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小麦的栽培和管理
一.小麦种植制度
(一)麦田种植制度
小麦主产区小麦及前后作物栽培结构及组合方式。 为了各自
土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不同,小麦与其他作物平茬、复种及间作
作、配套形成了一年一熟、二熟等多种栽培方式。
一熟平作主要位于长城沿线北侧的春麦区和北部的冬麦区。 春麦区的
春小麦一般种植在冬闲地,春天播种,夏天或初秋收获,实行春小麦
通过连作或与大豆、高粱、豌豆、大麦等轮作,形成一年一熟的栽培方式。
北部冬麦区年积温2200~3500,冬小麦秋播夏闲地,次日
年夏天的收获也是豌豆、扁豆、大豆、春玉米、高梁、
谷子、小米等轮作。 在南部热量高的地区,小麦收获后会有再生种的糜烂,
培育谷子、麦子等生育期短的作物。 这些作物收获后种植了豌豆、扁豆、
小麦形成两年三熟或三年四熟的栽培方式。
两熟平茬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和西南冬麦区,其中黄淮冬麦区
中国主要的麦子产区。 南部地区还有小麦、棉花、红薯、芝麻等再生种
一年熟化两次。 小麦收获后种玉米,是本区的主要栽培方式,也有恢复
种高粱、谷子、大豆、花生等作物的东西。 黄淮平原北部棉花区有小麦
种玉米,第二年春天播棉花,两年三熟; 黄淮平原中部和南部地区,
有东西在小麦上一年种两次棉花。 在稻区小麦后种水稻一年熟两次,然后
将油菜、绿肥等小麦轮换,形成以水稻为主的轮作方式。
小麦和玉米栽培是北方冬麦区较为广泛的栽培方式。 冬小麦幅员辽阔
用窄垄或小垄培育。 收麦前把玉米种在麦田上留在宽排或田埂边,切成两半
作物的主要生育期错开,实现了一年两次的收获。 二熟套餐是小麦、
玉米一年缺两次生长季节的矛盾; 可以延长玉米生长期,改变早熟品种
栽培中晚熟品种提高产量。 另外,还可以在玉米抽穗期避免干旱
或者秋水等不良自然条件的影响。 由于各地条件不同,所有配套共生期长
是的,两种作物的间隔更大。 相反很小。 有些地区是为了利用土地种植土地而结成的
扩大玉米种植间隔,收麦后在玉米种植间隔内复种大豆和绿肥作物,
玉米间作大豆或绿肥,通常称为“两粮一豆”或“两粮一肥”
是栽培方法。 玉米与大豆或绿肥间作模式,主要生育期处于共生条件
下,还一年熟两次。
小麦和棉花混种小麦和棉花在长江流域历史悠久,分布比较
广、黄淮流域随着水、肥等条件的改善,面积也在扩大。 普遍采用
种条纹或条垄图案,即2~3列小麦或1~2个宽幅小麦,留空行
种棉花; 在篮子中间种宽的小麦和大麦,或者在篮子的两侧预约
种空行沟边棉; 或在垄沟里种宽条小麦,在垄上种两行棉花。 麦棉
配套方式因各地具体条件而异,共生期为15~35天。 成套的
小麦应该选择早熟。 稻草。 抗倒伏丰产品种,防治倒伏压坏棉苗;
收获后及时枯萎作物,加强秧苗管理,促进秧苗早出、长得结实。 在黄
淮冬麦区种植麦棉,小麦种垄沟,棉花种垄背
小麦后期耗水量大,需浇水,棉花苗期不宜水分过多
很多矛盾。
小麦、油料作物和各种麦子配套时,预留一定宽度的行,麦收前种大豆和花
生、芝麻等油料作物。 山东、河南等省麦田种花生多采用起垄法
种,把花生种在垄背上; 设定的时间不能太早。 让它们长不出老苗和高脚
幼苗会影响花芽的分化。
小麦与豆类作物之间,混种长江流域有时在小麦筐沟两侧间作蚕豆
豌豆上的麦豆收获后再种水稻。 黄淮平原部分地区有冬小麦和秋季
播种豌豆混种,两种作物共生互育,同时收获麦豆,复种玉米等
夏天种庄稼。 另外,中国南方雨水充足的早坡地,有三熟平作或配套
我种了。 例如小麦、豆类、玉米; 小麦、玉米、高粱; 小麦、玉米、红薯;
小麦; 玉米、玉米等。 也有插了一季经济作物和绿肥的三熟平作的种子
种植方法。
(二)小麦种植制度
小麦的生物学特性不仅在利用冬闲地、冬水田的改建中占优势
很重要,而且对提高整个旱粮生产也具有重要作用。 经实践证明,获得通过
更换小麦品种,采用适宜技术,将旱作制度由两熟旱作改为三熟带
作、窄行作种改为中厢栽培,虽然小麦面积减少,但新品种对生产力的
偏高,边际效应补亏,单产仍在提高; 小麦茎改善了复合群体
身体生态条件、早熟可缩短玉米共生期,有利于玉米壮苗、扦插
加快玉米种植时间,改变传统夏玉米春米位置,减少夏夏干旱危险
危害; 小麦抗迟播的特点为后茬甘薯增产提供了时间。
小麦零食的形式丰富多样。 从耕地特征看稻田和
田地的两种基本类型。 稻田的再生形式为:小麦-中稻; 小麦-双季
稻子; 小麦/玉米-晚稻; 小麦/西瓜-晚稻; 小麦/烤烟-晚稻
等等。 田间再生形式为:小麦-玉米(红薯、花生、高梁); 小麦
棉花或小麦/棉花小麦/玉米/红薯; 小麦绿肥(蔬菜等)
烟草/红薯,小麦/西瓜/蔬菜(豆类、红薯)。 无论是水田还是干旱
地,都有反击的恢复种和间歇的恢复种两种形式。
1 .进行分带栽培。 以1.6~2.0米复合带的间隔为一个单位,且
以同位素比为主体,a、b两条带分别切下种子,全田为无缝管。 第一
年a带种植冬小麦~红薯,b带种植冬绿肥(蔬菜、豆类等),进入春天
玉米- (或秋绿肥(豆类、蔬菜等)。 第二年,A、b两条皮带互换,
也就是秋肥后种小麦,甘薯后种绿肥,这样交替轮换,就有了保证
用地与耕地相结合,持续稳产高产。
2 .选择适宜品种的小麦,更要选择早熟、矮秆、抽穗开花期耐
是低温品种,与适宜的玉米、红薯品种配合,按相应规格密度
下,创造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使光热液气协调互补,得以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
3 .提高小麦栽培技术在旱三熟中,玉米是主茬,但需努力提高
小麦单产。 以80~100厘米的胶带间隔播种4~5行,进行小窝密植,
然后增加底肥,适当增加用量,充分发挥边际效应,以拉近单产
达到普通小麦的水平。
二.麦田耕作
小麦生长所需的生活条件、光、温来自气候,水、气
养分等主要来自土壤。 实践证明,即使在肥沃的土壤上按季节少量施肥
虽然也能获得高产,但在贫瘠的土壤中,即使增加施肥量,也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因此,农田建设是小麦持续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
(一)建设高产稳产麦田
1 .小麦对高产土壤的要求,小麦适应性强,可各类土壤
栽培但要获得高产稳产,需要综合性能好的土壤,主要表现在。
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的耕层深厚,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生根
系统发育。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有机体和无机体)、液体、气体的组成
比例与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有密切关系,如泥沙、重量
粘土结构差,不易高产。 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的有机质
直接为作物和微生物提供养分,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形成腐殖质并同时改变
泥沙的松散状态和粘土的强韧状态,提高了蓄水和通气性能,并
有利于耕作,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内容。
土地平整,能灌入水,是防止水、土、肥流失,保证田间作业
品质是小麦生长均匀、实现旱涝保收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是
丘陵区要更加重视土地平整工作。
最后,土壤酸碱度( pH )也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pH 6~8均有种类
虽然是栽植,但适合6.8~7的中性土壤。
2 .低产田、改良土、不同地区低产田土相对于高产
语言没有统一的指标。
(二)耕作和整地
耕作整地可以使耕层松软、碎土平整,湿润适宜,促进小麦整苗
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保证地下和地上协调生长的关键
转角处。 具体方法因水田、田地及前茬而异。
1 .稻麦改种的麦田平整因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具有通透性
较差,应通过旱轮作,干湿交临时,促进土壤熟化。 整地的特征是,
前茬收获早,应抓住翻耕时机提前翻耕,以利用初秋高温晴朗天气
空气在充分晒炕土播种前先进行浅耕细耙,深软细,达到上虚下实;
作为前晚稻或杂交水稻制的种田,由于播种间隔短,在水稻撒种时很快
开沟排水,以干垡为目标,短期坎田; 在不弄错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
下,还可以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2 .田间小麦整地应逐年增加深耕层,与有机肥增量挂钩。
在提高保水肥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再生形式进行整地。 也就是说,前作的收获比较多
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早者,收获应先浅耕减茬,再深翻炕
土,腐烂残余物接受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种,如红薯
棉花等收获时间很短,用通常的方法会弄错播放时间。 这是西南
小麦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一方面推动前作后期松土
一方面保持土壤温度,种麦子时复耕平整,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种等
连续作业,保证小麦及时播种。
(三)少耕、免耕和半旱种植
1 .少耕少耕,少耕少耕,与传统整地相比,减少整
降低地面次数、整地强度,但对于旱地潮湿的土壤,耕作困难,容易破坏土壤
结构麦田免除了不必要的有害耕作,这是一种小麦整地技术
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据稻茬麦免耕研究,其增产机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水分免耕,不扰动土层,保持水稻土
孔隙避免湿耕造成的粘闭现象。 免耕与耕相比耕层土壤容积大
重量分别为1.15~1.20及1.34~1.40,水、气相调和。
)2)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在保证及时播种的前提下,田面平整
整治有利于巢挖和挖沟要求,贯彻种植规范,避免粗耕烂种造成
深籽、树丛籽、露籽,苗齐、苗壮。
)3)根系发达,抗倒土壤结构好,有利于根系的发展和吸引
水。 多点调查显示,免耕单株回发根数比耕平均多16.0%,用于灌浆期
32P示踪测定显示,标记后第8天脉冲数增高63.01%。
)4)秧苗长得快、增产明显且不能耕作的农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秧苗
出早、分蘖快,生长优势明显。 在不同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
数量均较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5~20%。
小麦灌溉
中国受季风的影响,自然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分布非常不同
保持平衡。 东南部降雨量多,小麦生育期需水,西北干旱地区
需水主要由灌溉满足的华北半干旱地区,小麦生育期降水量
满足需水量1/3左右的田地里的小麦有时也需要适当灌溉。 因此,
灌溉是中国北方小麦丰收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麦耗水量是指从播种到生育期间麦田收获小麦所消耗的水
称量。 冬小麦耗水量为450~600毫米,换算成每公顷4500~6000立方米
