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如何掌握玉米的种植密度?什么样的密度才能实现高产稳产?

   2023-04-04 互联网艺莲园384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穗变薄变大,产量高! ”“穗密集小,但总体产量高! ”“密度高的话容易倒下,即使倒下也没有产量! ”……一些玉米老手围着玉米争什么密度产量高,争得面红耳赤。 这是我本周末参加河北省衡水市某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培训时看到的一幕。 随着秋收的结束和玉米价格的上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玉米成为广大玉米种植户普遍关注的话题。 据了解,近两天参加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培训活动时,不少种玉米多年的农民一直在为玉米种植密度问题发愁。 玉米种植是密度大了产量高了,还是密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穗变薄变大,产量高! ”“穗密集小,但总体产量高! ”“密度高的话容易倒下,即使倒下也没有产量! ”……一些玉米老手围着玉米争什么密度产量高,争得面红耳赤。 这是我本周末参加河北省衡水市某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培训时看到的一幕。 随着秋收的结束和玉米价格的上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玉米成为广大玉米种植户普遍关注的话题。 据了解,近两天参加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培训活动时,不少种玉米多年的农民一直在为玉米种植密度问题发愁。 玉米种植是密度大了产量高了,还是密度低了产量高了? 玉米的种植密度该如何把握? 什么样的密度最合适呢?

玉米产量的高低是谁说的? 就玉米产量的高低来说,很多人喜欢某品种好,一亩地就1800斤,而某品种不好。 一亩地只有一千四百斤。 玉米产量是谁说的? 总的来看,涉及到我们常说的八个方面,即水、肥、土、种、密、保、管、八字方针。 任何品种,再怎么宣传高产,没有好的肥水条件、合理的密度、科学的管理等,所有的高产都只是空中楼阁。

可以说决定玉米产量高低是多方面决定的,其他方面今天就不说了,只结合密度这个问题简单说一下。 那么,在同样的光照和水肥管理条件下,应该密植还是淡植?

关于密度问题,我们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在同一品种、同一地力、同一管理的模式下,自然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当然密度并不是无限制地增加。 在我们前两年的实验数据中,选择了河北辛集市马兰农场的国审玉米品种,分别采集了3500株、4000株、4500株、5000株和5500株的密度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的包装推荐生产密度为4500株其次是5000股,其次是4000股,其次是3500股。 显然,同一品种在同一管理和水肥光照情况下,玉米密度大产量相对较高。 密度小的产量自然低。 栽培密度的大小由谁决定?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既是玉米生产大国,也是玉米消费大国。 前几天,由于我们良种很少,同时生产力水平也相对不高,玉米产量一直很低。 有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玉米亩产仅为3400斤。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育种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小型品种层出不穷,玉米密度不断增加,为了配合相应的管理技术,我们的玉米亩产很快就突破了600多斤。 这时,很多人发现,原来玉米密度越大,产量就越高,很多人开始增加种植密度。 但很快大家就意识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盲目增加密度,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倒伏导致玉米减产,甚至是绝对生产。 这时,人们开始矛盾了。 穗变薄,但产量低,密实产量高,但不抗倒伏。 应该密植,还是应该薄植?

玉米种子包装袋中,合理密植一词很常见。 那么什么是合理密植呢? 怎么能称为合理? 玉米密度的大小由谁决定呢? 要想澄清这个问题,离不开我们上面提到的农业八字方针。 简单地说,玉米的种植密度首先要综合考虑我们的土壤肥力、浇水条件、光热资源等。 玉米喜欢肥水,喜欢光热资源丰富。 如果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我们可以选择紧密强壮的品种。 如果土地贫瘠,在天吃饭,光热条件也不好的话,我们需要尽量选择稀的品种。 也许朋友应该问,用种子说明书上的密度种不就好了吗? 这没问题,但前提是首先要确认你家的土地适合选择密度高的品种还是密度小的品种。 如果地力条件、光热条件、水资源差,即使选择密度高的品种产量也会变差。 不能科学掌握玉米生长所需的密度,过度追求高密度不仅会降低玉米的品质,而且在玉米中后期容易遭遇大风倒伏。 所以决定玉米种植密度的关键是地力条件、光热资源等。 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种子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适当增加一些,使产量效果更好。 什么样的管理是高产的保障? 既然科学地说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产量,那么增加种植密度在我们的管理上就不能放松。 例如要从抗倒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加以注意。 此外,需要关注两个问题。 首先是增加玉米的行距。 株距窄了,行距要适当增加。 为什么要增加行距,最重要的是减少倒伏的危害,特别是在夏天容易刮大风的地区要认真对待。 另外,行间增加,机械化作业也很方便。 我们高产田块如果增加种植密度,建议行距达到50-60厘米。 这样才能保持农田通风,减少倒伏,有效提高产量。 人们常说美国的玉米产量很高,根据一些资料,他们的玉米行距达80厘米。

另一个是延缓肥水管理。 玉米密度增高需要大量水肥,但千万不要着急浇水追肥。 前期追肥浇水的唯一优点是玉米苗长得很漂亮,但后期倒下的危险非常大。 生产中许多农民省工省力,往往前期就把各种肥料用在田地里。 其实这不科学。 根据玉米需肥规律,拔节期和孕穗期是需肥关节期,前期肥料过多容易造成玉米基部茎节,建议延缓追肥。 我建议推迟到拔节期以后,在小号期去追肥。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肥料的效果,还可以很好地减少倒伏的发生。 肥料不能太早。 水也不能太早。 密度大的话,太晚了不仅要追肥,还要控制前期的浇水。 这个肥水太紧的话,会成为学徒的原因。 徒长后玉米茎变细变弱,抗倒性变差。 什么时候浇水? 干旱时,浇水可选择拔节、孕穗期进行。 总之,在正常情况下,科学增加密度可以增加玉米产量。 我们农民朋友可以严格按照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科学合理地增加密度,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从而有效地提高产量。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密度 高产 玉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