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欢迎转发和共享!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和引用)
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科普创新服务专栏
24江苏小麦秋播基础与苗情
综合研判和田管建议
内容摘要
受10月中旬和11月初阶段性降雨天气影响,全省秋收秋种一度受阻,小麦晚播面积扩大,同时受11月初和下旬初低温寒流影响,部分出苗小麦遭遇不同程度冻害。 但秋播关键阶段10月下旬和11月中旬以晴好天气为主,有利于机耕机耕作业,全省小麦播种质量相对较好,适宜出苗情况良好,但出苗情况不及常年。 当前,要抓住天气晴好、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快秋播扫尾工作,切实加强落实一项就业措施,补短板,促进苗情转型升级,力争壮苗越冬,为明年夏天丰收奠定基础。
一
江苏省小麦秋播基础
1、小麦播种面积预计稳定略有增加。 根据全省13个省辖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体系11月20日的调度,全省小麦播种面积3628.3万亩,比上年增长23.4万亩,增长0.65%,比夏收统计面积增长91.5万亩。 截至11月20日播种小麦面积约3409.7万亩,占预计小麦面积的94.0%,其中旱作小麦843.24万亩,占预计小麦面积的23.24%。
江苏省2021年秋播预计小麦播种面积和夏收及去年同期对照表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终端系统安排于11月20日。 仅供参考。 单位:万亩)
注:按生态农区和麦区划分秋播预计小麦面积,淮北麦区1764.37万亩,占48.63%; 苏中麦区(江淮之间( 1515.66万亩,41.77% ); 苏南麦区(苏南5市) 348.27万亩,占9.60%。 2、播种期推迟,适期播种比例较低。 受阶段性降雨影响,全省小麦播种期总体比去年推迟7天左右。 13市资料显示,全省小麦适期播种面积约1726万亩(比上年减少308万亩),适期播种比例47.6%,比上年减少8.8个百分点,为近10年较差的一年(高于2016年的39.1%,为2015年的47.5 % ) 迟播(适时10天内)面积约1139万亩,占31.4%,比上年增长2.3个百分点。 比适应期晚10天以上的面积约为719万亩,占19.8%,比上年增长7.7个百分点。 适期播种比例为:常州68.1%、徐州65.5%、盐城59.5%、泰州48.8%、无锡46.7%、南京44.5%、镇江43.7%、扬州43.5%、苏州43.1%、连云港42.8%、淮安39.6%、南通39.6% 2021年和2020年江苏省秋播小麦播种期对比图(
注:小麦适宜播种期为淮北旱作麦10月1~15日,稻作麦10月10~25日; 苏中稻茬麦10月25日~11月5日; 苏南稻茬麦于11月上旬。 过早播出:早、晚于适应期:晚于适应期10天,晚于适应期10~20天,晚于适应期20天以上。
3、播种高峰相对集中,播种质量相对较好。 秋播关键阶段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以晴好天气为主,有利于机耕作业,播种高峰相对集中,淮北旱作小麦主要集中在10月中下旬,杂交籼稻小麦集中在10月下旬,粳稻小麦产量高总体来看,今年小麦播种质量相对较好。 一是机器播种面积的扩大。 全省条播小麦面积1884.2万亩,机均撒播面积1008.7万亩,带广机撒播面积190.2万亩,无人机飞播面积16.8万亩,各类机播合计3099.9万亩,占85.4%,比上年增长8个百分点,近10多年来二是扩大种子包衣和药剂混匀面积。 全省包衣和混药面积约1594万亩,占43.9%,比上年增加185万亩。 三是秸秆还田质量好。 全省小麦前茬秸秆全量田面积2853.7万亩(比上年减少273.5万亩,增加秸秆还田),占78.6%。 其中秸秆专用机械粉碎田达到1477万亩,比上年增加91万亩。 四是沟系配套比例在增加。 全省小麦田沟系配套面积已达到3042万亩,占83.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机沟面积2582万亩。 五是基肥用量充足。 全省亩产纯氮9.01公斤,五氧化二磷5.47公斤,氧化钾5.11公斤,基肥用量稳中略有增加。 六是烂耕种面积少。 全省烂耕地烂种面积只有127万亩左右,前两年几乎没有烂耕地烂种。 依然是腐烂耕地的腐烂种子面积很少的一年。 种子包衣能防治病害和地下害虫入侵,翻地精准,提高播种质量4、品种布局调整,强筋品种面积扩大。 据各市规模以上栽培品种面积(不完全)统计,共涉及小麦品种143个,比上年增加36个,上年有栽培统计的24个品种今年内未见统计或被市场淘汰。 全省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品种17个,比上年减少3个,总面积1974.2万亩,占预计小麦面积的54.4%,比上年少8.9个百分点。 表明品种应用更加分散,品种推广周期缩短,主体更加不明显。 淮北地区小麦主要品种有:淮麦33(285万亩)、烟农19(136万亩(,百农207 ) 108万亩)、徐麦35 ) 85万亩)、徐麦33 ) 57万亩)、淮麦44 ) 54万亩)、淮麦35 ) 扬麦25 ) 223万亩、宁麦13(217万亩)、农麦88 ) 127万亩)扬麦23 ) 112万亩)、扬辐麦4号( 70万亩)、镇麦168 ) 54万亩)、镇麦112万亩的淮北麦33继续种植
