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提示:阅读正文之前,请单击文章上方的“关注”。 稍后可以免费领取三农号角每天推送的最新农资价格行情、三农政策、农业技术等内容。 谢谢您的关注和转发。 当前,全国水稻管理进入关键期,为确保科学管理,农业农村水稻专家领导小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针对全国不同地区水稻生长状况,发布了相应的管理技术。 今天三农的发言人给大家总结一下,希望对全国的稻农朋友有所帮助。
东北水稻管理技术目前东北地区水稻正处于分蘖、拔节期,生育进程一般滞后5-7天。 针对当前东北水稻生产实际,必须以“促弱转壮、抑病虫、促早熟”为管理重点。 一个是为了时间而排水。 分蘖期水分管理以浅滩为中心,通常维持5厘米左右的水层来提高地温,提高土壤的透过性,促进分蘖。 对低洼地块和排水不畅地块,以浅涝治理为主,防止长期积水。 达到秧苗后,适度晾晒田地,抑制无效分蘖。 孕穗期水层治理以间歇灌溉为主,即先灌浅水,待水自然渗入脚洼后再灌浅水。 如此反复,前期多湿少干,后期多干少湿,达到水调肥、水调气、空气养根、以根护叶的作用。 抽穗后35天左右停止灌溉。
二是巧施强粒肥。 原因是苗施好粒肥,避免贪婪、青晚熟、穗茎传染病的发生。 抽穗后叶片颜色较孕穗期浅时,施用粒肥,使倒二叶颜色逐渐变深,维持15—20天后变浅。 退黄过早是缺氮、根系早衰的表现,需要适当增加氮肥施用,一般亩施尿素2公斤或硫酸铵5公斤。 三是病虫害防治。 重视以刷头传染病为主的稻瘟病防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无论前期是否服用了防治叶瘟的药物,都必须在水稻破口期和抽穗末期防治刷头传染病。 对二化螟、稻飞虱等迁飞害虫,应于7月中下旬集中防治。 科学选择对道路有效的农药,严格按照推荐用量喷洒。 四是促进适时早熟。 今年东北北部和东部寒地稻区可能发生障碍型冷害,应及早准备。 通过水肥调节可以尽量避免生殖生长敏感期低温,减少空壳率。 齐穗和灌浆期进行根外施肥,促进早熟,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可以喷洒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的混合叶面上,也可以使用其他叶面肥。
南方双季晚稻管理技术目前南方双季晚稻已开始陆续移栽。 受前期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今年早稻收获期普遍推迟5-7天,影响二季度晚稻适期移栽。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气象条件总体偏差,南方秋季可能出现低温多雨、“寒露风”,不利于晚稻安全齐穗和成熟,同时病虫害也有偏多发生趋势。 一种是抢劫时种秧苗。 目前晚稻品种以温敏性强的籼稻为主,苗龄弹性小,超苗龄移栽容易长不出僵直苗,尤其对晚稻机栽影响较大。 在部分苗龄长、长势过快的晚稻插秧田,控水和化控调节剂喷雾可以控制秧苗生长过快。 对于早稻收获时间推迟的晚稻块,在抓紧时机整地移栽的同时,适当密植以弥补延迟,防止穗数不足。 对生育期过晚的早稻,可以青绿收割,确保晚稻限期移栽。 对洪水冲苗、不能及时栽种的晚稻田,应尽快改种杂粮、杂豆、薯类等晾晒、速生蔬菜,防止撂荒。
二是科学施肥促进穗粒。 如果改种时间推迟,两季晚稻幼苗容易老化,分蘖力下降。 早施分蘖肥,适当提高基肥和分蘖肥比例,使基肥和分蘖肥用量增加到施肥总量的75%左右,移栽后3-5天亩施尿素5-7公斤,促进早熟速发。 巧施穗肥,植株灌2叶,灌1叶,出头时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2-3公斤,促进强壮秆大穗。 补粒肥,在群体小田间齐穗期亩喷施尿素2-3公斤,或喷施尿素1.5—2公斤,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克,促进籽粒灌浆成熟。 三是防止科学管积水倾倒。 移栽后15天,田间维持浅水层促进分蘖; 插秧机应注入“花水”促进成苗,成苗后进行湿润管理,缝隙出圃,促进分蘖和根系发育。 适时耕田控苗,肥力较低、苗势较弱的移栽田块应轻度阳光照射,肥力较高、苗势较旺的移栽田块应适度阳光照射。 秧田耕作块,必须适度早晒; 免耕抛秧比较慢的田地,要轻轻阳光照射。 晾晒结束后及时回水,采集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物抗倒能力。
四是关口前移防病。 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等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 稻飞虱“预控”后,选择合适药剂在低龄若虫高峰期进行防治。 螟蛾和稻纵卷叶螟应重点保护功能性叶片,在水稻中后期防治主要为害世代。 稻瘟病、稻曲病在破口抽穗期做好防治,纹枯病重点在分蘖盛期和拔节期防治,尽量选用高含量的单药,提高防治效率。 五.抗秋寒促早熟。 针对今年南方稻区低温雨、寒露风发生概率较大的情况,应尽快制定防治方案。 对“寒露风”到来时尚未抽穗的区块,灌溉深水以确保“胎内”; 在“寒露风”来之前开始抽穗的田地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早期抽穗; “寒露风”临时抽穗开花的农田,要深水注浆保暖,喷有条件的增温剂,提高抗寒能力,减轻低温危害,确保安全齐穗。
