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根据稻作区自然生态因素,中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南北各3个)和16个稻作亚区。
南方3个稻作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94%,稻作区内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可划分为9个稻作亚区。
北方3个稻作区仅占全国播种面积的6%左右,但稻作区面积较大,包括7个明显不同的稻作亚区。
具体情况如下:
(1)华南双季稻种植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南,是我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4省南部和台湾、海南省。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 多年种植面积约51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7%。 本区水热资源丰富,稻作生长季260365天。 水稻种植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土。 种植制度以双季籼稻为主的1年多熟制,与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进行当年或隔年的水旱轮作。 部分地区热带气候特征明显,双季稻与甘薯、大豆等旱地作物轮作。 水稻种植恢复指数高。
本分区3个亚区为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和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华中双单季稻种植区。 本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山脉、北舫秦岭、淮河。 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市)全部或大部分,以及陕西、河南南部。 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 稻作年种植面积约为1,8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1%。 水稻种植的生长季节为210260天,水稻种植土壤在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堆积土,在丘陵山地多为红壤、黄色土壤、褐色土壤。 本区双、单季稻并存,有籼稻、粳、糯稻,杂交籼稻占本区稻作面积的55%以上。 6080年代,本区双季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双季稻占稻作面积的80%90%。 本区大米产量对全国粮食形势有重要影响。
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都是我国著名的稻米产区。 耕作制度为双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并存。 长江以南多为单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双季稻面积比大。 长江以北多为单季稻两熟制或两年五熟制,双季稻面积比小。
四川盆地和陕西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能种一季稻。
本分区3个亚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季稻亚区、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和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种植区。 本区部分或大部包括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等省(自治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型湿热季风气候。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形、地貌复杂。
稻田分布在山间盆地、山原坝地、梯田、贫瘠土地上,海拔高达2,700米以上、160米以下,立体农业特征非常明显。 稻作年种植面积约24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8%。 水稻的生长季节是180260天。
水稻种植土壤多为红壤、红褐色土壤、黄褐色土壤、黄褐色土壤等。 本区稻茬籼稻粳并存,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旱稻有一定面积,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双季稻种植或杂交中稻后培育留茬。 冬水田和冬坑田一年只能种一季中稻。 本区病虫害种类繁多,受灾严重。
本分区3个亚区为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季稻亚区、楚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和青藏高原河谷单季稻亚区。
(4)华北单季稻种植区。 本区地处秦岭一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地处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山东省(市)全部,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省一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较高,但春秋两季温度较高
多年稻作面积约为12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4%。 本区年降雨量为5801,00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冬春季干旱,夏秋雨量集中。
稻作土壤多为黄潮土、盐碱土、褐色土、黑粘土。 本区以单季粳稻为主。 华北平原一年一熟稻或一年一季稻二熟或二年三熟配套栽培; 黄淮海平原一般一年一季稻两熟。 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渠井和地下水,雨水少、灌溉水少的农田种植旱稻。
本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水稻生育后期易受低温危害。 水源短缺,盐碱地面积大,是本区水稻发展的障碍因素。
本划分为2个亚区,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生亚区和黄淮海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5)东北早熟单季稻种植区。 本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北侧,大兴安岭东侧。 大兴安岭地区、哲里木盟中部西巡河灌区,包括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全部、辽宁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地区,属寒温带一暖温带,湿润一半干燥季风气候,夏暖湿润,冬酷长,无霜期短。 年均气温210,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稻茬生长期短。
土壤肥沃,多为深厚黑土、草重土、褐色土、盐碱土。 该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水田机械化。 耕作制度是一年一季的稻,一些国有农场推动水稻与旱地作物或绿肥年轮相隔。 北部黑龙江省稻区粳稻品质十分优良,近20年来灌溉系统的发展使稻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7万公顷,成为中国粳稻主产省之一。
本划分为两个亚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生亚区和辽河沿岸平原早生亚区。
(6)西北干旱区单季稻种植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青藏高原北侧,包括新疆、宁夏自治区全部,甘肃、内蒙古和山西省(自治区)大部,青海北部和日月山东部,陕西、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北部。
东部为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一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本区幅员辽阔,但常年稻作面积仅为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 光热资源丰富,但干旱少雨,气温变化大,无霜期160200天。
稻田土壤贫瘠,大多为灰漠土、草重土、粉砂土、灌溉土、盐碱土。 稻区主要分布于银川平原、天山南北盆地周边带、伊犁河谷、喀什三角洲、昆仑山北坡。 本区生产的大米品种优良。 种植制度是一年一季的稻,有些地方有隔年的水旱轮作,南疆水肥和劳力条件好的地方,麦稻一年两熟。
本分区3个亚区为北疆盆地早熟亚区、南疆盆地中熟亚区和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以上资料是参考各种期刊整理而成,只供自己收藏、分享学习。 请不要做那个。 非常感谢!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