江苏省2021年秋播小麦主要品种种植面积与上年对照表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规模以上栽培品种不完全统计,单位:万亩) ) ) ) ) ) ) ) ) ) ) ) ) ) ) ) )。
秋播种植品种
2021年
2020年
淮麦33
285
291.38
镇麦12号
269.35
239.381
扬麦25
222.74
189.2392
宁麦13
216.69
291.213
烟农19
136.2
203.61
农麦88
127.05
68.756
扬麦23
111.64
124.8097
百农207
107.935
85.05
徐麦35
85.31
117.86
扬辐麦4号
70.2
58.38
徐麦33
56.97
89.31
淮麦44
54
59.95
镇麦168
53.77
47.53
郑麦9023
46.3
60.2
淮麦35
45.6
71.48
镇麦10号
43.09
81.19
淮麦40
42.4
41.41
连麦8号
35
35
连麦7号
35
51
济麦22
32.7
44.2
扬麦16
32.55
64.163
淮麦43
31.8
10
淮麦46
30.8
14.3
扬麦29
29.66
5.9
隆麦28
27.99
1
江麦816
27.4
21
镇麦15
26.62
1.58
西农979
26.29
19
镇麦9号
24.00
28.7826
瑞华麦520
22.4
32
宁麦资126
21.05
21.1
淮麦30
18.5
5.1
淮麦28
18.2
20.16
徐麦30
17.5
18.3
淮麦20
17.5
33
苏隆128
15.24
16.7
宁麦26
14.59
10.64
扬麦24
14.16
13.67
扬麦20
14.06
25.79
宁麦资119
13.20
14.45
扬麦30
12.65
扬麦28
12.12
3.908
连麦6号
12
7
明麦133
11.96
26.2669
华麦6号
11.96
12.4
淮麦55
11.69
镇麦13
11.52
5
华麦5号
10.18
15.99
保麦6号
10
12
注:黄色底色为淮北麦区栽培的半冬性品种,其余为淮南春性品种。二
苗期情综合研判
(一)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判
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通过对全省各市11月20日秧苗情况的总结,分析认为,今年秋播墒情好,适时播种小麦出苗情况相对较好,基本实现全苗。 但受低温寒流和晚播的影响,总体上一两种苗的比例减少,苗情不如往年。 截至11月20日,全省出苗小麦面积2597万亩,占预计小麦总面积的71.6%,比去年同期低7.4个百分点,平均基本苗亩产23.42万亩,比上年增加0.06万亩,平均叶龄2.17叶,比上年少0.46叶据苗情分类统计,旺长苗、一类苗、二类苗和三类苗(包括未出苗和未播种面积)分别占2.06%、31.04%、30.18%、36.72% ),一苗情基础相对不如前三年。
江苏省2021年秋播小麦苗情分类统计表(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系统11月20日调度总结)适期精播苗期(旱作早播旺长苗理想壮苗越冬)旱作小麦)理想壮苗越冬)稻作小麦) () )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我省判断掌握的11月10日/25日、12月20日、1月20日、2月10日/20日、3月10日/20日、4月10日、5月10日、6月20日统一,定时[确定5种区块:适时早播(比适应期稍早同时通过手机将相关数据发送到智能生产创新团队开发的基于微信程序的苗情调查APP【麦田眼】,以期未来对小麦苗情的调查和分析更加智能高效。 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基地分布图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基地定点定时苗情况调查表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42个基地( 11月25日)苗情总结:早播小麦有繁荣趋势,但所占比例仅为1.1% (省站汇总比例)/8.06% )体系估计比例较高适期播种小麦所占比例47.6% (省站集约比例)/35.73% )最多,平均亩基本苗18.02万,叶龄2.96,刚进入分蘖期和生根期,亩总茎数34.1万,单株生根1.46根比适期晚10天播种的小麦占31.4% (省站总茎数(/33.02% ) ),苗体小,平均亩基本苗19.23万,叶龄1.87,亩总茎蘖数25.38万,多还分根晚播10~20天的小麦约占16.5% (省站总茎数( 18.55 ) ),系统估计比例)为刚集苗,平均叶龄1.36,亩基本苗26.44万,亩总茎数26.96万,典型三种苗晚播小麦比适应期晚20天以上,约占3.4% (省站统计比例(/7.02% ) )体系估计比例,目前尚未出苗、配种,初步纳入3种类型苗的范畴。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基地)关键时期苗情及阶段气象数据表
注:阶段天数是指最佳播放期间的第一天到现在的期间。
分析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基地秋播基础和现有苗情,发现小麦播种出苗阶段积温高、波动幅度大、光照充足、雨量充裕。 从麦区看阶段积温与阶段光淮北>; 苏中>; 苏南、阶段降雨淮北>; 苏南> 正在苏中。 全省主茎叶龄平均值为2叶左右,亩总茎蘖数平均值为23万左右,单株生根平均值估计为0.9株左右。 主茎叶龄由北向南依次为2.9叶、1.1叶、0.6叶; 亩总茎蘖数依次为34.3万、13.7万、6.4万(苏南、苏中尚未出苗); 单株生根数依次为1.6根、0.3根、0根。 生育进展呈北早南迟。