春小麦为375~450毫米,换算成每公顷3750~4500立方米。 小麦耗水量为主
包括株间蒸发和叶面蒸腾两部分。 树之间的蒸发是土壤的蒸发,产生于小麦
育成前期,苗小,叶少,地面覆盖少,株间蒸发量大,株间蒸发一
占小麦总耗水量的30~40%。 因为不是植物直接利用的水分
易损,应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降低耗水量。 叶面蒸腾是小麦
正常发育所需的生理耗水过程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面蒸散水量占小麦总耗水量的60~70%,提取
穗及开花期叶面蒸散量最大,日平均耗水强度可达3.5~4.0毫米。
小麦耗水量的多少与产量的高低、气象因素及应用的技术措施有关。 说得通
随着产量的增加,耗水量也往往增加,但并不是按比例增加。 原因
在栽培技术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了。 气候
条件对小麦耗水量影响较大,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大时,
叶面蒸腾和株间蒸发都变大,小麦耗水量当然也变多。 相反的情况下,减少
很少。 深耕、合理施肥和适宜密植、及时中耕管理等良好农业技术
措施均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土壤蓄水保障
提高土壤能力,抑制株间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
(一)灌水技术
良好的浇水技术必须使灌溉块的受水均匀,不引起地面流失,
通过深层渗漏和土壤结构破坏等情况,达到合理经济用水的目的。
小麦的灌水方法主要有畦灌、沟灌和喷灌。
畦灌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主要灌溉方法。 畦灌法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
打田埂,把麦田分成几个长方形或四边形的小垄。 倒水时,引水
垄、水在田面上用连续水层向垄田的坡度方向移动,使土层湿润。 普通的垄
面坡度以0.1~0.3%为最佳。 畦畔规格主要取决于水源、土壤性质
质量、地面坡度等。 土壤透水性强、地面坡度小、土地不平整的,垄
长而短比较好。 相反,长一点也可以。 灌区水量大,垄长30~70米,垄宽
2~4米较好; 井灌区水量小,一般垄长20~30米,宽1.0~1.5米。
田埂的高度通常为25~30厘米,底部的宽度为30~35厘米。 为了使灌水均匀
也可以是进入垄内流量(即控制流入垄内的水量,通常用每秒数升表示)
用单宽度流量,即每米田埂宽度通过的流量表示。 灌溉时掌握适当的流量
非常重要的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流量,地表不会被冲刷,田埂可以接受水
均匀,根系活动层内土壤湿度相近。 如果单宽度流量过多,水会在垄内流动
太快,容易发生自上而下的研磨,田埂缺水,田埂渗水量大,进不去水
平均现象; 流量过少时,田埂的浸水变深,田埂的浸水变浅,有时会出现仪表
水量结束后水也不会进入田埂的现象。 一般地面坡度为0.3%的粘
或土壤情况下,垄长40~50米时,单宽流量3~4升/秒即可。
一般来说,沙地进入垄的流量很多。 畦灌还应注意改变畦灌时间。 坡度小,初烧
麦田,一棵宽的流量大一点也可以。 水快要溢出田埂时,重新注入下一个田埂,如下所示
改变垄后,水也可以流到垄的最后。 麦田土壤坚实或坡度大时,单幅流
量可以很少,水流动到垄长的7、8成时可以改变垄。 这样可以倒水
去田埂可以避免积水渗出田埂外。
沟灌常用于小麦与其他作物之间、套作及稻麦两熟地区。 采集
往沟里放水可以放水,放水可以利用沟排水。 稻麦两熟区沟灌有利
用笼沟或垄沟引水灌溉。 水集中在槽内,在毛细管的作用下浸润到两侧,这是
种植方式不仅比畦灌节约用水,而且可以减少表土的张力。 沟灌必须在所有田地的四个
开挖周沟,灌溉沟与输水沟垂直,输水沟比灌溉沟深一点,便于排放
水、浇水深度宜保持在沟深的2/3或3/4。
(二)小麦灌溉和抗旱栽培
小麦生育期正值冬春干旱,许多地区降雨量非常少,一般100~
200毫米,多分布于后期,合理灌溉和抗旱栽培至关重要
措施。
1 .小麦需水指标和灌溉需水指标是确定灌溉时期的依据。 很长
期以来,国内外多以土壤含水量为指标,但土质、气候、品种
的差异并不能完全反映小麦体内的水分状况。
在生产实践中,经常根据小麦生长发育时期,进行出苗水、分等灌溉
分蘖水、节水、孕吐水、开花浇水等。 不同生育时期和一定产量
与因素有关,当土壤干燥,特别是体内水分达不到生理指标时,应:
及时进行灌溉。
灌水量是计划用水、合理灌溉的重要内容之一。 确定亩产浇水
金额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灌水量(立方米/亩)=667X (田间最大持水量(含灌水前士壤)
水量)土壤容积(计划灌水土层深度
2 .抗旱栽培抗旱栽培通过农艺措施,防雨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土壤湿润
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对水分的要求。 根据各地的传统经验,它有:
改良土地、深耕蓄水、细耙保持土壤湿度,及时早播种、育秧,并采取抗旱措施
生产稳定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抗旱栽培因地制宜,各措相结合
一套互相配合的耕作栽培制度。
研究表明: 顶风种麦,不如顶风开沟种,能降低行间风速和土壤水
分开蒸发,提高叶子的保水力。 集土免耕栽培可以扩大根层水分库容、春
末夏初(4(5月)土壤含水量比平茬多12立方米/亩,实现小麦增产
是17.5%。 另外,药剂处理也有一定的效果。 用0.5~0.8%的阿司匹林搅拌
种,提高了小麦的抗旱性。 其他还有用氯化钠浸种、喷洒抗蒸腾剂( 1989年)、
施用土壤吸水剂等,对小麦有一定的抗旱增产作用。
(三)小麦湿害及其防治
湿害是土壤水分过剩、空气不足而引起小麦生长障碍的现象,
这是稻茬麦田生产中的严重问题。
1 .湿害发生机制及敏感时期土壤过湿缺氧,根系呼喊
吸引作用减退。 但稻田(稻)和旱地作物(麦)根供氧情况不同,前
由于是茎叶供氧,缺氧并不妨碍根的呼吸,小麦直接由土壤供氧
所以会影响呼吸。 根部呼吸作用受阻,引起植物体形态、生理及细胞
功能的变化。 随着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根部组织坏死或木质化,受到妨碍
养分被吸收,地上部的生长也被抑制。 这是冬天湿害的机理。 春天的地温
上升后土壤微生物开始活动,小麦根量增加,根系呼吸作用旺盛,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有毒物质形成,根系发生坏死、木质化
或根腐,植物生活力减退,严重时萎凋枯死,湿害影响更为严重
很重。
2 .防治湿害的方法首先应选择耐涝品种。 例如根系发达,茎叶
供氧多、根粗、茎矮,有利于茎叶供氧,早熟可避免后期梅雨
危害等。 在栽培技术上,应针对麦田涝害的形成原因进行对症治疗。
根本措施是改良土壤质量,降低地下水位,搞好农田排水系统,
在此基础上运行有深沟的笼子,做成笼子槽、腰彻(主槽),围着槽安置,既可以。
可以排除地面水、潜在层水,还可以降低地下水位。 关于轿厢面宽度,应采用地制
宜、过窄费时费力,土地利用率不高,过宽排水差,不能达到改
目的是改善土壤通风状况。
四.小麦营养与施肥
(一)小麦矿质元素及其作用
小麦干物质中碳、氢、氧占90%以上,氮和灰分元素(
钙、镁、硫、铁和微量元素)低于5%。 从土壤含量和增产作用看
氮、磷、钾最为明显,故称为肥料三要素。
氮是细胞分裂素、叶绿素等构成成分,充分的氮能促进根,
茎、叶生长,增加叶面积和有机物积累。 幼穗分化为雌雄时施
氮可以减少不育的小花,增加粒数。 当然,氮肥过多也会成为茎叶徒
久而久之,抵抗力减弱,发生倒伏、虫害、贪婪、晚熟等。
磷是细胞核的重要成分,参与细胞的合成反应和糖、氮的正常
代谢。 小麦对磷敏感,缺磷会抑制根系发育,使分蘖叶片颜色暗绿减少
发紫,成熟迟缓,最后降低粒重,质量差。
钾可以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氮和磷的吸收,提高体内的纤维素、树
质量高,使茎坚韧不容易倒下。 保证钾肥供应还可以提高叶片水势、叶片水势
保持水力,显著提高抗旱性。
其他元素对根的发育(钙)、叶的生长)镁、铁、铜、锰、钼)、
茎伸长(锌)、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硼)等,均属特殊
作用虽然在植物体内的数量很少,但如果土壤供给不好,有时也不能忽视
受到以下影响。
(二)小麦施肥特性
1 .需肥量大,但不同品种小麦比其他作物需肥量大
很多。 一是小麦生育期长,且多半处于低温期,土温低,有机质
分解缓慢,二是幼苗期长,基肥易流失,三是干旱条件下磷、钾的
养分形态不易被根系吸收,钾不能通过灌水提供。 小麦品种不同,
特别是矮秆高产品种和高秆地方品种,所需肥料量差异很大,被称为高产
品种是对肥水敏感的品种。
2 .不同生长阶段吸收量不同是因为随着幼苗的生长晾晒
质积累增加,吸肥量不断增加,孕穗子、花期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增加
逐渐降低,成熟期吸收停止,但三因素间不同生育期也有一定差异
不。
氮在苗期含量最高、反应敏感的单位面积日吸收量有拔节
到孕穗期,是开花到成熟的两个高峰。 磷的含量比较平稳,回到蓝色后
每日吸收量在成熟之前稳步增加。 钾在拔节时,含量最高,然后
迅速下降,日吸收量以孕穗、花期最多,后期需少钾。
3 .产量水平与施肥量的关系。 小麦的需肥特性有一定的规律。
对不同生态地区、土壤条件品种类型和栽培水平的分析结果表明,平
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都需要大致从土壤中吸收纯N 3.0~3.5
公斤,P2O5 1.0~1.5公斤,K20 2.0~4.0公斤,每公顷4500公斤
左右的产量水平,三者的比例约为3:1:3,当产量上升到每公顷7500时
在公斤左右的水平上,接近2.6:1.0:3.5。 随着产量的提高
较高,磷、钾吸收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但是,如果施肥量超过物品
种下生产潜力也会引起倒伏,所以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抛物线关系。
4 .不同生育期施肥作用不同,另一方面小麦不同器官矿质元素
一方面是含量不同,不同的器官在一定的生育时期形成和发展
各个方面生育期的生长中心不同,施肥只是当时代谢旺盛,生长势头大
强的部位作用最大。 例如,苗期施肥可以壮苗,增加分蘖; 幼穗分化
期施肥可以使穗大;拔节期施肥可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数。
成熟植株中,籽粒氮、磷含量最高,分别占全株干重的76.0%
和82.4%,后期供氮、磷可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提取
质量很高。 这些规律,对合理调配肥水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一生中氮素的大量吸收是分蘖、拔节、开花结实阶段
分段; 磷在植物体内快速积累的时期主要是拔节到籽粒形成阶段; 然后吸
钾的高峰出现在开花前后。 尽管小麦在生长初期吸收养分的量
不,我对营养素的缺乏非常敏感。 中国麦区小麦施肥经验凸显
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关于化肥的施用,在土壤中施用氮肥后进行
作用快,肥效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分为播前和拔节期两次
施用时,每次占总施肥量的1/2左右,是为了增加穗数和穗的大小、粒的多
为奠定基础,磷肥在土壤中迁移性差,且肥效慢,大部分
播种前一次性加入底肥; 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钾
