48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
优化政策“输血”。 推进能人培养,实施十一条振兴组织、二十三条振兴人才、九条抓财富“晒衣服”措施,引进各类乡村振兴人才223人; 推进借鉴,出台壮大“十九”村级集体经济系列实施方案,推进八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成功”模式,让各村发展有据可依、有出路。 激励干劲,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和规范使用办法,让实干者收获实惠,好钢用在刀刃上。
优化布局“造血”。 根据区位特点,在城市周边按照“城市需要什么发展什么,市民需要什么提供什么”,构建环城郊经济,东部构建以高坑镇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示范带,西部构建以青山镇为中心的特色农业示范带,南部以五陂镇为中心
优化资源“活血”。 通过整合各种农业资金,以公开选举、部门投票的形式分配资金,使想干事的有钱干事能够完成干事的工作。 集聚人才资源,建立农业农村人才信息库,依托农民创客大学,为农村创业人才提供经验交流、切磋技能、实践操作的平台。 大力实施“1 N 1”联合村抱团、部门帮扶、村企合作等发展模式,让各类优质资源流向基层,推动集团化片区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让更多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同舟共济积极鼓励各镇、各村整合废矿、集体土地闲置,发展荒山荒坡特色产业。 如青山镇温盘村、光明村利用废矿山建设全市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蛋鸡养殖基地,每天生产40万个鸡蛋,每年为村增收50多万元,废矿山成了农民的“金山银山”。
熬“汤”
“三治”融合提升治理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这个关键环节,推进农村善治,必须走党的建设引领的“三治融合”道路。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 安源区以“三治”融合为重点,紧盯深化乡村治理体系,通过自治强村、法治管村、德治润村,不断激发治理效能,保障乡村振兴。
在青山镇高枧村“安源红”的邻里家中,由村民自发出资创办的公益性茶社——友邻茶社榜上有名。 “大家经常聚在茶社喝茶议事,想办法增加收入。 2019年,我带领乡亲们组团发展,决定成立友邻盆栽种植专业合作社。 ”据高枧村致富带头人朱迪介绍,合作社吸引了50多名村民参加,去年收入100多万元。
经过3年多的探索,高枧村以友邻茶社为纽带,形成以盆栽产业为支撑,以村民自治、邻里互助、互助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与“安源红”邻里建设整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和高枧村一样,安源区的许多村庄都活跃了村民自治,因此村民们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做更多的乡村建设工作。 该区在自治强村建“家”,将“安源红”邻里户、“红执事”从城乡延伸,不断提升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内涵,集邻里户从单一养老服务,到村民自营自办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村里人的心声和烦恼,也在“民情夜访”活动和党组服务室里得到充分聆听、正确解决,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高坑镇丰园村从村委会到法治乡村大舞台,全程2公里,以平安丰园为主题,在广场、学校附近张贴标语、绘制漫画,宣传内容涵盖扫黑除恶、禁毒、反诈骗、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 该村平安建设开展较早,底蕴深厚,在禁毒、反诈骗等方面倡导成人树立良好榜样,同时注重从娃娃抓起。 这是安源法治管村,织网的生动场景。
该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实行信访、综治、民政等“多网合一”,党员担任网格化人员,明确“六大职责”,保障工资待遇,网格化人员成为村民“服务员”。 积极发挥“五老”工作人员作用,让本土老党员、老乡贤、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成为村民身边的“调解好手”,让每个村都有一个家门口的“调解工作室”,打造本地区基层管理工作品牌。
坚持德治润村,唱《曲》。 安源区紧紧抓住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区建设契机,引领张家湾村、源村等红色名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发布“红色安源百年芳华”系列视频,组成红色宣传队,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滋养文明乡风。 开设专栏,宣传农村党员群众先进典型,让崇德向上的新时代文明之风吹过乡村、吹入人心。
搞好党的建设,促进“一盘棋”振兴。 安源区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擦亮“安源红”基层党建品牌,让党的力量始终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引领农村全面振兴发展。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