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一位种植玉米的农民朋友经常问我,是玉米植株变得紧密高产了,还是变稀高产了? 首先,在玉米增产的诸多因素中,密植高达20%~25%,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市场上紧凑、耐密、抗病高产的杂交玉米种子也在增加。 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只有合理的密植才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大幅增加玉米产量。 今天我要谈谈玉米的合理密植。
玉米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是玉米产量由亩产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组成,这三个参数乘积最大时产量最高。 玉米之所以能合理密植增产,是因为妥善解决了穗多、穗大、粒重三个因素之间的矛盾。 玉米密植与穗数、粒数和粒重的关系玉米栽培过稀,单株生产力高,但总穗数过少,产量也不高; 玉米种植过密,单株生产力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主要表现为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下降。 因此,只有合理密植,穗数、粒数和粒重的乘积才能达到最大值,才能获得高产。
玉米密植与叶面积的关系玉米叶面积是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是在吸雄吐丝期前达到最佳叶面积的群体。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增加每亩叶面积,减少漏光损失,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产生更多的干物质。 研究表明,玉米种植密度越小,叶面积达到最大值后保持稳定的时间越长; 种植密度越高,叶面积达到最大后保持稳定的时间越短。 因此,合理密植是保证叶面积达到最大限度后稳定的重要因素。 过密会加快起垄,株间遮荫,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养分不足呼吸作用消耗的养分,叶片易早衰,光合面积明显降低。 并且合理密植的叶面积,能早期发挥增加光合作用的能力,后期能减少呼吸作用,过多地消耗养分,协调生长。 玉米密植与光照强度的关系玉米是喜光作物,一生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不同种植密度的吸光能力也不同。 某农科所研究表明,苗期光能利用率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到穗粒期,过密或过稀,光能利用率较低。
合理密植把握原则和密植宽度在实际生产中,只有了解影响玉米合理密度的因素,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种植密度。 影响玉米合理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和玉米生长条件。 人们常说,玉米密植与品种关系品种选择很重要,是因为同一条件下株高、穗位、叶数差异较大,栽培密度与品种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早熟品种植株小,茎叶量小,所需个体营养面积小,能适宜密植,株型紧凑,叶片直立品种更紧密; 而晚熟品种生长期长,一般植株大,茎叶茂盛,所需个体营养面积也更大,栽培上应稀疏栽培。 玉米密植与水肥条件的关系玉米种植密度与土壤肥力、施肥灌水水平密切相关,总体把握原则是肥地宜密植,瘠薄宜稀植。 即地力条件和施肥水平较低时,亩产应少; 对土壤肥力较高、施肥水平较高的地块,可适当增加亩产。
玉米密植与气候的关系玉米密度的决定因温度、雨量、日照条件而异。 对光照条件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密植; 在光照条件差的地区,适当稀疏种植; 在同一地区,日向地块的密度比阴地大。 根据玉米种植密度的适宜幅度区域选择适宜密度,应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确定。 一般平展型早熟品种亩产适宜密度为4000~4650株; 中晚熟品种亩产适宜种植密度为3000~4000株; 中晚熟品种亩产密度为4000~5000株。
玉米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在实际生产中,当种植密度增大时,如果能配合适宜的种植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密植增产效果。 所以,在确定合理密植的同时,适宜的种植方式应由农民朋友考虑。 等行距栽培的等行距相同,株间距由密度决定。 由于地上部分叶片和地下部分根系均匀分布在田间,具有抽穗前玉米植株均匀接受阳光和养分供应的优势。 播种、定苗、中耕除草、施肥培土时机械化操作更容易。 但在肥水密度高的条件下,生长后期行间容易形成密闭,光照条件差,影响光合作用,影响产量的提高。
窄行栽培即大垄双排栽培,一般宽80~100厘米,宽40~50厘米,株间距由密度决定。 其特点是植株在田间分布不均,前期光能和土壤养分利用较差,但能较好地调节玉米生育后期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在密度小的条件下,光照矛盾不明显,这种栽培方式无明显增产效应,有时反而减产; 一般肥水条件高的地块,密植可增产10%左右。
总之,玉米是稀植还是密植高产? 不仅受品种因素的影响,还受土壤肥力、种植方式、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农民朋友在实际生产中,必须因地制宜,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