因为财富一般相当于氮和磷的5~10倍,所以很多地区忽略了钾肥的施用
实际上,缺乏有机质的贫瘠土壤、沙质土壤、中国南方的红壤和东方
北方的白浆土,以及重施氮、磷肥的高产麦田,土壤中钾含量往往很少
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必须通过施肥来补充,在气候干燥的北方
钾肥可以作为基肥施用,在多雨潮湿的南方可以分次施用。
使用同位素肥料的示踪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中一生中积累的氮有70%
左右来源于土壤中原的贮藏,仅30%左右来源于施用的速效氮肥。
土壤和有机肥供氮比例大于化肥供氮的,施用化
肥料的增产率比较高。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重视增加有机肥的量
提高有机肥质量。 另外,针对不同条件采用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作物时
方法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在有机物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大幅增加氮、磷化肥施用量,
具有在一定时期内显著促进小麦增产的效果。 通过粮食和秸秆的增产,
一方面为发展畜禽养殖业提供饲料,另一方面为种植业增加优质
有机肥; 另一方面,剩余的秸秆可以直接归还田间,丰富土壤有机质。 这是
中国许多地区都有用“无机促进有机”改造贫瘠土壤的成功经验。
正确掌握,充分发挥小麦施用化肥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土地肥力等级、土壤养分数量、
施肥效应、确定的产量目标,计算适宜施肥量和不同元素的合理性
配比; 氮肥施用后,大部分当年消耗,需要经常补充的磷肥
在土壤中易固定,肥效慢,当年利用率低,但能在土壤中积累,
所以在贫瘠土壤开始磷肥时,可以增加施用量,以后适当减少,增加肥料
沃的土壤不需要每年大量施磷; 钾肥要么是缺钾土壤,要么是大量施氮,
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提供充值
在充分有效水分(灌溉或降雨)的条件下,施用化肥的增产作用明显较大
由于干旱条件,水源地化肥施用量可多于田间; 粗砂性土壤和中等
质的土壤与细质的粘土相比,养分缺乏的可能性更高,保肥能力也差。
加大施肥量,分次施肥,避免一次性大量集中施肥
使养分流失; 前茬作物生育期长,多消耗养分,土壤休闲时间短
时小麦对养分不足的反应极为敏感,应注意加大施肥量使其饱满
增产需求充足在温度低、日照不足的气候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
延缓进程,充足的氮素供应可以延长营养生长的持续时间,但对生殖
不利于生长,需适当控制氮肥相对增加磷、钾肥的施肥量。
5 .微量元素的吸收特性。 小麦施肥除氮、磷、钾三要素外
不同土壤应准确掌握其他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施用。 在中国
在南方的酸性红壤中,可以通过施用石灰等钙化合物进行中和来达到改良
促进土壤、小麦增产的作用; 但大量施用石灰会导致土壤中有机质过剩
消耗很多,地力下降。 根据土壤酸性强度确定适当用量,并
此外,施用石灰一次,对土壤酸性的中和作用可维持3~5年,是不需要的
每年施用。 另外,碱性土地缺钙会损害小麦生长,施用石膏
可以消除土壤碱性反应,补充钙的供应。
在小麦三要素用量增加、产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微量元素的产生
日益突出。 四川部分麦田缺钼、锰等,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产
培育和产量。 贵州土壤微量元素在临界值以下时,硼0.5ppm,
耕地面积77.5%、锌1.0ppm、8.3%、钼0.1ppm、
35.8%、锰7.0ppm、19.1%、铜0.5ppm、11.0% )
等等。
微量元素的吸收特性根据吸收强度和阶段吸收量来测定
看,锌、锰、钼的日吸收最大,直到开花,占总吸收量的35~50%。
同时,铜的吸收强度和吸收量也比较大。 从蓝色返回拔节是对铜的吸收强度
在吸收最大的同时,锌、锰、钼的吸收强度和吸收量也较大。
由此可见,小麦拔节期前后是微量元素营养的重要时期。 另外,还会开花
至成熟阶段,吸收量仍达总吸收量的23~30%,后期补微肥
是小麦丰收的保证。
(三)小麦施肥原则和方法
1 .从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要求来看,准确规划施肥量是切实可行的
施肥量主要取决于产量水平、土壤供肥、肥料养分含量及其利用率
而是参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满足某种元素的需求量=土壤季节供给量农肥的季节供给量化肥
季节供给量
土壤季节供给量=土壤中某些元素速效养分含量( ppm )0.15
(表层20厘米土层重约15万公斤) )。
农肥的季节供给量=农肥施用量农肥所含元素的比例当季利
使用率
化肥的季节供给量=化肥施用量化肥中元素的比例各季节的利润
使用率
西南各省麦子地力强,大小不同施肥技术不同,肥料利用率不同
也有区别。 一般来说,有机肥季节利用率约为20~25%,氮化肥为50~
70% (碳酸氢铵为50~40%以下)、磷肥15~30%、钾肥50~70%。
科学地进行配方施肥,可以达到增产增收两个目的。
2 .在各种肥料和养分相互配合的肥料种类中,有机肥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
能够改良土壤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因此为了培育地力而变得可持续
高产,积极开拓肥料来源,在任何土攘的施肥中都要保证有机肥的占有
某-确定的比重。
化肥的特点是有效成分含量高,肥效快,但养分比较单一
不仅要与有机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还要保持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对平衡。
所有养分对小麦都有特殊的功能,不可替代; 但是这些元素同时
位于植物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作用。 这样的作用首先是
单一盐污染。 将小麦培养成氯化钙或氯化钠会抑制根的生长
制,将两者混合,单盐毒作用就会被解除。 在酸性土壤中,铁、
锰等溶解度高,小麦中毒,但给予降钙素解毒效果充分
很明显。
元素之间也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 例如,钾不足土壤上的增加
施钾肥不仅能提高植株钾含量,而且能促进氮、磷的吸收,同时
将茎、叶中氮、磷多的运到籽粒中,增加粒重和品质,在茎中
施钾比不施钾钾钾含钾量高2.6~3.2倍,抗跌性好。
3 .施肥方法注重基肥和种肥小麦的施肥方法,可分为基肥、种肥
产期田间管理追肥。 在这些环节中,必须重视基肥和种肥。
基肥小麦幼苗体内三因素含量高,反应极为敏感,是一种高产小麦
基本上要求苗少、苗早出、穗数充足,所以基肥非常重要。
基肥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 有机肥全面,肥效平稳,可配制
全节生长过程养分供应情况,同时配以适量速效化肥,
只有这样,增产的效果才能明显。
西南地区基肥用量,高产栽培,每亩应堆厩肥约1500公斤。
油料枯萎20~30,尿素约5kg,支持磷、钾肥,保证肥料的总使用
在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施肥由于秋雨过多或排水困难,进行少耕、免耕及板田栽培麦时,
有机肥很难耕入土,播种时会腐熟收集优质有机肥和速效化肥
近种施用是一种经济的肥料方法,对晚播小麦更有积累
极其有效。
要充分发挥肥料效应,基肥、种肥都必须改进施肥技术。 例如粪土的融合、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进行施肥、深度施用化肥等。
适时播种
(一)适时播种的重要性
小麦始于种子萌发,生根长叶,分蘖拔节,分化幼穗,制种
颗粒形成等不同时期(不同的气候条件,这是品种遗传特性和长期
适应的结果。 小麦生长所要求的条件和当地季节的变化节
法律要适应,在生产实践中不违章农业。 适时播种。
过早或过晚对小麦的影响,本质上是不利的
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幼穗形成或生殖器官发育缩短; 另一方面
面条妨碍了正常的营养功能,导致小麦的外界吸收、同化和利用过程
中,经常处于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有机和无机营养不协调,构成生产
数量的因素会恶化。 因此,适时播种不仅是高产栽培,而且对大面积也是平的
谋求增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晚播种小麦会推迟成熟,成为后茬
不能及时播种、移栽,增加复种共生时间,会影响幼苗全苗
由于较强,不利于全年生产,在多熟制地区适时播种更为重要
微弱的地位。
当然,在适宜播种期范围之外,过早、过晚的生态环境不同,
小麦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其调控技术也应该不同。
(二)早播的生长特点与调控
在生产实践中,播种过早的现象并不多见,但气候回升,偏冬
天气暖和,还会出现早播的特点和危害。 早点播种的话气温会很高,会发芽出苗
虽然很快,但是苗很细很弱; 地下害虫猖獗,很难完全培育幼苗; 过早通过春化的话
阶段,耐寒性丧失,寒冷地区越冬幼苗死亡,分蘖受到抑制。
所以穗数比正常播种期少。
早播能早抽穗早开花,相对灌浆期早,因此气温较低,
虽然减少穗粒数而增加了粒重,但不足以弥补穗数和粒数减少的损失
因为失去了,所以产量不高。
对生育期(如拔节、孕穗)早的麦苗,应及早采取措施
应用,延长时间后,很难修复。 其次根据苗情促进结合,另一方面
既要深挖伤根,减少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又要镇压、喷施麦苗
多效唑和矮壮素,压上促下。 一方面要增加肥料,促进分蘖的发育。
用分蘖补主穗。 在矿物质中,磷、钾可以提高耐寒能力。 早穗小的情况
麦子在普通情况下不要轻易收割。
(三)晚播生育特点及纠正
在广袤的丘陵坡地上,小麦实行带状种植,以前以红薯、棉花和晚稻为主
秋季作物成熟收获晚,多年秋雨连绵,田地潮湿粘土,或为劳力
如果安排不当等,会弄错播放时间。 据西南三省统计,每年迟播小麦约占总
面积的10~30%对小麦的生产影响很大。
如果小麦播种太晚,气温会下降,导致出苗时间延长,消耗胚乳养分
大多会降低苗出苗率,苗弱,影响分蘖和穗,最后使穗数不足。
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对幼穗分化的影响最大。 如果及时播种,幼穗就会
分化期间为117天,延迟2周为109天,延迟4周为97天,延迟10周仅为46天
天啊。 另外一方面,由于组小,气候条件不利,光合生产率不高,所以每次
穗粒数及单位面积粒数均显著减少。
迟播的小麦生育期短,各自的生育期依次向后延伸,结出籽粒
灌浆形成和高温下,灌浆期缩短,光合势和光合生产率降低
偏低,加上病虫害的影响和无效的呼吸增强,千粒重比及时播种有较大降低。
由此可见,迟播比早播危害更重,生产上迟播减少或完全消失
小麦,这是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问题。
根据晚播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补救措施。
1 .选择生育期短、抗晚播的强春性品种,精选种子,浅播浅盖,
或催芽播种,注意开沟排水,调节土壤湿度,使秧苗及时到齐。
2 .适当增加和实现所用物种量,使基本苗达到适合该品种抽穗的数量
用苗护穗。 要缩小巢间距,实行小巢疏株密植,建设合理的群体结构。
3 )基肥增氮增磷,防结块,适度延缓追肥,加速无效分蘖
