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今年我们村的土豆种植扩大到500多亩。 目前最低亩产7000斤,市场批发最低价8毛1斤,那就是5600元。 除去各项成本,2600元,每亩可以收入3000元! ”站在地头,说起今年的好光景,赛罕区榆林镇红吉讨号村党支部书记郭系枝皱着眉头。
红吉讨号村的土豆种植基地旁,立着一块写着“大美红吉芋头开花”的招牌。 在招牌后面垄起的田地里,现代化土豆播种机穿梭在深深的垄之间。 从远处看,深棕色的土地很显眼。 今年的土豆种植,热闹的“人海战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土豆自动播种机。 播种机每播一次,就可以一次完成旋耕、起垄、播种等工作,田间地头的“新宠”为土豆种植按下了“快进键”。
“去年,赛罕区农牧局支付了50多万元,赛罕区组织部支付了10万元,支持了我们村‘一村一品’的土豆产业。 我们用这笔资金购买了土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套机器,大大节约了土豆的栽培成本。 今年村集体农机实行社会化服务,500多亩农机社会化服务费可用于村集体经济增长。 我们把羊粪和有机肥搭配起来,种的土豆绿色无公害,口感好,产量高,今年一定能赚钱! ”郭系枝对记者说。
机械化种植、高科技培育,更加激发村民致富热情。 埋了五百多亩“山药蛋”,收获期挖出的都是真的“金块”。
“去年我个人种了20亩。 收入很好。 一亩地可以达到4000元。 今年再加20亩,种玉米的地种土豆! ”说起村子里的“金块”,村民梁珍平赞不绝口。
在土豆种植基地旁边的爱的田园里,村民们忙碌地活着。 伴随着轰鸣声传来机器的声音,膜机器在已经翻了的沃土上来回移动。 分散作业的村民三人一组拿着铁锹,随着机器的步伐铲土。 不一会儿,回头一看,光秃秃的耕地穿着一件崭新的“上衣”。
第一个老人在和几个村民说话,手还时不时地比划。 这是驻扎在赛罕区法律界人士的驻村第一书记李海瑞的父亲。 “去年,赛罕区南门外小学的孩子们在我们爱的田园里领养了40株土豆苗。 从这个最初的收养开始,周边市民也积极参加,一个多月内收养了1890棵土豆,收养收入达到9550元。 ”李海瑞对记者说:“今年,我们计划把爱田园作为研究实践教学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和品种。 除了西瓜之外,还有黑花生、黑土豆、红土豆、大豆、萝卜等。 通过收养获得的收益,我们将用于开展对贫困者的得来速保障活动。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种的是新疆无籽西瓜。 我父亲有20多年的栽培经验。 这几天,我特意邀请了老人,帮助村民们一起种西瓜。 ”
李海瑞告诉记者,除了土豆种植基地和爱田园外,红吉讨号村还有高新技术产业。
芒果、香蕉、橙子、绿皮红心水晶橘子、石榴、莲雾、西番莲……李海瑞带着记者来到红吉讨号村的“南果北移”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走进基地仿佛走进了热带水果园。 这里不仅有常见的热带水果,还有许多市面上罕见的甜瓜异果。
在大棚里,记者见到了红吉讨号村主任郭贵平,他对记者说:“我们从上海请来了专家,指导我们种植热带水果。 这里栽培的是蜜橘,当年的果实是目前口感最好的金橘,栽培管理简单,四季开花结果,适合观光采摘。 ”
郭贵平口的专家是中国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优品特菜专家朱思浩,他向记者介绍,他们的栽培技术在3-5年内不需要耕作、除草、用蚯蚓粪作肥料,栽培的朱橙汁爽口,富含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郭贵平说:“现在我们种了五家橘子。 每户投入成本约15000元,预计亩产6000-8000斤。 目前,市场上的采摘价格在68元以上。 如果橘子收益好的话,我们会尝试种植更多的新品种,为当地农户开辟财富和增收的新途径。 ”
土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南果北移”工程、有机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贫困户庭院经济……如今,这些不仅成为红吉讨号村民口中的热词,也让该村脱贫致富,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杨彩霞)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