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方法03总结记忆法
归纳法是基于相互联系,将具有相同属性的一类物理知识整合为一个有机知识整体,达到整体记忆的方法。 物理现象的千变万化是有规律的。 只有找到事物之间变化的规律,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才能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 而物理记忆是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善于以知识的系统化为捷径,寻找和总结物理变化规律,理解得越透彻,记忆就越牢固。 例如:
高中物理物理学史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用科学推理论证了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落下得快,他研究自由落下运动的步骤如下。
提出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应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终速度为v的均匀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得到; 应用从上面的表达式中清除v,然后导出。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坠落时间太短,难以直接验证,伽利略用铜球滚落在阻力小的斜坡上,上百次实验表明: 不同质量的粒料沿同一个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表明不同质量粒料沿同一个斜面作均匀的变速直线运动相同; 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到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表明小球作均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合理外推:将结论外推至斜面倾角90时,小球运动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此时小球仍保持均匀变速运动的性质。 (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要实验验证() )。
注:伽利略自由落体的研究,开辟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回忆理想斜面的实验)
2.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摩擦,就会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尔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物体会以同样的速度沿着一条直线继续运动,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牛顿在1687年正式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量了重力常数(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 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和观测了海王星。
6 .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耗尽时的质量比)。 多级火箭一般是三级火箭,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7.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的周期公式。 周期为2s的单摆叫做秒钟摆。
8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 1803-1853 )首先发现了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观察者出现频率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相互接近,f变大; 相互分离,f减少)
二、热学: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了漂浮在水中的花粉粒子不断作不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19世纪中叶,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乔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了能量守恒定律。
3.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达。 不能在没有其他影响的情况下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热。 被称为克劳修斯表现。 第二年,开尔文提出了另一种表达。 不能从单一热源获取热量,在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情况下转化为完全有用的工作。 被称为开尔文表现。
4.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度测量,指出绝对零度(-273.15)是温度的下限。 T=t 273.15K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是不能达到的。
三.电磁学: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间相互作用定律库仑定律。 (转换)转换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了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将天电和地统一起来,发明了避雷针。
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 1787-1854 )通过实验得到了欧姆定律。
4.1911年荷兰科学家安妮丝发现了一种超导现象,大部分金属在温度下降到某个值时,电阻突然下降到零。
5.1841~1842年发现了焦耳和瓦楞纸板各自独立的电流通过导体时热效应发生的规律,称为焦耳-瓦楞纸板定律。
6.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使周围磁针偏转的效应,被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发现安培同向电流流动的两根平行导线相吸引,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排斥; 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运动电荷产生磁场和磁场作用于运动电荷的力(洛伦兹力)的想法。
7 .汤姆森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计可用于带电粒子的质谱测定和同位素分析。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洛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可以在实验室产生大量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只取决于磁场和d盒的直径。 带电粒子圆周运动的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但当粒子动能较大、速度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度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粒子速度难以进一步提高。
8.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磁场产生的电流条件和规则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楞次发表了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法则。
9.1832年亨利在研究自感现象,即感应电流的同时,发现了电流的变化会在电路自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荧光灯的结构是其应用之一。 双绕组法精密电阻是消除其影响的应用之一。
10.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 后称麦克斯韦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电磁波是横波。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量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四.光学:
1 .公元前468-前376年,我国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记载了光的直进、阴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的成像等现象,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2.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菲佐首先在地面上测量了光速,之后许多科学家用更精密的方法测量了光速。 例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森的旋转棱镜法。 (注意其测定方法)
3.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内尔发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规则折射规律。