使其衰减,提高结实率,达到减少花多粒的目的。
4 .群体要大,株型要小,不郁不蔽,不漏光,肥运水
运筹,晚播不晚熟,不贪青,不早衰,生物产量低,但收获指数比较
很贵。
在一定延时播出范围内,实现上述辅助技术体系,不仅可以修复,
又是高产之道,以主茎抽穗为主,故也是“独秆”
栽培。
(四)确定适宜播种期
播种适期是指一定品种在一定地区反应产量最高的播种期。 因为
小麦生育期年际间气候有一定的变化,品种对这种变化有耐受力
另外有一定的睫毛,播种适宜期应该有一定的范围,一般约为7~10天。
确定播种适宜期,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品种类型。 品种类型是确定播种期的重要内容。 西南部有很多
春型小麦在较高温度下起到春化作用,对日长反应不敏感,
因此,早播容易形成早穗,妊娠期和开花期遭遇低温冷害的概率高。 半冬
型品种春化要求温度低、持续时间长,适当早播不易早抽穗。 因此,
同一地区应先播半冬型、后播春型品种。 在同一类型的品种中
温、光反应的敏感性或对孕穗、开花期低温的耐受性不同。
2 .气候条件。 在气候条件中气温是决定因素。 根据全国各地的经验
冬型品种适期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
12~14。 温空的高低受地理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即纬度和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播种期越早。 因此,由北向南,播出期逐渐推迟,情况相同
地区先播高山,后播平川。 降雨量和土壤湿度也影响出苗和幼嫩
幼苗生长。 例如,土壤干燥时,小麦不能马上出苗,甚至连炕籽,都要去籽
除抗旱播种外,还可以适当提前播期,利用土壤里的秋雨,培育壮苗。
获得小麦生长启动的优势。 相反,当土壤潮湿时,腐烂的根、腐烂的种子、
腐朽的幼芽适当推迟播期,以保证幼苗整体强壮。
另外,对于贫瘠地、沙地,由于保水力差,播种适宜期范围广
太窄了,必须妥善安排早播。 土层深厚、土质粘重、保水保肥强的麦地,
适宜播种期范围广,可以适当安排后播种。
(五)采取适当的播种方式
高产栽培与一般大田相比,叶面积容易变大,因此群体分布特别
很重要。 小麦的栽培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条播。 这是应用比较普遍的方式。 优点是有利于机器操作、坠落
种子均匀,出苗整齐,行间通风良好,适宜覆盖种植。 但是要求平整土地
只有细致入微、土向一致,苗齐才会有精神。 条播也可分为宽幅条播、窄幅条播。
根据气流规律,加宽行距、缩小株间距,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
2 .点播又称巢播和穴播,适合土质粘重,平整不易变细,开沟
难以条播的土壤。 点播方便集中施肥,控制播种量和播种深度出苗
幼苗长得很结实。 但要改变过去的稀巢现象,推进有效的小窝疏
密植植株,采用1020厘米或13.316.7厘米的孔间距,每亩3万
孔以上使群体配置合理化,提高光合效率。 具体做法是巴鲁请求,连
巢请求、条沟请求等,近年来成功开发了请求机,大幅提高了劳动者
收率。
3 .广播。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方法,因为省事,个人分布疏散,
单株营养条件好,但覆土深度不同,易形成三种(露种、深种、丛
种子)、成苗不齐,管理不便,杂草多,故粗放栽培。 例如
在土壤肥沃、增加播种量的条件下,实行全面全层播种也能达到
当达到高产量时,成本明显下降。
(六)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质量的标志,在数量上要保证足够的苗数,在质量上要保证苗出得快,
给集体良好的基础。 主要环节如下
1 .种子处理。
(1)晒斑种子利用太阳能促进种子呼吸,增强种皮通透性,现综述如下
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一般在播种前一周左右,将麦种晒干2~3天。
)2)精选种子。 通过风选、筛选、水选,淘汰和去除瘦子
选择杂质、秕粒、大而饱满的种子。 水的适宜溶液浓度为1.1~1.2。
筛选泥水时,50公斤水需要约20公斤泥,筛选硫酸铵溶液时需要硫
铵8.5公斤左右,对种子还有育肥作用,使用过的水也可以作为肥料。
)3)种子消毒。 种子的表面附着在病原菌上,病原物混入麦种中传播
小麦腥黑穗、秆黑粉、叶枯病等病害可选用福美双、五氯硝基
苯有效成分250; 萎矮灵有效成分l00克,拌饭有效成分40~
80克,粉锈宁有效成分30克,均混l00公斤,可防治多种病害。 很多
喷洒菌灵有效成分1OO克、兑水4kg、麦种1ookg,混合蒸6
小时或有效成分150克,兑水150公斤浸种36~38小时。
(4)熟制品。 近年来生产的几种新型制剂对小麦抗旱固氮能力的
力量有一定的作用。 使用种子重量0.5%的高分子吸水剂,每克溶解
制剂30克清水拌种; 选用种子重量0.4%的抗旱剂1号,溶解于种子重量
10%清水拌种; 种子用水湿润后,用增产菌(每亩125
(克)拌料,加入或固氮菌(每亩500克)拌合,一起使用。
2 .计算播种量。 适宜播种量取决于土壤肥力、品种及栽培技术
要看手术了。 有的地方提出“田里定产、产穗、穗里定苗、苗里定种”。
可以作为参考。 然后,基于种子质量,根据下式计算:
每公斤种子粒数=10001000/千粒重
播种量公斤/亩=计划的亩基本苗数/每公斤种子粒数种
子净度() )发芽率) )田地出苗率)、田地出苗率和耕作整地
与质量、播种时土壤湿度、播种或覆土深度等有关,一般在85%左右。
耕作粗放,土壤过湿过于干燥,加上鼠害、雀害及地下害虫的影响,
根据情况不同,为50%左右,所以也取决于实际情况。
六.田间管理和收获
田间管理的目的是探讨小麦生育期间气候、苗情的变化及
采取措施,调节群体结构,使穗、粒、重达到最大同等程度的平衡
它正在发展,是高产栽培的重要一环。
(一)田间管理苗情和营养指标
管理小麦田,有一些常规措施,大部分是因为适宜出苗
决定采用促进或控制措施时,需要具体指标来提高科学种田
水平。
1 .苗情指标主要有叶色、脸、势。
叶色高产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叶色呈现一定的青黄色变化,
这是植物氮水平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反应。 苗期以氮代谢为主,
叶色出现“蓝”; 拔节时,幼穗和茎迅速生长,碳水化合物增加,
叶子褪色; 孕穗期是幼穗增大体积的时期,又以氮为主,叶色改变
绿色、开花后,主要是籽粒的形成和有机物的贮藏,叶子的颜色又有点“黄”了。
蓝是蓝,黄是黄,这是正常的表现,否则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但是,
叶子的颜色与品种、气候、栽培条件等有关,必须在实践中灵活掌握。
脸是指植株生长的情况,分为叶相和株型。 叶相自在
但是,叶子长得笔直、弯曲、下垂等。 像河南一样怀孕拔小麦
穗的叶相可分为马耳、驴耳、猪耳3种类型,马耳为弱苗,猪耳为
旺苗,驴耳朵壮苗。
株型为单株脸。 叶层两端小,中间大,可分为以下三类
棱形分布; 上部叶大,中下部节间长,叶层呈圆锥形; 上部叶
片小,节间伸长,叶层呈塔形。 高产栽培时,第3种较好,有利于通行
通风,不要让强壮的秆倒下。
生长势是指麦苗的生长速度。 生产中常与叶分蘖成伸关系和组
茎数的变化是主要指标。 主芽的第4叶有与第I分蘖相同伸长的情况下为第5
叶子和第类分蘖一样长。 其次是心叶的生长,即0位的叶子(观察时最前面的展览
开叶(展开后不久,心叶或( 1叶) 0位叶的上一叶)达到其1/2左右的长度
为了壮苗; -1叶露尖少,甚至形成喇叭口的,为弱苗; 当-1
叶尚未展开,-2叶已尖,表明有繁荣趋势。 另外,叶面积指数,
毛根能力等也是气势强大的重要表现。
2 .营养指标。 为了让小麦变肥,必须正确判断和正确判断水是必要的
为快速测定植物养分、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氮素营养硝态氮是小麦植株氮素代谢的最初形态,相对稳定。
可以直接反映土壤氮素供应和植物氮素营养状况。 测定表明,高产栽培条件
下,从冬前到越冬阶段,小麦壮苗叶鞘中硝态氮含量应维持在240~350ppm;
越冬至返青阶段,气温较低,硝酸还原酶作用较弱,200~
300ppm为较高水平,回蓝进入拔节阶段,瓦斯
温回升,麦苗生长迅速,需要消耗大量养分,一般为50~1OOppm;孕穗至抽穗,灌浆阶段,叶片
同化作用旺盛,氮素又向籽粒转运,所以叶鞘中积累较少,一般为30~
50ppm。
磷素营养 磷素以磷酸态磷存在于植株体中,它的含量反映着小
麦代谢功能的强弱。在小麦冬前至拔节期间含量较低,约100~150ppm,
拔节以后,含量剧增,到孕穗、抽穗时达300ppm 以上,以后又急剧
下降,可能是参与了籽粒合成代谢。
钾素营养 钾在植株中以离子状态存在,利于速测。含量是生育
前期较平稳,约2500ppm 左右,拔节开始后含量增加,多在300Oppm
以上,灌浆期更高达70OOppm 以上,这可能与小麦茎秆发育及强烈的
碳水化合物合成有关。
(二)苗期田间管理
出苗至拔节为苗期。苗期的生育特点是出叶,长蘖,发根,并开
始幼穗分化。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这是决定穗数的时期。因此,田
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力争壮苗早发,促根增
蘖,为中期稳长奠定良好基础。主要措施如下:
1.查苗补缺。匀密补稀由于各种原因,小麦出苗常有缺窝、断
垄或稀密不匀现象,为了保证基本苗数并分布均匀,应事先准备催芽
露白种子,出苗后及时补种或匀密补稀,这是高产栽培时既简单、又
十分重要的常规措施。
2.早施苗肥。促根增蘖在一般情况下,麦苗3叶期前后胚乳养分
即已耗尽,完全由异养转为自养;同时,从第4叶起进入分蘖阶段,
次生根大量发生,幼穗同时分化,因此,早施苗肥可以培育壮苗,增
加低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对手迟播小麦;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高产栽培时还应根据苗情,及时追施分蘖肥,使群体结构合理,
制造和积累丰富的有机物质,为壮秆大穗奠定基础,在寒冷地区还能
提高麦苗的抗寒能力。苗肥及分蘖肥用量,应考虑土壤肥力、基肥种
类和数量、苗情指标等而定,一般占总用肥量的1/3左右,以人畜粪
水、速效氮肥为主,并配合适量磷肥。如果基肥不足,分蘖肥(腊肥)
可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并结合中耕培土,将肥料埋于根际,还有冬肥
春用的作用。
3.中耕松土。化学除草中耕除草是一项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
在潮湿地区,中耕松土通气,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微生物活动和有机
质分解,有利于生根长蘖,在干旱地区,则可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
蒸发,达到蓄水防旱的目的。在分蘖末期,适当的深锄伤根还可以控
制对肥水的吸收,抑制无效分蘖,避免群体过大,对于已经旺长的群
体,则能加速分蘖的两极分化,改善株间光照,所以只要运用得当,
中耕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4.压麦(镇压)。镇压能沉实土壤,使土壤水分上移,增加地表
墒情,在干旱土壤上能促根、增蘖。对于麦苗旺长、群体较大的麦田,
则能控上促下,使小麦矮健;拔节初期镇压,还能显著缩短基部节间
长度,有良好的壮秆防倒作用。但是,镇压也要因地制宜,如土壤粘
重或过湿、清晨有霜或露水、麦苗长势较弱等,均不宜镇压。第1、2
节间伸长较高时,镇压也要损伤茎秆。镇压次数和强度,应视苗情而
定,并应顺风向一个方向进行,不压两边倒。
5.防冻。由于寒流侵袭,发生霜冻,危害麦苗安全越冬。常见
的冻害死苗有两种:一是在气温较低下,土壤干旱,根系吸水能力弱,
蒸腾失水多,麦苗瘦弱,干冻而死。二是细胞结冰,即当温度降至0℃