西南地区一季度稻管技术今年西南地区春季蓄水充足,移栽过程快,大部分田块在最佳时期移栽。 但6月以来,西南地区阴雨连绵,气温偏低,严重影响水稻大田生长发育,水稻生育期比常年推迟5-7天。 同时,高温高湿导致纹枯病、稻瘟病以及螟蛾、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偏重。 为了科学调配肥水,做好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必须因地制宜地保留再生稻,使西南地区的水稻获得好收成。 一是立即修复浸水的水田。 对积水区块,要及时分次排水,洗苗轻露农田,磕药防止病害蔓延。 长江河谷地带出现的部分绝收区块可以储存再生稻和改种生育期短的杂粮杂豆。 二是加强水分管理。 如果长期下雨,稻田质量差,或者稻田水层很深的区块,要及时开沟排水,提前排水。 对群体明显较大、叶色褪色不明显的农田,继续晾晒。 对前期晒田有一定效果的区块,及时回水,进行间歇灌溉,到抽穗扬花期后形成浅水层。
三是看苗补给穗粒肥。 对前期增长率较差的块料,亩施尿素3-4公斤,增强植物活力,延缓早衰,提高粒重; 前期下雨、阳光照射不到,群体变大,对叶色较深的绿块,少施或不施穗肥,亩产磷酸二氢钾1公斤,兑水50公斤喷施叶面,可耐受植株抽穗前10—15天按10公斤氯化钾整田施肥,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促进安全成熟。 四是综合病虫害防治。 加强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预测预报,选择道路药剂及时防治。 对合并多种病虫害的田块,应确定主治医生,科学配伍、选择复配型药剂进行综合防治,注意交替用药,严禁使用高毒农药。 用药要使用足量,抢晴天磕药,4小时内下雨回头。 五是抓好再生稻生产。 四川东南部和重庆要沿长江平坝、浅丘、河谷区、云南南部等再生稻种植区抓好一季度田间管理,为再生季打好基础。 病虫害防治要在一季度稻穗月季防治纹枯病,复种季要特别注意纹枯病、三代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 施好促发芽肥,第一季稻齐穗7天左右,亩施尿素15—20公斤。 参见幼芽收割第一个季节的稻子。 如果稻田中间植株的持续休眠芽长出叶鞘,及时收割第一个时期的稻,留40厘米稻桩,有利于休眠芽的早期萌发。 施好成苗肥,收获后扶稻桩结合除草,亩施尿素5公斤,高温时,稻桩浇水,保持稻桩湿度,促进成苗。
长江中下游一期水稻管理技术目前长江中下游一期水稻大部分处于分蘖期,部分早期处于孕穗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 今年中下游水稻生长前中期气候条件总体适宜,种植时机及时,生长势均衡,但6月以来强降水增多,部分地区出现洪涝。 7月下旬开始,江淮、江南地区将持续高温晴热天气。 结合当前气候特点和一季度稻生产实际,以“抗洪抗涝、抗高温热害、促分蘖成穗”管理为重点。 一是立即修复浸水的水田。 对渍涝区块要及时分批排水,洗苗轻露田,及时补充速效氮肥,防止磕药病害蔓延。 部分不收获块料时,可选择早熟品种及时补货。 二是加强水分管理。 当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70%—80%时,立即停水置田。 对土壤肥沃的旺盛群体要适当提前重置,对肥力中等的中小群体要轻放。 插稻组最高基本苗控制在适宜穗数的1.3—1.4倍,抛秧稻和机插稻控制在1.4—1.5倍,直播稻在1.6倍以下。 从拔节到抽穗,进行2-4厘米水层和干湿交替的间隙湿润灌溉。 灌浆后15天,进行2-4厘米水层和轻度落干交替干湿灌溉。 收获前一周停水,不要停水过早影响结实率。
三是合理增加穗肥。 穗肥施用应在群体高峰苗过、叶色明显变淡出现“黄”时进行。 不同栽培方式下,适宜手插稻氮肥运筹比例为籼稻7:3或6:4 (分蘖肥)穗肥、粳稻6:4或5:5,施用期为倒4叶初或倒3叶期。 抛秧稻或机插稻氮肥运筹比例为6:4,施用时间为倒4叶后半或倒3叶期。 直播稻氮肥调比7:3,施用时期为倒3叶或倒2叶期。 根据品种类型不同,5个伸长节间的中稻品种适宜氮肥运筹比例为6:4或7:3,穗肥施用时期为倒4叶后半部或倒3叶期。 6个伸长节间的晚稻品种,氮肥运筹比例为5:5或6:4,穗肥施用时期为倒4叶期或倒3叶期。 根据苗势,对群体茎蘖数适宜、叶色正常的块料,在倒4叶和倒3叶期分两次施用穗肥。 对群体茎蘖少、叶色偏黄早的块料,分倒4叶期和倒3叶期施穗肥2-3次,适当增加用量10%—30%,促进弱转壮。 四是防止高温热害。 孕穗期进入抽穗期的早期作物,持续35以上的高温会影响幼穗的分化、扬花授粉和结实率。 稻田应当保持深水层,用水调温,同时采取叶面喷施磷钾肥等措施缓解或减轻危害。 部分受旱稻田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及时补水,提高灌溉效率,促进生长。
五是病虫害防控。 强化病虫信息,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加强抽穗期前后混合施药综合防治,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首次防治稻曲病提前至破口前10天左右
资料来源:综合农业农村网站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