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美国的玉米有蜀黍、六谷、御麦、苞谷、苞粟、苞米、玉茭等许多别名,中国人的餐桌上离不开玉米。 玉米和我们息息相关,你对玉米了解多少?
一、美国玉米的传入:时间、路线、分布美国与中国至少隔着一片海,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是怎么传入中国的? 中国有种植美国玉米的地方吗?
玉米传入中国是在16世纪。 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1494年哥伦布把巴西玉米种子带回西班牙,传播到欧洲。随着地理航海的大发现,到1550年美国玉米传播到了全世界。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美国玉米引进中国始于16世纪初,兴起于19世纪,兴盛于20世纪。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美国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条。 其中有两条陆路,一条海路。 第一条道路从北欧传到南亚,最初从南亚引入中国的西南地区。 第二条道路,从西班牙传到西亚,从西亚经中亚引入中国西北地区的第三条道路,首先从欧洲传到东南亚,然后经海路引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其中,玉米从西南通过陆路传入中国的可靠性最高。
美国玉米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历了边疆后内地、丘陵山地后平原地区的过程。 玉米最早的责任是救荒,种植区最早、种植面积最多的也是内陆地区; 17世纪以后,玉米开始向沿海和广大平原地区传播; 它的大规模普及,始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当时发展最快的是川陕湘鄂等部分内陆省份,以南方地区居多。 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和考古挖掘材料的匮乏,美国玉米传入我国的道路曲折模糊,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玉米生长图
二、对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影响美国玉米传入中国后,很快以其顽强的适应能力和防备不足的拯救饥饿的食用质量迅速蔓延到中国各地。 到清代中前期,美国玉米后来者居上,成为“终身粮食”的主要粮食作物。
深入家庭生活,改变饮食方式。 受美国玉米的影响,我国人民的食物构成、起居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占人口大多数的老百姓以玉米和红薯为生。 玉米的价值体现在中国人民的餐桌上。 吃法复杂多样,可以炒、磨、炸、煮、烤制成年糕、年糕、鱼糜、粥等。在上层社会,玉米还可以做成点心、小吃等来待客。 美国玉米的传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饮食习惯。
玉米饼的画
缓和人的矛盾,刺激人口急剧增加。 玉米适应性强,抗旱、易成活,可在丘陵旱地和山坡陡崖生长,广泛种植,云、陕山区、丘陵、沙地开发,种植面积增加,单产提高,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 由于其单位面积产量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种粮所需劳动力的数量增加,大大缓解了愈演愈烈的人类矛盾。 明清时期人口爆发性增长,这一时段与玉米等美国高产作物的快速推广、推广栽培阶段相一致。
清代人口变化图
质量突出,要抗灾救荒。 由于收获期适宜、耐饥,除了美国玉米本身的果实外,玉米芯、玉米秸秆等也是大饥荒年的救命食品。 在王朝交替、天灾人祸动乱的时代,美国玉米救活了大量流民,在战争、天灾时期,人口死于饥饿的数量明显减少。 因此,美国的玉米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成为防备荒废而试图拯救的唯一选择。
三、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扩大耕地面积,改变农业结构。 美洲玉米的进口和迅速扩大直接导致了耕地面积的扩大,并取代了许多地区原有的低产作物种植,成为明清时期中国的大宗农产品。 美国玉米作为高产作物,对提高粮食单产具有一定的作用。 明清时期,美国玉米的广泛种植,又提高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从而改变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
玉米照片
粮食产量提高,促进粮食商品化。 美洲玉米作为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大米可以出售。 这将促进大米生产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品经济早期萌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生产,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
玉米照片
玉米的传播和发展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作物结构,繁荣了社会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间接显著地影响了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产品的商品化。
四、中国古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美国玉米传入中国后,明清之际,除了促进人口增长,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系列红利外,还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上。
人类矛盾日益突出,破坏了生态平衡。 因为美国玉米种植范围极广,存在人地矛盾,人口向土地贫瘠地区迁移,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 康雍干三朝采取鼓励开垦的政策,前期为恢复性开垦,后期为缓解人地矛盾进行开垦。
森林和植被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和过度的浪费。 植被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规模的扩大,天然植被面积的缩小不可避免。 山区种植美国玉米等作物,这种粗放的开垦开发使森林和植被的破坏如同一场灾难。
植被破坏图
土壤流失严重,土壤失去肥力。 众所周知,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防沙。 山区坡度陡峭,土壤易冲刷,肥力下降,破碎倒塌。 开垦后,土壤完全裸露,遇雨表土流失,肥力逐渐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表土流失,岩石裸露,田地被抛弃,导致了永久的水土流失。
土壤流失图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封建政府在后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由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的狭小和自身受教育的限制,接受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提出了根本性的有效措施,以杜绝这种破坏现象的发生,治标不治本。
文君说美国玉米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古人引进、栽培、推广美国玉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 对此,我们要分析更多的学科,多角度探索,运用辩证的思想,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其功过,以求小见大放、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饮食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与此同时,以历史为鉴,深入思考今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对人口、产业经济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陈树平: 《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5月。
2 .李芳洲: 《美洲玉米的引进》,《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6卷第6期。
3 .佟屏亚: 《中国玉米科技史》,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10月。
4 .佟屏亚: 《玉米传入对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古今农业》2001年5月。
5 .曹玲: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5月。
6 .郑南: 《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看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国际会议: 《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论文集》 2011年08月17日。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玮) )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浩荡荡的文史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文章中的使用图片都来自互联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谢谢
我们每天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历史文章。 希望读者们关注我们的账号。 你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