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图为三七种植基地的崔秀明(左一)。 (资料照片)
在我国加快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道地药材的产业价值日益凸显。 三七是我国重要的地道药材,享有“参中之王”等美誉,对血液、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防治有确切的疗效。 三七不仅在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很重要。
如何进一步挖掘三七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全国知名三七专家、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崔秀明和他带领的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近年来,三七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生态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标准化质量管理和药食的
有必要探索全产业链的价值
三七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享有“参中之王”、“金不换”等美誉,对血液、心脑血管、神经、免疫、代谢等系统相关疾病的防治具有确切疗效。 三七粉、冻干三七、三七片、复方丹参片、血塞通滴丸、血塞通软胶囊、云南白药、沈阳红药、片仔痈、三七血伤宁胶囊、三七总皂苷肠溶性微囊、三七分散片等中药饮片和中药已成为保护国民健康的重要药物
崔秀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七是云南省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资源之一,也是基础坚实、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产业。 三七在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大品种。 未来三七全产业链的价值仍需深入挖掘。 生态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标准化质量管理、药食同步开发,是三七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400年前,云南人就开始人工栽培。 经过长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种植、加工、销售、流通的三七产业体系。 特别是作为发源地的文山州,长期以来一直把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培育和发展为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文山州政府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文山州三七中医药产业实现综合生产总值220亿元。 文山围绕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和构建世界“三七之都”发展定位,全力发展三七产业。
云南省三七研发创新团队提供的数据显示,三七中药制剂品种达460多个,生产批准文号3600多个,涉及全国中药生产企业1320多家,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从云南看,全省三七为原料的中药制剂69个,国药准字批号303个,涉及生产企业67家,形成了云南白药系列、血塞通系列等大品种。 通过销售配套大品种,形成支撑三七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 如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华润圣火药业有限公司、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植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云南文山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目前三七保健食品种类达285种,生产批准文号285个,涉及生产企业230多家。 2020年,云南三七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3600万公斤,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
开发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创新团队的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杨野教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未来应与产学研结合推动三七全产业链发展。 例如,三七、丹参、山楂按一定比例混合服用,有很好的降“三高”功效,但长期用作院内制剂,限制了消费者,制约了产业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科研力量,开展了该组方的保健食品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结果,预计明年将获得保健品批文,届时可以在工厂大规模生产。
杨野还介绍说,三七汽锅鸡是著名的云南特色食品,食用体验和药膳效果都很好,但由于其制作器具和工艺复杂,在云南省外的消费受到限制。 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开发了三七汽锅鸡的加工工艺,在批量生产条件下保证了口感和药效,项目组还证明了其补血和促进产妇产后子宫恢复的效果。 这项研究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三七的文化传播和传承。
科研赋能三七产业
崔秀明介绍说,三七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云南大力支持三七科研工作,在昆明理工大学的支持下,建立了云南三七研发创新团队、云南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崔秀明作为团队和实验室的负责人,带领团队的8位老师和8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致力于这项事业。
11月1日,农业农村公布《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考核结果,“中药大品种三七栽培及产地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获科研类成果二等奖。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是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唯一面向全国农业行业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奖,主要奖励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作为这项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者,杨野向记者介绍,这是云南省中药产业首次获得的奖项,该奖项对三七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开展了三七规范化种植、产地加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建立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一是制定了国际、国家及行业等33项三七产业标准,为三七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二是建立了三七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三是建立了三七产地加工技术体系,发明了三七药材快速干燥技术和配套设备,开发了三七加工过程中重金属和农残去除技术,开发了三七超细粉、熟三七粉、冻干三七等新型饮片。
杨野介绍,近三年来,通过上述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实施和三七超细粉、熟三七粉、冻干三七等新型饮片销售,云南省三七产业累计销售24亿元,利润累计14.5亿元,税收增加4.8亿元。 培养硕士、博士100多人。 成果使边远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在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
崔秀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在种植、加工、流通及品牌建设等环节,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质种质资源匮乏,现有育成的三七种子缺乏“特异性、整合性和稳定性”等种子所需的基本特征,可商品化栽培的三七种子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面临着优良新品种短缺的难题。 第二,产业数据不足,不能根据三七药材产量科学指导和预警栽培规模,导致栽培方无序扩张,价格下跌,不仅损害了药农利益,而且给药材质量保证带来很大压力。 三是药农科学施用农药肥料意识淡薄,技术相对落后,危及药材质量安全。 四、各产地三七加工标准化程度不同,药材质量不同,给临床用药带来不良影响。 五是产品仍然单一,新产品开发滞后,同质化问题突出,深加工不充分,产业链延伸短,难以使市场侧经济效益最大化,整个产业发展呈现出“分散、小、弱”的特点,当前企业实力不足、弱六.智能化、智能化工厂建设进程缓慢。 第七,随着“互联网”和产业的融合和普及,电子商务企业和网络销售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带来了销售的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了假冒伪劣、掺假等问题,损害了三七的品牌信誉度。 第八,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需要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开发更多“拳头产品”。
对此,未来应该从哪些方面推动三七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崔秀明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着力。
一是实施产品质量保障工程,建立全产业链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以绿色生态为特征的现代栽培技术体系和以自动化、智能化为主的产地加工体系。 三、系统开展三七病虫害发病机理及防治技术、农药残留、重金属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增强药农科学用药能力。 四、加强三七精深开发,加大保健食品、日用品研发综合开发利用力度,鼓励药品、精华、饮片、化妆品等新产品和新剂型二次开发等。 五)系统明确三七临床应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三七作为国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级预防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六、搭建国家级三七研发平台,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开发的有机联系,从产业技术源头上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提高可持续创新能力。 七是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品牌化发展。 八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三七文化和经济价值的认知度。
作者:记者曾德金北京报道
资料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