以下后,受冻组织的细胞间隙便会结冰,由于胞外冰晶的形成,使细
胞腋与胞外介质之间的渗透势加大,胞内水分不断外渗,造成原生质
脱水而死亡。如果极端温度较低,也会导致胞内结冰,原生质胶体破
坏,细胞死亡,而且不可逆转。
防冻的原则,应以预防为主,抢救为辅,同时要采取综合农艺措
施,如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选用抗寒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等,
这是防御冻害的基础。在田间管上,镇压能使根系与土壤密结,防止"
凌截"、"根拔";寒潮来临前灌水,可以提高地温,也有减轻冻害
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 CHN 化学烟幕剂,配方是沥青15%,
锯木屑48%、硝酸铵32%、柴油5%,成本低廉,效果良好。
(三)中期田间管理
拔节至抽穗、开花是小麦的生育中期,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
盛的时期。生育特点是,叶面积迅速增加,茎秆急剧伸长,幼穗分化
长大,干物质积累最快。因此,此期对肥水的反应非常敏感,土壤干
旱或养分不足都会严重影响叶面积扩展和穗花发育;但是,如果肥水
过多,又会使茎叶郁蔽,株间光照不良,甚至发生倒伏,所以这一阶
段是高产栽培中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关系,田间的主攻
目标应当是:促进分蘖的两极分化,使大蘖迅速生长,小蘖很快死亡,
茎层整齐,麦脚干净;控制基部节间过长,增加单位长度干重,达到
壮秆防倒;培育良好株型,协调群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
对光能的利用;增加小花数,减少退化数,提高结实第,争取穗大粒
多。
1.巧施拔节、孕穗肥。如上所述,拔节孕穗期的肥水营养,不
仅对穗数、粒数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后期籽粒灌浆和粒重也有间接作
用。一般来说,高产栽培时基肥、苗肥均较充足,拔节初期可能不出
现缺肥,甚至尚需控水控肥,实行蹲苗,但在大面积生产中,拔节肥
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体追肥时期及数量,应以苗情和营养指标
为准,如群体偏大,叶色披垂,可以迟施;相反,可在第 1节间定长
时及时迫肥,每亩尿素约 6~8千克,并配合量钾肥。
幼穗分化至药隔期以后,特别是减数分裂时期,是肥水、营养的
临界期,如果剑叶露尖时叶色转淡,则有早衰现象,每亩需补施尿素
5~6千克,以充分发挥西南区小麦多结实的优势。
2.春灌和防渍。小麦在拔节孕穗阶段,正值冬干春旱之际,加
之气温回升快。叶面蒸腾和株间蒸发加大,所以合理浇灌拔节孕穗水
十分重要。所谓合理,就是一要"看土",二要"看苗",即在土壤
耕层含水 16%以下、麦苗瘦弱、群体偏小时,则应以水促肥,提前
浇灌;相反,须要适当节制用水,或延至孕穗前浇灌。另一方面,部
分稻茬麦田,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或排水不良,土壤湿度过大,在气温
逐渐升高的情况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有毒物质产生,渍害会
严重影响小麦生长,所以要认真清沟排渍,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使根
系发育良好,达到根深叶茂。
3.防止倒伏在高产栽培中,一般是肥水充足,群体较大,在外
界条件影响下,倒伏的威胁是很大的。一旦倒伏,不仅使收割困难,
而且影响产量和品质,主要原因是,①光合器官相互遮蔽,叶面积减
小,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②有机物质的积累和消耗之间
矛盾突出,甚至使茎叶中的贮藏物质分解,增加不实小穗和小花;③
株间湿度大,温度低,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虫的孳长与危害;④
影响灌浆速度,造成贪青迟熟,千粒重降低,品质变劣。据调查,孕
穗至抽穗倒伏,减产 50%左右,开花至蜡熟倒伏,减产 20~40%,
蜡熟以后倒伏,减产 5~10%,倒伏愈早;损失愈大。
倒伏可分茎倒和根倒两类。茎倒是茎秆发生不同角度的倾斜,在
一定条件下还可恢复;根倒则是大角度的倒伏,甚至平铺地面,而且
不能恢复直立,影响最大。
倒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考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在内因
方面,主要是品种抗逆性不良,植株过高,根系发育差,株型松散等。
在外因方面,主要有播量过大,群体发展过头;或氮肥用量偏多,磷
钾肥料不足:或肥水运筹不当,植株发生徒长,或土层浅薄,结构不
良,整地粗放,影响根系发育等,随着穗重增加,重心逐渐升高,在
雨多、风大季节尤易造成倒伏,所以生产上要采用综合性防倒措施。
对于群体过大和已有旺长趋势的麦苗,除前述深中耕、镇压等措
施外,生长抑制剂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其中主要有矮壮素(TUR)
及多效唑(MET)。矮壮素浓度为 0.25~0.4%,每亩药液 50~60 千
克,分蘖至拔节初期喷施;多效唑(15%)粉剂每亩 33~50 克,兑
水 50 克,在 3~5叶喷施。它们均能抑制细胞伸长,缩短基部节间长
度,降低株高,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效率等。
(四)后期田间管理
后期指抽穗开花到灌浆成熟,这是籽粒形成和决定粒重的主要阶
段。小麦开花以后,根、茎、叶的生长基本停止,生长中心转入生殖
器官的发育,光合产物主要流向籽粒。因此,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
防止早衰或贪青,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力争粒大粒
饱,创造高产。
1.抗旱防涝。小麦生育后期,气温高,蒸散量大,所以尚需总
需水量的 1/3左右。因此,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对提高产量有
显著作用,而麦黄水还能调节田间小气候,防止或减轻干热风危害。
灌水次数和水量,应因地因苗制宜,以维持田间最大持水量 70~80%
为宜。同时,随着粒重增加,植株重心升高,应当注意速灌速排;防
止倒茯。
2.叶面喷肥。抽穗开花以后,植株早已封行,对于缺肥麦田,
多用叶面喷肥,不仅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且效率可达 90%以上。
据调查测定,千粒重每增加 1克,每亩可增产 15千克左右,所以这
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肥料种类和浓度为,磷酸二氢钾 0.2%,草
木灰 5%,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等 1~2%,每亩液量约 50千克,
一般在灌浆初期喷施一次,如果喷施二次,则第一次在孕穗期进行。
七、小麦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病害一直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严重因子之一。全世界正式
记载的小麦病害约 200 种,我国发生较重的小麦病害有 20 多种。小
麦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意义。
(一)小麦锈病
锈病可为害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发病植株灌浆不良、籽粒秕瘦、千粒重下降。流行年份可减产 20%~
30%,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
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长江中下游麦区
常年发生较轻。锈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1.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穗部、颖壳及
芒上也可发生。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
株期叶片发病初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即夏孢子
堆。夏孢子堆小,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
的虚线条状。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小麦
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出现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色冬孢子堆,叶
背比叶面显著。
2.发生规律。条锈病为活体营养型,在自然条件下只能利用活
体营养存活。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世
代完成病害循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
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
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 20~22℃。在有发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
季最热月(7~8月份间)旬平均温度在 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
就能顺利越夏;20~22℃的地区,越夏困难,超过 23℃的地区,病
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
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的东部,
西川的西北部等。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
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引起秋苗感染。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
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 2~3 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
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
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 2℃以下后,病菌进入越冬阶
段。病菌主要以侵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麦叶组织内休止越
冬。在大部分冬麦区,虽然冬季严寒使人侵的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
只要受侵组织不被冻死,病菌便可安全越冬。条锈病菌越冬的低温界
限为最冷月平均气温~6~~7℃,低于这个温度,病菌就不能越冬。
但若有积雪覆盖,则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