4 .关于光的本质: 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 一种是牛顿主张的粒子学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物质粒子。 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学说,认为光是通过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所有光现象。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耳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了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电磁波,1887年被赫兹证实。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伦琴线),为夫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x光人体照片。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释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辐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个个的,将物理学带入量子世界。 受此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学说,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规律。
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利用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光具有粒子二象性,光是电磁波、概率波、横波。 (光的偏振表明光是横波。
光电磁说中也要注意电磁波光谱(第3卷P31 )、原子光谱)光谱分析第3卷P50 )
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确其界限)
6.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呈现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金属晶体上电子束的衍射图案。 电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的影响非常小,分辨率大幅提高,质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本能更高。 (第三卷P54 ) )。
五.原子物理学:
1.1897年,汤姆森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离的,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提出了原子的枣饼模型。
2.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结构模型。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原子核的直径数量级为10-15 m。
3.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尔发现了天然辐射现象,表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辐射现象有两种衰变(,)、三种射线( )、),其中射线在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跃迁到低能级时辐射。 衰变的速度(半衰期)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首次实现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个粒子,根据学生查德威克1932年用粒子撞击铍核时发现的情况,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5.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了核裂变。 1942年在费米、吉拉德等人的领导下,美国建成了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6.1952年,美国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 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种可能方法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粒子核燃料。
7 .现代粒子物理:
1932年发现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粒子分为三类: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不参与电子、中微子等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质子和中子等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的带电量可能是原电荷。
比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比定义法是指用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来定义新物理量的方法。 一般,比例法定义的基本特征是,定义的物理量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并且不随用于定义的物理量的大小的取舍而变化,例如,确定的电场中的一点的电场强度不随q、f变化。
两种比率法及特点:
一种是用比值法定义物质或物体属性特征的物理量
例如,电场强度e、磁感应强度b、电容器c、电阻r等。 共同的特征是: 属性由自身决定。 在定义时,必须选择反映某种性质的验证实体进行讨论。 例如,为了定义电场强度e,需要选择检查电荷q、观察其检查电荷的场中的电场强度f,并且可以通过使用比率F/q来定义。
另一个是速度v、加速度a、角速度等记述物体运动状态特征的物理量的定义。 这些物理量是通过等速直线运动、等速直线运动、等速圆运动等简单运动引入的。 这些物理量定义的共同特征是在相等的时间内某个物理量的变化量相等,并可以通过变化量与所用的时间的比来表示变化的速度。
高中常见的比率定义物理量:
力学:速度v=x/t; 加速度a=v/t; 线速度v=s/t; 角速度=/t; 刚性系数k=F/x; 动摩擦系数=f/FN
电场:电场强度E=F/q; 电位=Ep/q; 电容器C=Q/U; 电位差U=W/q; 电路:电流I=q/t; 电阻R=U/I; 电动势E=W/q
磁场: B=F/IL; B=F/qv; B=/S
电磁感应:感应电动势e=n() /t
光学:折射率n=sini/sinr
乘积定义的物理量乘积定义法是指利用两个或多个已知的物理量定义新物理量的方法。
力矩是乘法中定义的物理量。 力和力的作用线到旋转轴的距离的积为力矩,即
; 脉冲也是乘法中定义的物理量。 力和力作用的时间之积叫做脉冲。 即
; 这样的物理量像运动量一样还有很多
、功
( s )
力向方向的位移)、动能
重力势
磁通
( b )
与s垂直)等。
乘法定义的物理量,其定义式明确了该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力积表示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功表示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同时揭示了其物理量的大小决定着什么因素。 例如,力的力积的大小取决于力的大小和力作用的时间,功的大小取决于力的大小和物体在该力作用下产生的位移。 动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力矩的大小取决于力和旋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等,由此可见乘法定义的物理量的定义式同时也是其确定式。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成绩定义公式:
力学:功W=Fscos重力势Ep=mgh动能Ek=1/2mv2
运动量P=mv冲击I=Ft
磁场:磁通=B
电路:焦耳热Q=I2Rt
定义式和决定式物理量的定义是物理概念最基本、最概括、最本质的内容,也是物理学公式的基础。 中学物理有很多物理量,探索它们定义的共性对学生们理解、掌握这些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有很多作用。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发现初中物理中物理量的定义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个是比的定义法(即除法),另一个是积的定义法)即乘法)。
决定式是为了明确物理量的大小取决于什么样的因素的数学表现。 例如
很明显,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比较一下由中学物理中的比定义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和决定公式。
物理量
定义式
决定式
压强P
(液体压强的决定式)
加速度a
电场强度E
(点电荷场强的决定式);
(两均匀带电平行板的电场,其中
为电荷面密度)
电势差U
(E为匀强电场的场强,d为场强方向上的距离)
电容C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为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电阻R
磁感应强度B
(通电长直导线周围的磁感应强度)
(载流直螺线管内部的磁感应强度)
电流强度I
(微观);
(部分电路);
(闭合电路)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