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基金项目:国内魔芋种植模式研究进展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川南特色作物魔芋防病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9YFN0132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项目( SCCXTD-2021-12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实证熟化与示范转化项目“屏山白魔芋抗病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CGZH2019FP12 )。 金鑫等0引言魔芋( Amorphophallus konjac )是天南星科魔芋属约170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总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非洲,我国是魔芋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之一。 魔芋富含葡萄糖甘露聚糖,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石油、环保等领域,其加工产品畅销日本、台湾、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魔芋生产大国,产区主要集中在湖北、陕西、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魔芋的需求不断增加,魔芋价格不断上涨,作为地区特色经济主导产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扩大种植面积。 但长期以来,部分地区魔芋种植方式不当,栽培技术不规范,病害发生严重,轻则魔芋质量恶化,影响食用,重则魔芋减产止步,严重阻碍了魔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在综述国内目前主要魔芋栽培模式的同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开展魔芋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魔芋生长环境的需求特征魔芋喜恶,不耐强光直射。 温度高、日照长而强的地区60%~90%的遮阴度较好,温度低、日照短而弱的地区40%~60%的遮阴度散射光有利于光合作用和生长。 魔芋出苗后,可在20-30气温范围内正常生长,气温15以下,叶变黄,地面部分倒伏,35以上,叶绿素分解,叶褪绿色,45以上高温短时亮魔芋不耐潮湿,土壤相对湿度75%左右时适宜魔芋生长,但魔芋成熟期土壤相对湿度应维持40%左右,以保证魔芋正常后熟。 魔芋适宜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长,但也耐微碱性环境。 综合魔芋生长发育和病害防治需要,土壤以pH 7~7.5为宜。 根系分布浅,土层疏松,透气性强,排水良好,适宜种植于有机质丰富的砂壤土或腐植土中。 魔芋芋头对钾肥的吸收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施肥时应重底肥,巧施追肥,多施钾肥。 2魔芋主要栽培方式2.1魔芋庭院栽培方式魔芋庭院栽培是利用屋后、坡脚边缘、路旁沟旁、庭树下、棚架下等空地零星栽培的一种栽培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产业规模小,栽培技术有限,庭院栽培作为魔芋栽培的唯一方法沿用了2000多年。 后来被生产规模更大的其他栽培模式取代。 近年来,为了有效利用零星贫瘠土地,降低魔芋田规模种植风险,增加鲜薯产量,安康市科研人员开始研究魔芋庭院栽培模式,总结组合的造山、成穴、起垄技术,并在当地广泛应用,2015年魔芋种植模式可以减轻魔芋病害,降低农户成本和风险,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生产规模。 同时,该模型是一种易于掌握和推广的生态栽培模式。 2.2魔芋网栽培模式魔芋网栽培模式的特点是在同一块田单独规模化栽培魔芋。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和光照降低,魔芋的发病减轻。 因此,网栽模式适合海拔1100 m以上的冷凉地区和有遮荫条件的阴坡山地。 张荣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海拔1800 m以上的地区,魔芋的块茎膨大率比魔芋玉米高1.3倍,净经济效益显著优于间作。
魔芋模式便于田间统一种植、管理和机械化作业,合理密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魔芋产量和经济效益,配套栽培技术易于熟练。 但该模型对环境要求较高,且长期连续纯作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态结构失调,导致连作障碍。 2.3魔芋间作模式魔芋间作模式是将魔芋与其他作物合理组合,形成一个有机复合群体,增加单位面积植株总数,有效利用光能和地力、时间空间,营造优良的小生态环境,逆境胁迫魔芋在阳光充足的低海拔地区,利用高秆作物的遮荫可以有效降低阳光直射,营造魔芋的适宜生长环境。 目前,魔芋栽培主要有田间栽培和林下栽培两种栽培方式。 2.3.1魔芋田栽培模式魔芋-玉米是比较成熟的魔芋田栽培模式,种玉米可以提供遮荫条件,对根际微生物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能有效减轻软腐病的危害。 在魔芋-玉米栽培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魔芋两年制畦栽培技术和魔芋-玉米交替带换茬栽培技术。 魔芋两年免耕栽培技术是指魔芋栽培两年,第一年播种的魔芋不挖,冬补绿肥第二年生长一季后收获的栽培技术。 在投入物相同的情况下,该技术可以通过减薪达到降低成本和保护土壤的效果。 魔芋玉米交替换带栽培技术是将魔芋与玉米相邻两垄面交替栽培,次年换垄面换带栽培,可起到减轻连作障碍、降低发病率、提高单产的作用。 此外,李胜等还发现绿肥栽培在保护魔芋块茎安全越冬、降低魔芋病害、减轻杂草危害、提高单产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夏良荣等发现,黄姜蓬棚下行间种植魔芋是增产增收的有效方式,可应用于生产。 文明玲等将秋葵和魔芋混种,能促进魔芋健康生长,减少病害发生,是魔芋混种的优良新模式。 