(4)春季流行: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旬平
均温度上升到 5℃时,开始产抱,持续 20 多天。产生的夏孢子经气
流传播到周围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上,引起多次再侵染,引起春季流行。
在具有大面积发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
重要条件。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
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
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中断。早春持续低温多雨,发病重。
3.防治措施。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及栽培防治为辅
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
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②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
秋苗期条锈病发生。③施足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
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④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⑤清除自
生麦。
(2)药剂防治:在种植发病品种的地区,或在病害流行年份,药
剂防治是减轻病害的重要辅助措施。①用种子重量 0.03%的三唑酮
可湿性粉剂,或 0.1%~0.15%的 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或
0.1%~0.15%的 2%立克秀湿拌种剂拌种。②喷 20%三唑酮 EC 1
000~2 000 倍液,或 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 1 000~2 000 倍液,
或 25%敌力脱 EC 2 000 倍液。
(二)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危害小麦、大麦、燕麦、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等,
非禾本科作物有棉花、亚麻、烟草、马铃薯、大豆、花生、甜菜及卷
心菜等作物。各麦区常发性病害。病田的发病株率 10%~30%,重
病田块可达 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因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还
可能高达 20%以上。因病造成产量损失在 10%左右,严重时高达
30%~40%。几乎遍及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地区。
1.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小麦出苗后,根茎、叶
鞘即可受害。
(1)叶鞘: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
斑点,随后,发展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
颜色变深,向内侧发展可延及茎秆,致病株的基部茎节腐烂,幼苗猝
倒、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常相互连结,形
成云纹状花纹,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病斑
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旗叶。
(2)茎秆:当麦株间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也可向内侧扩展深及
茎秆,引起烂茎,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在病株中部或中下部叶鞘的
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并纠集成团,颜色由淡黄色至黄褐色,逐
渐变深,最后形成许多散生的、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颗粒状物,即
病菌的菌核,大小 1~2毫米。菌核由少数菌丝与叶鞘组织相连,较
易脱落。
病菌也可以侵害根部。受害幼苗根系遭受破坏,根部呈褐色赶赴。
重病苗逐渐死亡,轻病苗尚可生出新根。病苗地上部矮小,叶片小而
挺直,暗灰蓝色。
2.发病因素。纹枯病的发病,在小麦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性有
明显差异。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日均温度关系密切。当日均温度在 10℃
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日均温度超过 15℃,病情上升;20~25℃
则迅速发展,病株率和病害严重度都急剧上升;当气温达 30℃左右
时,病害发展基本停止。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发生和
发展。冬麦播种过早,密度过大,偏施氮肥,麦苗生长过旺,发病重。
常年连作、麦田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发病重。施用带病
残株而未经腐熟的粪肥等,也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栽培防病措施
为基础,重点抓好药剂种子处理,重病田早春辅以药剂喷雾防治。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②适期播种,避免过
早播种,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③根据土地肥力水平,合理
掌握播种量,避免播种量过大,苗过密,从而降低田间湿度。⑤加强
田间排灌水系统的建设,勤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④避免过量施
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适当增施钾肥,增强麦
株的抗病能力。带有病残株的粪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 0.2%的 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
或 0.1%的 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 0.1%的 25%三唑酮可湿性粉
剂拌种。②麦苗返青期用 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 300 倍液,或 5%
井冈霉素 AS 500 倍液,或 50%甲基恶霉灵 300 倍液,向麦株下方病
部喷雾。
(三)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危害小麦、大麦、裸大麦、粟、玉米、黍子、旱稻等
多种栽培的禾本科作物和野生杂草。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小麦罹
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幅度愈大。
我国各省相续发生,以山东省发病重。世界上已有 40多个国家有发
生报道。
1.为害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腐和基腐性病害,病
菌侵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 15 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
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期均可感病,
各生育期为害症状识别如下。①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
为黑褐色,次根上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
黑亡。发病轻者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矮小,生
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②分蘖期:地上部
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
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茎都变成了黑褐色。③拔节期:病株返青迟
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
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④抽穗灌浆期:病
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
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
2.发生因素。病害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
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有关。目前生产中,尚未有高抗小麦全蚀病的
品种,一般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的品种,较耐病。有机质含量高,氮
磷钾肥充足,发病轻,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
块,发病重。深翻改土,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冬前雨水大,越冬期
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小麦全蚀病菌在
3~35℃范围内均能活动,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12~16℃,病菌发
育的土壤最适湿度在 70%~80%。因此,冬麦区一般表现为早播病
重,晚播病轻,冬季温度较低且严寒时间长的年份病轻,晚秋或早春
多雨的年份病重,否则偏轻。玉米、谷子等作物 1年连作多年连种,
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发病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
病情的发展。小麦早播病重,晚播病轻。
3.防治措施。
(1)检疫: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
(2)农业防治:种植耐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
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生态拮抗作用。实
