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海南日报记者李艳玫
五月,崖州湾畔弥漫着稻香。
日前,海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在攻关示范项目三亚市崖州区(水库)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示范点迎来早稻产量,平均亩产达910公斤。 测产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表示,早稻实现高产,晚稻种植继续加强管理,攻关迫在眉睫。
这是丰收的沃土,种下的稻谷丰满结实。 去年,这里海南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为——1586.86公斤。 如果今年双季稻亩产再次突破1500公斤大关,“杂交大米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生前就能实现“杂交大米双季稻亩产突破3000斤”的心愿
“袁隆平院士去世一年了,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态度一直激励着我们。 要按照袁院士制定的目标奋力攻关,力争提前完成攻关目标,把成功经验推广到全省各地,让广大农民朋友增产增收。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工程师冀占东说。
实施本项目具有深远意义。 “这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方法。 ”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效宁表示,双季亩产可实现1500公斤,一方面提高水稻单产,另一方面增加水稻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
然而,在炎热潮湿、台风多发的海南,实现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并不容易。 “海南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农作物蛋白质和淀粉的转化,高温多雨会带来病虫害。 遇到台风天气,水稻可能会倒下,茎会折断,引起水稻减产。 ”冀占东说。
面对困难,科研人员迎难而上,用智慧和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项目启动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涂升斌随队扎根田野,观察稻秧生长情况,对症下药,高产护航。
“今年早稻的试亩单产比去年早稻略低,但亩产要达到910公斤已经很困难。 ”涂斌表示,今年春天海南低温寡照气候不利于早稻播种、出苗生长、移栽等,但专家通过应用壮苗培育、苗龄小移栽、宽窄栽培、氮素抗逆栽培、抗衰强壮种栽培等高产栽培控制技术,不断突破难题
袁隆平生前一直关心海南杂交大米双季亩产一千五百公斤攻关示范项目的进展。 住院期间,请助手去展示场,传达了水稻的成长情况。
“去年5月,通过照片和视频把三亚两个考点的测量数据发给袁老时,病房里的袁老很高兴。 ”海南大学副校长曹兵说。
根据要求,在同一个示范点上,必须连续两年早造和晚稻达到亩产一千五百公斤的目标产量,才能攻关成功。
“我们有信心达成目标。 ”曹兵说,收获早稻后,试验田将着手准备晚稻种植示范。
(海南日报三亚5月21日电)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