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菟丝子高效栽培技术菟丝子又名紫晶菇、丁香菇、菟丝子、紫苜蓿等,是珍贵的食用菌品种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目前,我国松蘑栽培实践报道较少,只有浙江、吉林、黑龙江等地有栽培试验报道。 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利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纯化恢复松蘑菌种,成功实现规模化栽培示范,总结出大棚阳埂松蘑高效栽培技术。
1花脸香菇的形态特征花脸香菇菌丝呈紫色或淡紫色,呈绒毛状。 在含有PDA和麦粒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菌丝粗壮,分枝多且密,贴壁能力强,培养后期菌丝内产生色素,培养基呈紫色或淡红菱色。 菟丝子的双核菌丝具有链状联合。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小,菌盖直径2~10 cm,平半球形,逐渐平展,边缘内卷,常呈波状或瓣状,有时中部稍凹,菌盖表面潮湿时半透明状或瓣状菌呈淡紫色,薄而脆。 褶紫色或淡红菱色,直生或弯生,稍淡,宽,不等长。 柄长3~9 cm,粗0.2~2 cm,与菌盖同色。 接近基部时经常弯曲,内实,稍微膨胀。 担子为棒状,带4个担子,担子无色,椭圆形至近卵圆形,(6(9) m) 3.3 )5) m,表面粗糙麻木。 孢子印成浅粉色到粉红色。
2花脸蘑菇生长条件2.1温度
岩藻属中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5~26,最适18~22; 温度低于15或高于24的菌丝生长明显减慢,高于30的菌丝生长停止,长时间达到30以上菌丝可自溶。 子实体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5~22,最好为12~17; 低于3或高于25时不出香菇。 温度低于15,子实体生长发育缓慢,但菇体壁厚大,产品质量好; 温度高于22,子实体生长快,但蘑菇质脆,一个小肉薄,质量差,且易长杂菌,易出现虫害。
2.2湿度
培养料含水量以63%2%为宜,培菌期空气相对湿度以65%~75%为宜,香菇期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
2.3 pH
适宜偏酸性环境生长,菌丝生长发育的pH值应为5~7,栽培料pH值应为6.5~7.5。
2.4透气性
为好氧食用菌,当氧分压在20%以上、CO2浓度在1%以下时,能促进菌丝生长。 出菇期需注意加强通风,当CO2浓度超过1%时,子实体易出现菌盖皱折,肉质变淡,色泽变浅,质量下降。
2.5光照
菌丝生长期不需要光,子实体生长期需要散射光,光强宜为( 300100 ) lx。 光不够的话,蘑菇体的紫色会变浅; 光线太强的话会出蘑菇。
3栽培技术要点3.1栽培季节
南方地区可以进行春秋两季栽培。 春栽1-2月播种,2-4月出菇,生产周期3-4个月(约120 d ); 秋季栽培8-9月播种,10-12月出菇,生产周期3-4个月,约120 d。
3.2栽培方式
栽培方式为室外大棚阳垄栽培。 生产周期短,香菇潮次明显,潮转快,香菇出好,操作简便,水分管理容易生产成本低,效益高,适合农村规模化生产,特别是偏远山区。
3.3菌种扩增
3.3.1原种的制作
原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3%、黑糖2%、酵母粉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 培养条件为温度( 182 )、pH5.5~6.5、通气量1.0~1.5 m3/min、装料量100 L种子罐液70 L,培养期7 d。
3.3.2栽培种创建
栽培使用麦粒种。 制备方法:麦粒在20左右水中浸泡16小时以上,吸水后在沸水中煮3~5 min,取出过滤后的剩余水,加入少量面筋和石膏粉,装袋,121高压灭菌120 min,无菌操作连接上述原种30 mL。 培养室培养温度为18~22,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遮光培养时间为28~32 d。
菌种质量标准:菌丝洁白、浓密,15天后菌丝呈紫色,有蘑菇香味,无酸味、臭(异)味,后期允许少量液滴,表面有薄层菌皮或浅黄色,但无明显菌丝收缩、底层积液。 培养时间在55 d以内,菌丝充满菌袋后,可在0~4低温下保存120 d左右。
3.4堆垛发酵
3.4.1原料的选择和处理
原料主要为稻草、麦秸、茅草、玉米芯、杏鲍菇菌糠、牛粪等。 所有原料要求充分干燥、不发霉。
3.4.2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稻草70%、玉米芯28%、石膏粉1%、石灰1%。 配方2 :稻草60%、玉米秸秆20%、牛粪18%、过磷酸钙1%、石膏粉1%。 配方3 :稻草60%、杏鲍菇菌糠38%、过磷酸钙1%、石膏粉1%。
3.4.3堆肥发酵
采用二次发酵方式,即前、后发酵,发酵期共21 d。 预发酵:发酵时间14 d,炉数4次,发酵温度55~62,物料含水量65%2%。 后发酵:即通气发酵,发酵期间为7 d,第15~18天发酵温度为57~62,第19~21天发酵温度为52~48。
3.5播种
播种方式为分层播种,即分两层播种,第一层撒播于材料中层,第二层撒播于材料面。 播种量(材料重量)为4(1 ),为500 g/m2。 床长5 m左右,宽( 1005 ) cm,厚( 202 ) cm; 排列方式为南北向,两床之间留有40 cm操作通道; 覆盖方法是,首先用竹片在离地面50 cm处放置圆弧面或平面框架,播种后盖上薄膜。
3.6发病期管理
3.6.1前期管理
菌的发生温度为18~22,不得超过30。 否则菌丝容易死亡; 早晚大棚两侧薄膜通风,每日上午、下午地面薄膜通风需开启15 min左右; 避光培育。
3.6.2覆土
土质以塘泥、河泥、水田表层土为主,土粒消毒处理,土粒粒径2~3 cm; 复土厚度为( 51 ) cm。 菌丝培养25~28 d天,菌丝长达料床15 cm,表层菌丝开始吐黄水时可覆土。
3.6.3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温度( 202 ); 土粒含水量60%3%; 每日上午、下午揭膜通气2次,每次15 min; 避光。
3.7蘑菇发育期管理
3.7.1催蕾期
温度为12~17,土粒含水量70%3%,空气相对湿度80%~85%,光照( 100~300 ) lx; 拱形薄膜高30 cm,上午、下午揭膜通风。
3.7.2出菇期
温度为16~19,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200~400 ) lx散射光; 每天向床面喷水3~4次; 每日通气2~3次,每次通气20 min。
3.8采收
菇体形状圆,直径5~6 cm,边缘稍内卷,柄长3~4 cm,菇体颜色紫褐色即可采集。 采收时,取大留小。 采集前3 d不要往香菇床上浇水。 采集时轻轻拧香菇柄,采集香菇放入运输箱,重叠放置在3~4层,避免承受重压。
3.9采后管理
采集后整理香菇地面,补土,保持土层含水量60%2%,温度18~22,弱光培养约5~6 d。 待香菇花蕾再次长出后,与第一香菇进行管理,即可采收3~4个香菇。
4采收后处理
保鲜:采集后3小时内冷却至4以下,6小时以上至菇体中心温度达到6以下,及时分级、包装;
晾晒:采集后3h内进行晾晒,热风干燥12h以上,至含水量低于13%,冷却后修剪、包装、入库。
结语上诉,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请作为栽培家们的参考学习。 如果大家有更专业的知识想分享的话,请留言。 转发,点赞,请关注笔者。 谢谢你。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