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可明显降低发
病。
(3)物理防治:用 51~54℃温水浸种 10分钟。
(4)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2%的 2%立克秀湿拌种剂,或0.3%
的 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小麦播种后 20~30 天,用 15%三唑
酮可湿性粉剂 2250~3000 克/hm2,加水 900 千克喷,第 2年返青期
再喷 1次。
(四)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许多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而且
能在很多植物产品或残体上营腐生生活。主要寄主有禾本科的小麦、
大麦、裸大麦、水稻、甘蔗、玉米、燕麦、稗草、狗尾草、鹅观草等。
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残体上最易产生,其次是蔷薇科,而
松柏科很少。 小麦受赤霉菌为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
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
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在我
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
地经常流行为害;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灾。赤
霉菌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1.为害症状。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
腐和穗腐,穗腐为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即病
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叫赤霉
病。①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引起。先是芽变褐,然
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
断,断口褐色,带有粘性的腐烂组织。②基腐:又称脚腐。从幼苗出
土到成熟都可发生。初期茎基变褐软腐,以后凹缩,最后麦株枯萎死
亡。③秆腐:初期在剑叶的叶鞘基部棕褐色,接着扩展到节部,以后
上面长出一层红霉。病株易被风吹断。④穗腐:发病初期,在颖壳上
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变成枯黄色,同时
不断扩大蔓延到全粒或全小穗,甚至整穗发病。以后在颖壳的合缝处
或小穗基部生出一种粘胶状的粉红色霉(病菌分生孢子),到后期高
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出产生蓝黑色小粒(病菌子囊壳)。麦穗得病
后,麦粒皱缩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
2.发生因素。迟熟、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小麦齐穗后 20天内
最容易发病,以扬花期发病率最高。高温高湿病情发生迅速。开花灌
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田间病残体数量大,
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黏重、偏施氮肥、
田间潮湿郁闭的发病重。
3.防治措施。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护为重点,充分利
用耐病品种的综合防病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时早播,播种,避开
扬花期遇雨。合理施肥,增施底肥,氮磷配合,追肥早施、少施,提
高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深耕灭茬,秸秆过腹
还田或堆沤后施用;小麦播种前,清除田间农作物残体。
(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 0.2%的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浸种 30分钟,晾干后播种。②防效主要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通
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是扬花期,应于扬花 10%~50%时施药。若穗
期高温,小麦边抽穗边扬花,此时则应提前至齐穗期施药。施药关键
时期遇雨,应于雨停间隙时施药,药液干后 1小时淋雨,药效不减。
大田喷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大田喷雾,或 6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
或 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或 60%甲霉灵可湿
性粉剂 1 000 倍液。
小麦病害还有:小麦白粉病、小麦霜霉病、小麦叶枯病、小麦白
秆病、小麦黑粉病、小麦黑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颖枯病、小麦散
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黑颖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土传
花叶病毒病、小麦红锈病、小麦炭疽病、小麦斑枯病、小麦黄斑叶枯
病、小麦灰霉病、小麦黑节病、小麦麦角病、小麦灰霉病、小麦细菌
性条斑病、小麦黄矮病、小麦蓝矮病毒病、小麦丛矮病、小麦卷曲病、
小麦粒线虫病等等,应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八、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小麦虫害发生数量大、
范围广、种类多、发生发展趋势严峻,如何防治小麦生长全程虫害防
治问题尤为重要。
(一)蚜虫
受蚜虫危害的植物很多,麦类、高粱、玉米、甘蔗及水稻生产中,
都深受蚜虫的危害。大发生时,有些田块,每穗蚜虫数可高达数百头。
我国发生普遍,南北局部地方,密度较大。
1.形态特征。
(1)无翅孤雌蚜:体长3.1毫米,宽1.4毫米,长卵形,草绿色
至橙红色,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灰绿色斑。
有翅孤雌蚜:体长3.0毫米,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第3节有
8~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喙不达中足基节。
(2)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2毫米,头、胸部暗绿至暗褐色。
头部额庞显著,触角长于体长,前翅中脉三分支。腹部黄绿至绿色,
备节背侧及腹面均有褐色斑纹。无翅胎生雌蚜:长约2.4毫米,草绿
色,头部额庞显著,触角与体等长或稍短。
2.为害症状。成、若虫刺吸水稻茎叶、嫩穗,不仅影响水稻生
长发育,还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和千粒重。减产20%~
30%。
3.发生规律。
(1)越冬及虫源:长江以南以无翅胎生成蚜和若蚜于麦株心叶
或叶鞘内侧及早熟禾、看麦娘、狗尾草等杂草上越冬。
(2)发生因素:成虫无明显休眠现象,气温高时,仍见蚜虫在
叶面上取食。
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注意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尤其夏秋两季除
草,对减轻晚稻蚜虫为害具有重要作用。②加强稻田管理,使水稻及
时抽穗、扬花、灌浆,提早成熟,可减轻蚜害。
(2)药剂防治:晚稻有蚜株率达10%~15%,每株有蚜虫5头以
上时,及时喷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500倍液,
或65%蚜螨虫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
(二)麦红蜘蛛
麦圆蜘蛛又名麦叶爪螨。分布在我国北纬29~37度地区;麦长腿
蜘蛛又名麦岩螨,分布在北纬34~43度地区,主害区在长城以南、黄
河以北干旱、高燥麦区。有些地区两者混合发生、混合为害。两种麦
蜘蛛均为害小麦、大麦。麦圆蜘蛛还为害豌豆、蚕豆、油菜、紫云英
等;麦长腿蜘蛛还为害棉花、大豆、桑等。麦红蜘蛛为害特点是以成、
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麦叶变黄,麦株生育
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
1.形态特征。麦圆蜘蛛成虫体长0.6~0.98mm,宽0.43~0.65mm,
卵圆形,黑褐色。4对足,第1对长,第4对居二,2、3对等长。具背
肛。麦长腿蜘蛛成虫体长0.62~0.85mm,体纺锤形,两端较尖,紫红
色至褐绿色。4对足,其中1、4对特别长。
2.为害症状以成、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
后麦叶变黄,麦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
3.生活习性。翌春2、3月越冬螨陆续孵化为害。每日早晚活动
最盛。遇雨或大风则蛰伏在麦株下部或土面上不动。有群集性,成、
若虫亦群集和假死性,遇惊动即坠入土缝躲藏。成虫在麦茬或土块上
产卵,10月越夏卵孵化,为害秋播麦苗。多行孤雌生殖,每雌产卵20
多粒;春季多把卵产在小麦分蘖丛或土块上,秋季多产在须根或土块
上,多聚集成堆,每堆数十粒,卵期20~90天,越夏卵期4~5个月。
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进行轮作倒茬,麦收后及时浅耕灭茬;
冬春进行灌溉,可破坏其适生环境,减轻为害。
(2)药剂防治:选用6.78%爱诺螨清300毫升/公顷加水750升,
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0.3%阿维菌素乳油1500~2000倍液,
或30%蚜青灵1000倍液,或20%复方浏阳霉素1000倍液喷雾防治,可
在防治麦蜘蛛的同时,兼治麦蚜等害虫。使用机动弥雾机喷雾防效更
佳。
(三)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可为害小麦、大麦、青稞、燕麦、黑麦、雀麦等。是
世界性的毁灭性害虫,也是我国黄淮麦区的主要害虫。可局部成灾,
减产80%以上,甚至绝收。在我国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福建、
江西、湖南、贵州,约止于北纬27°附近;东近国境线,西达宁夏、
甘肃、青海、四川。国外分布于日本及欧洲、北美洲。世界性害虫。
1.形态特征。
(1)麦红吸浆虫:①成虫。体长2~2.5毫米,翅展约5毫米,
体橘红色。雄虫触角14节,第3节后每节有两个等长的结,结上有1
圈长毛。雌虫触角每节仅有1个节,环状毛极短。前翅发达、透明,
后翅退化成平衡棒。②卵。长椭圆形,长约0.3毫米,淡红色,表面
光滑,近孵化时红色,前端较透明。③幼虫。幼虫:末龄幼虫2.5~