魔芋种植模式具有改善田间气候、控制魔芋病害、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提高复种指数、增加间作系统作物综合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 但作物之间的合作存在着争水、争肥、争空间等竞争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必要时加大投入。 此外,魔芋的旱作栽培模式还存在旱作严重、人为损害魔芋风险大、部分作物旱作技术复杂等问题。 2.3.2魔芋林下栽培模式魔芋林下栽培为原生栽培模式。 研究表明,魔芋林下栽培种,其根区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多,病原微生物数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软腐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大田栽培。 Wu等发现魔芋连续林下栽培3年,软腐病发病率仍维持较低水平。 目前,魔芋林下栽培模式是在刺槐、柑桔、梨、猕猴桃、橡胶、板栗、核桃、桑等林下种植新模式,是魔芋栽培的主要模式之一。 魔芋林下栽培模式可恢复魔芋原生环境,防治魔芋病害,促进魔芋健康生长。 此外,魔芋还有保持林地水土、抑制杂草、降低林地管理成本的作用。 但许多林地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管理不便,采后运输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魔芋林下种植模式的发展。 2.4魔芋轮作栽培模式魔芋轮作栽培是在同一块田内按顺序季或年轮流栽培魔芋和其他作物的栽培模式。 张红骥等研究表明,魔芋和玉米轮作可以有效降低软腐病的发病率,防治效果为28.8%~48.8%。 因此,生产上多轮作魔芋和水稻、小麦、玉米、高粱、油菜等作物3年以上。 另外,李玲等的研究表明,魔芋和万寿菊年轮作对魔芋病害的防控效果较好。
刘二喜等开展花魔芋与湖北贝母一年两熟轮作栽培新模式研究,发现与魔芋网作相比,魔芋与湖北贝母的季间轮作可增收107.66%,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 魔芋种植模式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减轻魔芋病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优势,但需考虑作物之间的联系、作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农户的经济效益,合理选择轮作作物。 2.5魔芋保护地栽培模式魔芋保护地栽培是利用地膜覆盖、遮阳网、大棚、温室及其他人工保护设施为魔芋创造适宜的环境,实现克服逆境、调控魔芋生长目标的栽培方式。 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温、保湿、除草作用,能促进早期出苗,延长块茎膨大期,提高魔芋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魔芋生产。 张远学等人利用膜上土壤重力作用和魔芋幼苗定向性,研究了自然破膜苗栽培技术,出土了魔芋幼苗自然顶破膜,解决了人工破膜抛秧中高温苗、保温保湿效果差、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遮阳网栽培可以为魔芋提供遮荫环境,提高魔芋的产量和质量。 其中,50%~70%的遮光度的遮光效果最好。 魔芋怕湿怕污,炎热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土壤积水病害蔓延,魔芋减产甚至绝收。 大棚避雨栽培可显著降低魔芋田土壤湿度,有效防治魔芋软腐病的发生。 魔芋保护地栽培具有扩大魔芋种植范围、控制病虫害传播、减少农药使用、提高魔芋产量和质量、省力省力等优点,但该模式成本高、操作管理难度大,在推广应用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3展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和推广了庭院栽培、网栽、间作栽培、轮作栽培及保护地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国内魔芋种植业近40年来发展迅速。 各种栽培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栽培方式是魔芋丰产、农民丰产的关键。 为促进国内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丰富魔芋种植模式。 (1)目前国内广泛种植的魔芋,大多是自然变异选育的花魔芋地方品种,这些品种地域性强,抗病性差,且长期无性繁殖导致品种退化,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因此,有必要广泛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采用杂交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多种育种技术,选育出更多抗病性好、产量和质量高的魔芋新品种。 )2)魔芋-玉米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栽培模式,但玉米经济价值较低,应进一步挖掘适宜的高效经济作物和林木,研究复合群体施肥特性、株行距、播期布局、质量性状、病虫害发生情况、根际环境特性等)3)国内魔芋主要种植在交通困难、运输成本高、农业生产劳动力匮乏的中高海拔地区,难以规模化发展。 为此,研究智能监控与精确控制技术,开发魔芋种植机械设备,整合多功能设施大棚,提高魔芋种植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扩大魔芋种植范围,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水平高,易于规模化发展的中低)4)对魔芋病虫草害,生产上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容易诱发有害生物抗药性,而且农药残留。 因此,明确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挖掘利用有益微生物,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建立有机栽培模式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