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6月2日下午,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村,34岁的陈郑和父亲一起在自家的白术种植田里忙于浇水灌溉。
在这片山间的狭谷田里,一亩地的地块不大,却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微喷嘴伸向各个地块,管道的许多小孔喷出无数个小喷泉,原本干燥的土壤逐渐变得湿软。 一棵嫩绿的白术苗喝饱了山泉水,随风摇曳,像山野间快活的仙草精灵。
“山区种药材,土壤肥力好,灌溉要求高。 在这种山间小区,大水漫灌,容易粘土板,只能采用这种微喷灌溉方式。 用小抽水机挖池塘,就不用担心这两三亩地的灌溉施肥了。 ”陈郑站起来说。
小陈是本村人,原在安徽应流集团工作,2009年回乡开始种植石斛,2012年开始种植中药材。
“这里都是我流下来的田地。 这里的五亩是白术,那边的栽培是四亩白芨和五亩黄精。 家里还有一亩大棚石斛,几亩半夏和七叶一枝花。 ”说起自己的“宝贝”,陈郑充满了自豪。
霍山县属大别山区,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76.1%,生物种类达6500余种,珍贵道地药材200余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药库。 其中,霍山石斛、霍山灵芝、漫水河百合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霍山石斛、霍山灵芝、阻断血流、黄精、天麻、茯苓、桔梗等品种被评为“十大皖药”,霍山石斛更是居“十大皖药”之首
霍山“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地崎岖不平,早晚温差大,光照条件适宜,适合多种中药种植。 “就像我们掉进了孩子的岭,土地分散,地块小,灌溉困难,传统水稻种植需要大量人手,但收获量却是种子、化肥、农药的钱不够。 只能用其他方法进行特色栽培。 ”小陈介绍说。
“种苗一亩投入1000元左右,加上人工500元,亩产1000元左右,在我们山区种植中药材还是很有前景的。 ”
“中药都是吃到嘴里的,不能疏忽。 施肥也只能做农家肥。 农业肥料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其他营养元素,长期施用能增进土壤团聚结构,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透气性,特别适合多年生和根茎类药用植物。 ”经过多年的摸索,陈郑俨然成了中药材种植方面的“土专家”。
中药材种植注重精耕细作,选择地考虑土壤重金属元素砷、汞、铅、铜含量不得超标,不得选择盐碱、低洼、易涝地块。 土壤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为了改善土壤,陈郑这几年把土耕得很匀、很细,多施腐农肥,功夫不负有心人。
目前霍山县中药基地除霍山石斛等少数品种外,大部分基地面积小,且以户为单位零星分散种植,尚未形成集成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药材种植应当选择市场需求量大的大宗中药材,种植应当规模化,不得乱抓管理。 分析历史行情,掌握现行市场库存量,注意根据行情走势决定栽培品种,但切不可随波逐流。 ”
为了开拓销路,陈郑多次努力,与霍山回声必会签订了白术、半夏的保价收购合同,与亳州的药材商签订了黄精和白芨的回收合同,由他们提供种苗、技术,负责药材回收。
在过去的几年里,陈郑积累了很多中药栽培的宝贵经验。 2010年,他试图迁移村里1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 2018年,他又以500元亩的价格,流转10户农户20多亩土地,种植的白术、白术、半夏等中药材全部售罄,获利20多万元,成为当地著名的“小药王”,陈郑终于成功的喜悦
陈郑是土生土长的山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山水、草、树有着深深的眷恋。 这也是他决心在这片不肥沃的土地上做自己的工作。
2017年,陈郑作为财富领袖当选为村文书和民兵营长。 在他的带领下,古桥畑村已有8户村民3户贫困户开始学习种植中药材,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近年来,霍山县委、县政府抓住建设“健康中国”、振兴“十大皖药”、“西山药库”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中药产业。 目前霍山县中药材基地面积达15万亩,年产中药材约10万吨,拥有中药生产经营主体千余家(中央企业控股1家、上市公司控股1家、港资1家、台资1家),产值达30亿元。 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深贫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在我们农村,没有产业支撑,脱贫致富是画饼充饥。 我想先帮助村民们跃动路子。 我种了,就手把手地告诉别人。 如果跟在我后面种的人多了,我们古桥畑村种中药就成了村里第一,村民也就多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麦田,陈郑的脸上充满了渴望。
来源:安徽日报(陈波潘先波史力) )。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