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育苗模式对当归种苗和药材质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基金项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学科团队专业( 2017GAAS29 ); 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 ZYBZH -Y -GS -10 )。
甘肃被誉为“千年药乡”,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居全国首位,中药材产业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特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栽培历史,甘肃岷县、尧昌、渭源、漳县等地出产的本厂以品质优良著称。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功效,是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常用中药材之一,也是兽药、饮料及化妆品中广泛应用的原料和添加剂。
当归栽培生产中主要采用种子进行繁殖,第一年种子育苗,第二年药材移栽生产,移栽栽培中当归种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移栽后当归的生长发育和当年收获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种苗繁育技术的限制,当归种苗生产多采用传统方式在高海拔半阴坡草地进行荒地育苗,不仅破坏植被,加重地区水土流失程度,而且育苗条件难以控制,靠天定产,田间管理成本大,种苗质量研究表明,当归育苗主产地夏季早播、遮荫网方法川熟地育苗是完全可行的,冬季大棚育苗可明显抑制当归早抽薹。 为解决当归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模式育苗试验,从而研究不同模式下种苗产量和移栽后药材质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创新当归育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材料和方法
1. 1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尧昌县阿坞镇麻界村,试验区海拔2 312 m,年降雨量45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80 d,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高寒阴湿气候。
1. 2材料来源
夏季当归苗( XS )来源于2015年5月-10月在尧昌县阿坞乡麻界村川繁殖的大田种苗; 冬季基质当归苗( DJ )来源于2015年11月—2016年3月在甘肃省农科院中药连栋大棚繁育的种苗; 冬季生长的当归苗( DS )来源于基质种苗繁殖的同期温室成熟土苗。 以上种苗均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繁育提供。
1. 3试验方法
试验前随机抽取不同模式,培养当归种苗100株,测定根长、根粗、侧根数、单根鲜重和病害情况。 试验3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9个单元,单元面积5 3=15 m2。 2016年4月20日进行垄断双苗黑膜移植,垄面宽80 cm,株间距20 cm,行距20 cm。 冬季培育的当归种苗移栽前40 ppm土霉素浸根10 min,晒干移栽。
移栽出苗后,观察田间返青情况,移栽后24 d开始每7 d计数一次返青数,直至返青结束。 秋季当归地上部分枯萎后,用三齿钢架挖出各小区内当归植株,测定当归药材总产量,记录株数,然后随机抽取药材30株,分别测定根长、主根长、芦头茎粗、单根重、侧根数等指标
1. 4数据处理
利用Excel 2003制图、SPSS 11. 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和分析
2. 1不同模式培养当归种苗质量性状的比较
当归种苗个体质量优劣主要通过种苗长度、根粗、单根重、病害状况等指标性状综合评价。 不同模式条件下育苗时,当归种苗生长发育质量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表1表明,两种熟土模式下当归种苗的根粗大于基质模式( p(0) 01 ),夏川熟地模式下种苗鲜重大于基质模式( p )0. 05 ),冬熟模式下种苗根长和2种熟土模式下当归种苗个体质量差异不明显) p夏秋川熟地模式和冬季熟土模式培育当归种苗的单棵鲜重平均约1 g左右,根大于11 cm,根粗在5 ~6. 5 mm之间,均符合优质种苗标准。 在冬季育苗过程中,用熟土培育种苗的个体质量也优于用基质培育种苗。 无论冬夏秋季,熟土模式下种苗个体质量均优于基质苗,但病情调查表明,土壤模式下育秧苗的植根病率高于基质育成种苗。
表1不同育苗模式对当归种苗质量性状的影响( x s ) )。
注:与DJ模式相比,P <; 0. 05,对等式; 0.01
2. 2采用不同育苗模式移栽当归种苗后回绿
不同育苗模式条件下培育的当归种苗移栽定植后返青结果(图1 )表明,不同模式培育的种苗移栽后返青率存在一定差异。 经过田间观察,夏、秋季川耕地、当归种苗在春季移栽后18天露地,土壤开始返青。 其次是冬季熟土模式下种苗培育,基质苗返青最慢。 随着移栽天数的延长,种苗返青率基本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 移栽后24d,夏秋川熟地苗返青率达21. 93%,而冬季熟土和基质培育种苗返青率仅为6. 67%和1. 85%;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川熟地当归种苗进入返青盛期; 移栽后31天川熟地当归种苗进入缓慢期,此时冬季模式种苗才进入返青盛期,比川熟地模式晚7天; 移栽后45 d冬季模式种苗进入返青缓期,此时川熟地当归种苗返青率已达到91. 19%,冬季熟土培育种苗返青率为83. 48%,基质培育种苗返青率为85. 11%; 移植后52天,种苗整体出苗基本结束。 返青后统计移栽后成苗数,统计兰州冬季土壤和基质种苗成苗率高于尧昌夏秋季设施熟土种苗移栽后成苗率,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p>; 0. 05 )的,由于种苗本身带有病原菌,最终成苗率可能较低。
图1不同育苗模式对当归种苗移植定植返青率的影响
2. 3不同育苗方式对种苗移栽后当归药材质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表2表明,与冬季制种移栽相比,川熟地模式制种移栽后药材根个体质量明显优于川熟地模式,单根平均重量达59. 15 g,芦头茎粗25. 78 mm,侧根数多。 方差分析表明,川熟地模式种苗移栽后,当归药材单根鲜重、芦头茎粗和侧根数均显著高于两种冬模式,但根长之间差异不大。 两种冬季模式育秧率均高于夏、秋季川熟地培育种苗移栽后育秧率,但川熟地种苗移栽后当归药材生根产量最高,为513. 45 kg/亩,比冬季熟土和基质模式分别增加54. 7%和56. 06%,极显著
注:与DJ模式相比,P <; 0. 05,对等式; 0.01
3结论
种苗单根重量、粗细、长度、分支数量等形态是反映种苗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最能直观地体现种苗质量的优劣。 优质种苗是其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基础保证,当归人工栽培一般以播种育苗移栽为主,因此种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移栽后当归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杜弢等研究表明,当归栽培过程中采用单根重0. 74 ~1. 38 g范围内的种苗,成药期植物的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全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超过范围外种苗,移栽后田茎提取率低,药材单根重大,产量居首位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条件下育苗时,当归种苗生长个体质量指标、移栽返青率、药材质量性状和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两种熟土模式培养当归种苗的鲜重平均约1 g左右,根大于11 cm,根粗在5 ~6. 5 mm之间,其根粗和单苗鲜重显著高于基质模式,但两者种苗个体质量间差异不显著。 种苗移栽后,随着移栽天数的推进,种苗返青率基本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其中川熟地当归种苗返青最快,其次是冬季熟土模式培育种苗,基质苗返青最慢。 川熟地培育当归种苗最先进入返青盛期,比其他两种模式提前约1周左右,但最终返青率低于冬季模式。 秋采后川熟地模式移栽种苗后,当归药材根个体质量明显优良,单根平均重达59. 15 g,芦头茎粗25. 78 mm,侧根数量多,生根产量最高513. 45kg/亩,个体质量指标综上所述,在当归主产区川熟地育苗可以作为当归育苗的新途径示范推广。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