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多的农作物,但与小麦和水稻不同,玉米不仅作为粮食,而且广泛用作医药化工原料和畜牧养殖的饲料源,用途更加多样化。 在世界玉米生产格局中,中国和美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两国产量之和占世界玉米的半壁江山。 2021年,我国玉米年产量稳定在2.72亿吨,美国产量更高,Statistic网站统计结果为3.84亿吨,比我国高41.18%。
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的玉米生产水平比中国更先进更有效率? 事实上,总产量并不是衡量生产能力的最佳指标。 因为种植面积、自然气候是影响因素,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必须参考亩产。 那么,中美两国玉米亩产水平到底有多大差距呢? 产生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农业部的官方网站可以了解美国玉米产量的变化。 从1993年到2021年,平均产量变化有所减少,但线性回归呈明显增加趋势,增产幅度明显。
2020年,美国玉米产量创历史新高,统计数据为176.7蒲式耳/英亩,换算成亩产为1478.8斤。 同样,可以计算出2021年平均亩产为1438.6斤,与2019年基本持平。 总体来看,近年来美国玉米平均亩产在1400~1500斤之间,对我国来说,这一产量总体上在高产范围内。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我国玉米种植总面积4332.4万公顷,总产量2.725亿吨,经计算可知,平均单产为每公顷6291公斤,相当于838.8公斤/亩。 相比之下,美国玉米平均单产是我国的1.7倍,差距不明显。 美国玉米种植规模不小,预留土地面积达3900万公顷,种植区域覆盖五大湖沿岸、西部及南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玉米带”。
“玉米带”是根据自然气候、土壤类型划分的区域。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释义,该区特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和氮素丰富,为玉米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 区内从事玉米生产的经营单位以家庭农场为主,平均每农场负责耕地120公顷( 1800亩)以上。 因此,“玉米带”具有显著的集约化、规模化优势,高产成绩反映整体水平。
除了土地质量,美国玉米生产的自然条件也非常优越。 在我国,玉米产区分为黄淮海、西北、西南及东北产区,其中东北产区自然条件国内最好。 但与美国相比,东北产区的气候条件也稍显不足。 “玉米带”无霜期高达160~200天,我国东北地区只有130~145天。 “玉米带”平均降水量为500~700mm,东北地区为450~650mm,同样不占优势。
但土地质量和自然条件并不决定最终产量的高低,在诸多生产因素中,玉米品种和生产技术对单产的提高也有很大影响。 首先,种子是玉米生产的基础,也是产量高低的关键。 闵琰等人的调查显示,优良品种对我国玉米增产的贡献率在33.8%左右,美国达到40%左右,表明美国玉米种子增产优势更加显著。
这是因为中国主要推广的玉米以杂交品种为主。 如郑单958、先玉335、京科968等著名品种,均为优良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 美国推广的玉米品种以转基因玉米为主,2021年覆盖率达到93%,已发展成为主力品种。 与杂交品种相比,转基因品种具有优良的抗虫、抗病能力。 美国最早推广种植的转Bt抗虫基因玉米,在产期有效防治了玉米螟、草地夜贪蛾等害虫,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玉米的耐贮性也有所提高。
转基因玉米对单产的高度有什么影响? 国外学者Brookes对转Bt抗虫基因的玉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基玉米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增加10%左右。 横向比较显示,1996年美国开始推广转基因玉米,此后单产明显增加,但同期中国、法国等常规玉米主产国增长速度缓慢,这也从横向上反映了转基因玉米种子的贡献。
其次,中美两国玉米生产技术也是影响单产的重要原因。 美国玉米种植实现机械化作业,劳动力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通过改变农机参数,播种密度、深度、水肥调控更加合理,漏播概率降低,为玉米高产创造了前提条件。
美国玉米种植户特别重视技术和经验,全国性的玉米高产竞争为技术共享提供了平台。 该赛事简称NCGA,是可追溯到1965年的年度赛事,每年各州农户同台竞技,单产最高者获得国家奖杯或州奖杯,并获得荣誉表彰。
一方面高产竞争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比赛体现了美国玉米生产的最高水平,对技术推广起到了引导作用。 如2021年全国纪录由弗吉尼亚州查尔斯市的David Hula创下,玉米单产达602.16蒲式耳/英亩,折合亩产5039斤。 竞赛产生了27名全国冠军,确认平均亩产超过3147斤。 而我国玉米种植区域相对分散,缺少宽而平的“玉米带”,耕地条件不及美国。 再者,我国环境复杂,气候多样,玉米种植以小规模生产为主,缺乏规模效应,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不便于高产技术和高产良种的推广,与美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玉米还有很大的增产空间,究其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类因素。 特别是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区,增产潜力巨大。 以黄淮海地区为例,当地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粮仓”,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 制约亩产的自然因素有土壤结构差、肥力低、水旱灾害、病虫害相对严重等,人为因素与机械化质量有关,总体粗放,栽培效果不理想。
基于这一生产现状,我国专家建议,有效增产的方向是有序提高机械化生产质量,加快培育适合机械作业的良种,同时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提高抗灾能力等。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一定能使我国玉米产量再上一个台阶。
总体而言,中美两国玉米生产各有特色,美国的优势是亩产和生产效率,最大的特色是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和转基因品种的全覆盖。 与美国相比,我国玉米平均亩产较低,但作为粮食更安全,杂交品种在国内市场也更受认可。 当然,美国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措施。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