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无论是探索未知,还是科普,终究是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以影响青少年。 上课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闪闪发光。
2021年初,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发愁,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她终于总结了。 她兴奋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你知道吗? 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声调提高了几度。
起初,这个回答让她自己感到惊讶,但她经过反复验证,觉得事情是这样的。
“真的,无论是探索未知,还是科普,终究是为了影响青少年,在他们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唐立梅说:“上课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闪闪发光。 ”。
出生在普通乡村家庭的80后,唐立梅小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单纯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她就像幸福的邻家女孩,把孩子气的身体带到了今天。
长大后,她努力使自己与众不同。 目前,她是中国第一位“破冰入海”——大洋深潜与极地科考经验相结合的女科学家,也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创作者。 日前,她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你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唐立梅也不太清楚,最后她自己胡乱总结为“野蛮生长”。
被深海之美震撼了一次
2013年9月7日,走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登上母船甲板的唐立梅,按惯例接受了“洗礼”——,被六大桶海水迎头浇上。
被透湿覆盖的她,拨开松散的头发,吐出水珠宣泄兴奋。 “海底很壮观。 令人震惊。 不可思议! ”
这是“蛟龙”号第72次下潜任务,她成为我国第一位用“蛟龙”潜入大洋的女科学家。
唐立梅早已倾心海底。
当她坐在实验室测定多金属结核覆盖率、含水率、湿密度、干密度时,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些结核静静地“躺”在海底,用柔软的沉积物作为“枕头”,在千百万年的时间里慢慢打造出光滑的头颅和粗糙的身体
让唐立梅好奇的是大洋深处的生物群落、颜色各异、躺在海底的胖乎乎的海参、冰山雪莲般绽放的海百合、长着蜥蜴头的深海鱼、蒲公英般形状的蝌蚪……如何克服巨大的水压? 如何在没有光合作用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遂了心愿,进入“蛟龙”号,唐立梅、潜航员叶聪、傅文韫——乘坐她命名为“傅立叶”的三人座组合3354开始了终身难忘的深海之旅。
透过阳光的海面很快就看不见了,浮游生物像暴雪一样袭来,却像群魔一样微小地乱舞。 潜入约350米深处时,周围完全漆黑,突然眼前一亮,第一个发光生物像流星一样划过。 很快,它们就多了起来。 有的在潜水艇的下潜中漂浮,好像在慢慢上升;有的像舷窗前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有的扎成一大束,像雪树上的银花一样闪闪发光; 聚集在一起突然凋谢,像夜空中绽放的烟花一样……。 唐立梅把脸贴在窗户上,“眼睛不够用了”。
这次任务的实际下潜深度超过了2770米。 临近海底时,唐立梅突然觉得自己像在坐宇宙飞船,正准备登陆一个陌生的星球。 在舱外探照灯的照射下,唐立梅看到了大片白色沉积物和黑色油壶,她被无法言喻的美丽震得一度窒息。
下一个过程很紧凑,就像按了快进按钮一样。 除了压着云台拍照,唐立梅还像个“购物狂”一样闯进打折的商场,看什么都想进购物车。 最后带回了8升底水样、11块岩石、2管沉积物、冷水珊瑚、海葵、海胆、海绵、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11种生物样品。
手脚并用从雪山上采集20枚样品
2017年11月,唐立梅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成为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一员。
航行中,她主要协助地球物理组的团队,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记录上面的数据,参加一些工作。 每天在甲板上跑来跑去,做自己不专业的事,她觉得自己像在“打酱油”。
船进入“咆哮西风带”后,唐立梅和大家一起七荤八素,不想去餐厅。 突然有一天,海上风平浪静。 她看到一大块浮冰,企鹅从海里冲到冰上蹒跚而行,海豹也爬上冰面,懒洋洋地像大肉虫一样躺着。 进入南极圈后,她觉得至今所受的罪都是值得的。
这次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中山站运送补给。 唐立梅看到在南极越冬的科学家表示敬意。 “那里的男人已经长了长发,不能再和人说话了。 ”她说。
登陆后,“雪龙”号将科考队送往恩克斯堡岛,开始了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的前期建设工作。 大部队要向岛上运输车站建设所需的建材和设备,唐立梅趁机申请野外考察,为期两天。
她和两名同事争分夺秒地乘坐直升机来到目标调查区域,沿着事先规划的采样点,像雪巢一样前进,一边调查一边采集样本。 岛上沉睡了千万年的石头,在她眼里比宝石还珍贵。 对于平时难得遇到的地质现象,她感到兴奋。 光是上午,他们就已经采集了几十公斤的样本,长得很高了,就放在路边插上旗子,继续前进。
下午,他们开始爬200米高的雪山。 山体非常陡峭,唐立梅和同事手脚并用,拼命爬上一处断面,想敲掉新鲜断面的岩石样品。 一次路过一个企鹅聚集的地方,来了两只站岗的企鹅,站在唐立梅身边,好奇地看着它摔打,一脸狼狈,一脸兴奋的人。
晚上8点,直升机回去接他们。 忙碌的两天,唐立梅似乎全身都散了,但很幸福。
在这次南极调查中,唐立梅带回了20多枚样品。 虽然很少,但是在各项研究中发挥了最大的力量。 她自豪地评价说“性价比很好”。
成为热爱人生的普通人
在科学研究期间,唐立梅从科普创作中感受到了另一种乐趣。
她翻译的《伟大的探险家》获得了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 她还计划发表多篇科普文章,在杂志上开设科普专栏,出版自己的专著。
唐立梅跟随“蛟龙”号深潜后,荣誉洋溢的同时,也接受了各种科普报告的邀请。 7年多来,她做了70多次报告,最多的2019年,一年有20多次。
除了结合自己的经验介绍科学知识外,唐立梅还告诉学生们,科学家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群体,年轻人占很大比例。 做科研也是一项普通的工作,真的喜欢就能做好。
她有时会“诱惑”。 “既有想成为网红的年轻人,也有想进行现场直播的年轻人。 其实直播不仅是演员,科学家也能。 一样开心。 ”。
唐立梅喜欢在学生们的簇拥下提问,和他们签名拍照,不仅会“明星瘾”,我确信这些孩子中一定有人会走上科研之路。 她觉得这个很有意义。
这几年,唐立梅的工作重点变了。 她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始扮演导师、管家、姐大等角色。
快40岁的唐立梅,开始从各个角度思考人生。 除了不断攀登科研高峰,她还发现学会接受和享受自己的平凡也许不是一件好事。
“当我发现怎么也爬不上‘山顶’时,我决定去‘半山腰’绕一圈。 这样,就可以欣赏“山腰”的风景了。 这不也是很好的体验吗? ”唐立梅想对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说,能登上科研“顶峰”的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人来说,做个“半山腰”科研、科普,“做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也行”。 (付毅飞)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