3毫米,体橙色或金黄色,长椭圆形,较扁,无足,蛆状,体表有鱼
鳞状皱起。④蛹。长约2毫米,橘红色,头顶前有2根白毛,头的后面
前胸处,有2根黑褐色长毛。
(2)麦黄吸浆虫:①成虫。体鲜黄色,雌虫体长2毫米,雄虫体
长1.5毫米。②卵。长0.29毫米,宽0.068毫米,淡黄色,香蕉形。③
幼虫。体长约2.5毫米,黄绿色,体表光滑。④蛹。体淡黄色,腹部
带黄绿色。
2.为害症状幼虫以口器锉破麦粒果皮,吸食麦粒浆液,出现瘪
粒,严重时造成绝收。
3.生活习性。
(1)麦红吸浆虫:成虫畏光和高温,中午多潜伏麦株下部叶丛
间,早晚活动最盛,尤以晴朗无风的夜晚活动最盛。该虫有多年休眠
习性,遇有春旱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有的已破茧,又能重新结茧
再次休眠,休眠期有的可长达12年。
(2)麦黄吸浆虫:成虫发生较麦红吸浆虫稍早。黄吸浆虫也有
休眠的习性,可在土中滞留4~5年。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耐湿、耐旱能
力低于麦红吸浆虫。其他习性与麦红吸浆虫近似。
4.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虫小麦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使用。
②调整作物布局改善农田环境,推广小麦~大豆~小麦或小麦~棉花
一体化种植模式,优化组装综防技术。
(2)药剂防治:①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3升/公顷,对水75
千克,喷在300千克干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在地表,耙入或翻入
土表层有效。南方麦区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冬小麦拔节期;北方春麦
区于5月进入拔节后,土内幼虫破茧上升土表时用50%辛硫磷乳油
2.25升/公顷,按上法制成毒土,均匀撒在地表后,进行锄地,把毒
土混入表土层中。也可在小麦抽穗前3~5天,于露水落干后撒毒土,
毒土制法同上,可有效地灭蛹和刚羽化在表土活动的成虫。②小麦抽
穗开花期喷撒甲敌粉或乙敌粉用30~45千克/公顷,必要时喷洒40%
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对水225千克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水
源不方便的地区或坡地,用80%敌敌畏乳油1.5升/公顷,对水15~30
千克,喷拌在300千克细土上制成毒土撒施在麦田中也有较好防效。
该虫卵期较长,发生重的可连续防治2次。
小麦害虫还有:小麦管蓟马、条沙叶蝉、西北麦蝽、斑须蝽、麦
根蝽、粘虫、秀夜蛾、麦穗夜峨、棉铃虫、麦秆蝇、黑麦秆蝇、麦黑
斑潜叶蝇、麦茎谷峨、小麦叶蜂、麦茎蜂、粟凹胫跳甲、绿翅脊萤叶
甲、十四点负泥虫、沟金针虫、非洲蝼蛄、华北蝼蛄等等,应该根据
实际情况分别采取防治措施。
九、小麦田常见杂草及防除方法
麦田杂草与小麦争水、争肥、争光照,影响小麦生长,直接威胁
小麦产量与品质,一般减产10%~40%,杂草又是病菌虫害的寄主,
所以杂草的生存对小麦生长百害无利,近几年化学除草剂的推广应用
面积较大,麦田杂草为害有下降趋势,但杂草由于种类多,繁殖力强,
所以杂草为害仍严重。更要根据杂草种类和种植后茬作物的不同,及
时进行补治。
(一)农业措施
1.科学安排茬口布局,实施轮作换茬,压低麦田杂草;基数,
恶化杂草生长环境。
2.严格种子检疫和种子精选工作,杜绝草种随麦种传播。制止
农户乱引种、串种,防止恶性杂草扩大蔓延。
3.提高耕作管理水平,恶化杂草发生条件。发挥麦苗优势,以
苗盖草。
4.清除田埂,沟边、渠边、路边杂草,防止杂草蔓延田间为害。
冬前杂草出齐后用飞达200克兑水60千克喷雾。
(二)化学除草
1.以看麦娘、硬草、罔草等禾本科杂革为主的麦田,于麦播后
至杂草1叶期用50%异丙隆150克兑水40千克喷雾;冬前茎叶处理防治
看麦娘用6.9%骠马水剂50~60ml 兑水的千克喷雾。防治硬草,罔
草用6.9%骠马水剂70~80ml 兑水50千克喷雾。
2.以荠菜、播娘蒿、繁缕等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用 75%巨
星 1克兑水 50 千克喷雾。
3.以泽漆、猪殃殃、野老,鹳等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用 20%
使它隆 40~50mL 或好事达 3~4克兑水 50 千克喷雾。
4.禾本科杂草与阔叶类杂草混发田,在麦播后杂草 2叶一心期,
稻套麦田小麦 1.5 叶以上,亩用骠马水剂 60 毫升+巨星 l 克兑水 60
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
1.干旱情况下化除,要搞人工造墒,或加大用水量。
2.化除选晴暖无风的天气进行,勿在寒流期间用药。
3.骠马只能用于小麦田,勿用大麦田。
4.套撒麦田必须盖土杂肥 2cm 左右方可用药,否则,易产生药
害。
5.禁止使用绿、甲黄隆及其复配剂。
十、小麦缺素症
小麦生长发育中会由于缺乏某种营养元素而使内部营养代谢受
到破坏,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和质量。
(一)发病症状
1.缺氮主要表现植株矮小细弱,分蘖少而弱,叶片窄小直立,叶
色淡黄绿,老叶嘻尖干枯,逐步发展为基部叶片枯黄,茎有时呈淡紫
色,下部叶片狭小而硬,叶片无斑点,叶色黄化,根少。穗形短小,
千粒重低。
幼苗细弱,叶片短而窄且稍硬,叶色淡,基部叶片发黄,叶尖干枯,然后由叶尖开始向
下干枯,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植株矮小,分蘖少,根数少,根量小穗数少,穗子小成熟
早,产量低。根系色白而细长。
2.缺磷叶片暗绿,带紫红色,无光泽,植株细小,分蘖少,次
生根极少,茎基部呈紫色。前期生长停滞,出现缩苗。冬前返青期叶
尖紫红色,抽穗成熟延迟。穗小粒少,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低。分蘖
期缺磷幼苗在三叶期后,开始显出缺磷症状。一般植株长相瘦弱,叶
片上现紫红色,叶鞘上呈条状紫红色,长势慢,分蘖弱且少。当土壤
中不缺氮而严重缺磷时,叶色暗绿,植株不分蘖,根系生长不良。小
麦返青后,叶片和叶鞘仍表现紫红色,多无春季分蘖,新生根生长慢
而少,烂根现象不断扩展。拔节期缺磷,除苗期主要的缺磷症状更为
明显外,下层叶片逐渐变成浅黄色,从叶尖和叶边渐渐枯萎。植株内
的幼穗分化发育不良,生根少,尤其是根毛坏死,烂根现象严重起来。
抽穗开花期缺磷,一般表现植株矮小,随着穗部生长发育,叶层从下
层开始,从叶尖和边缘渐次枯萎,引起花粉与胚珠不孕,增加退化小
花数,小穗数和粒数减少,籽实不饱满,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时,
有些不能抽穗或出现假"早熟现象"和瘦秕的死穗。
前期生长缓慢,植株瘦小,不分蘖或少分蘖。叶窄,呈暗绿色,无光泽,带紫色茎基叶
鞘尤其显著。根系发育受到严重抑制,次生根少而弱,到拔节期仍不伸展、不下扎,呈"鸡
爪状"。严重缺磷时叶片发紫,抽穗开花延迟,灌浆不正常千粒重低,品质差。缺磷麦苗抗
寒力差,易冻死。
3.缺钾初期,全部叶片呈蓝绿色,叶质柔弱,并卷曲,以后老
叶的尖端及边缘变黄,变成棕色以致枯死,整个叶片象烧焦的样子,
茎秆细小而柔弱,易发生倒伏,易出现缺钾型黄苗。主要表现在下部
叶片首先出现黄色斑点,从老叶尖端开始,然后沿着叶脉向内延伸,
黄斑与健部分界明显,严重时老叶尖端和叶缘焦状,茎秆细弱,根系
发育不良,易早衰。
小麦缺钾植株矮化,干旱季节表现为枯萎。老叶叶尖发生褪绿,继而坏死。褪绿区逐
渐向叶基部扩展。由于沿叶缘褪率区向下移动比沿中脉快,结果中脉附近组织保持的绿色呈
箭头状。小麦缺钾茎秆细弱,较易遭受霜冻、干旱和病害,缺钾也使氮的效用不能发挥。
4.缺锌主要表现为叶的全部颜色减褪,叶尖停止生长,叶片失
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丛生。
5.缺铜顶叶呈浅绿色,老叶多弯曲,叶片失绿变灰,严重时叶
片死亡。
6.缺锰主要表现为叶片柔软下披,新叶脉间条纹状失绿,由绿
黄到黄色,叶脉仍为绿色;有时叶片呈浅绿色,黄色的条纹扩大成褐
色的斑点,叶尖出现焦枯。
7.缺硼分蘖不正常,严重的不能抽穗。即使抽出麦穗,也不开
花结实。
8.缺钙植株生长点及叶尖端易死亡,幼叶不易展开,幼苗死亡
率高,叶片呈灰色,已长出叶子也常现失绿现象。
9.缺镁植株生长缓慢,叶呈灰绿色,叶缘部分有时叶脉间部分
发黄,老点,较幼的叶了在叶脉间形成缺绿的条纹或整个叶片发白,
老叶则常早枯。
10. 缺硫小麦缺硫植株常常变黄,叶脉之间尤甚,但老叶往往
保持绿色。植朱矮小,成熟延迟。
11.缺钼主要表现为叶片失绿黄化,先从老叶的叶尖开始向叶边
缘发展,再由叶缘向内扩散,先是斑点,然后连成线和片,严重者黄
化部分变褐,最后死亡。小麦缺钼显出花叶症,易发生在苗期,发病时叶色褪
淡,开初老叶叶片前半部沿叶脉平行出现细小的白色斑点,以后逐渐接连成线状,叶
缘向叶面一侧卷曲、干枯。直至整株枯死或不能抽穗。小麦缺钼和锰同样要产生严重
失绿条文,但两者有区别,缺锰失绿开始主要发生在叶片中部,而缺钼则发生在叶片
前部。
(二)发病原因
1.缺氮一般播种过早、砂性土壤、基肥不足易缺氮。
2.缺磷有机质含量少,基肥不足的土壤易缺磷。
3.缺钾一般红壤土、黄壤土很易缺钾,现发现华北平原麦田也
出现了缺钾情况,尤其是砂壤土较明显。
4.缺锌一般中性、微碱性土壤易缺锌。
5.缺锰一般石灰性土壤,尤其是质地轻、有机质含量少、通透
性良好的土壤易缺锰。
6.缺钼一般中性和石灰性土壤,尤其是质地较轻的砂性土有效
钼含量低。
7.缺硼碱性较大的石灰性土壤上易缺硼。
8.缺锌在腐殖质多的土壤上常常表现缺锌。
9.缺镁在富钾土壤中,钾和镁之间存在拮抗作用,随大量钾肥
的施入,土壤中 Mg/K 比值的变化将引起或加强镁的缺乏。
10.缺铁一般通气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上容易出现缺铁。
冬小麦植株地上部分不同元素浓度随生育期变化,磷、钾浓度呈
直线下降的趋势;铁、镁、锌浓度则呈上升的趋势,锰、铜、钙、钠
的浓度较稳定。冬小麦生长前期,各营养元素向地上部运输能力顺序
为:磷、钾、(铁)>镁、锌、铜>钙、铁、锰>钠;成熟期向籽粒
转移和再分配能力的顺序为:氮、磷>镁、锌、铜>锰>铁>钙>钠,
其中钾主要滞留在茎秆和叶鞘中。
(三)防治措施
1.防治缺氮首先,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其次各地根据土壤普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配制的小麦专用肥。
应急时,每 667m2追施人粪尿 700~1000kg 或硫铵 15~20kg,也可喷
施 1.5%~2%的尿素水溶液 2~3次,每次间隔 7~10 天。也可 667m2
用尿素 1.5~2kg 或硫酸铵 4~5kg 拌 10kg 麦种,随拌随种,要求干
拌,不要用碳铵或氯化铵。
2.防治缺磷每 667m2追施普钙 30~50kg 也可喷施 2~3次 1%~
2%普钙澄清液或 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3.防治缺钾每 667m2追施硫酸钾或氯化钾 7~10kg 或草木灰
200kg,也可喷施 2~3次 1%的硫酸钾或氯化钾或 0.3%的磷酸二氢
钾水溶液。
4.防治缺锌每 667m2追施硫酸锌 1kg 或 0.2%的硫酸锌喷施 2~3
次。也可用硫酸锌 40~60g 拌种。
5.防治缺锰每 667m2追施硫酸锰 1kg 或 0.1%的硫酸锰叶面喷
施 2~3次。也可用硫酸锰 40~80g 拌种。
6.防治缺钼可喷施 0.05%的钼酸铵溶液 1~2 次,间隔 7~10
天。也可 667m2用钼酸铵 20~30g 拌种。
7.防治缺硼补救措施用 0.1%~0.2%硼砂溶液进行叶面喷肥,每 7~
10 天一次,连喷 2~3次。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