(三)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技术的分析研判
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智能生产创新团队(朱艳教授)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利用基于遥感技术的卫星影像进行监测分析,研判江苏省小麦播种面积和秧苗生长情况。 此次监测以11月20日江苏省国产高分辨率卫星GF-1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选择NDVI值为判定综合指数的NDVI值小于0.05的为未播种或未出苗面积,0.05~0.15的为生长势差面积遥感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2021年11月20日江苏省小麦苗情监测图
分析结果表明,截至11月20日,全省未播种或未出苗面积占26.0% (上年遥感监测小麦种植面积约3604.9万亩),接近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总结的25.7%; 高增长率的面积占24.5%,比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汇总的苗数据低6.5个百分点,一般增长率为23.9%,比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汇总的两种苗数据低6.3个百分点,不良增长率的面积占25.6%。
2021年江苏省小麦各市苗期长势遥感监测结果分布比例如下: 苏北地区小麦生长均匀、未播种或未出苗小麦24.82%,生长势差小麦24.06%,生长势一般小麦22.72%,生长势好小麦28.39%; 苏南地区小麦增长率相同,未播种或出苗小麦占23.29%,增长率差的小麦占26.25%,增长率一般的小麦占27.09%,增长率好的小麦占23.37%; 苏中地区未播种或不出苗( 33.71% )和生长势差( 29.13% )较大,生长势普通和生长势好的分别为22.40%和14.76%。 基于遥感技术的江苏省小麦苗情监测分市面积统计表基于遥感技术的江苏省小麦苗情监测分市苗情面积占有率
注以上数据和分析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智能生产创新团队,仅供参考。
三
有很大的问题和风险
1、不均衡。 一是播出时间差异很大。 截至11月20日,全省仍播撒未苗715.1万亩,占19.7%,比上年增加135万亩。 尚有未播种面积218.6万亩,占6.0%,比上年增加70万亩。 这两部分(合计约25.7% )的地块不能实现壮苗越冬。 二是播种质量差异大。 由于抢种,部分农田秸秆还田深度、均匀度不够,属于粗放播种,严重影响出苗和苗期生长,不利于小麦安全越冬。 三是配套技术措施应用差异较大。 部分田间基肥不足,全省“白田”播种面积125.5万亩,比上年增加47万亩,尚有586万亩未及时配套田间沟系,占16.2%,湿、污染危险性大。 四是苗情差异大。 干旱早播小麦已进入分蘖期,晚播稻麦还在播种和出苗中。
2、秋播化不能实行。 截至11月20日,小麦秋播化除面积仅占预计小麦面积的32.2%,其中封闭化除805.9万亩,苗期化除361.0万亩。 近期降温降雨后,土壤水分适宜去除,错过了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不利于麦田草害的防治。 后期气温下降,不当冰冻药害风险明显提高。 苗期禾本科杂草(左)和阔叶杂草(右)
3、低温寒潮冻害风险大。 受“拉尼娜”气象事件影响,我省入秋以来已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低温寒流天气,并对部分小麦幼苗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 冬季强低温寒流发生概率高,小麦冻害风险高,尤其不利于晚播小麦幼苗的转型升级。
11月初小麦苗期低温寒流发生冻害(大丰、东台基地提供() )。
四
冬前麦田技术管理建议
针对今年秋播形势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隐患,一方面要做好扫尾工作,一方面要做好管理工作,加强冬前田间管理,以早催苗、壮苗入冬为主攻目标,落实好相关技术措施1、赶紧取种扫尾,防止晚了。 目前尚未播种的稻茬麦,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突击抢种,确保播种质量。 提高秸秆还田和整地播种质量,需要以“好”补“慢”。 稻草尽量碎秸秆均匀铺放,有条件时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作业,深旋埋草平整后机械播种。 二适度增加播种量,“密”补“晚”。 晚播小麦主要依靠主茎抽穗,即所谓“单秆”栽培。 考虑低温条件下出苗率大幅下降的因素,淮北地区基本苗增加到35万左右,播种量掌握在25~30公斤; 淮南地区基本苗控制在25万左右,播种量20公斤左右。 三要耕得不烂不烂。 由于最近的降雨,部分未播田区块的土壤湿度较大,有可能种植腐烂的耕种。 土壤潮湿不能机械作业时,应先做好排水预渍,适当延缓播种。 潮湿仍能机械作业的,不宜深耕,可采用浅耕机播方式。 另外,在缺苗、断垄严重的田地里,要尽早补充种子(浸种催芽)。 2、早期施肥、平衡秧苗,促进转化。 “基肥不足苗肥补”。 对旱作白田、基肥用量不足的麦田,要及早补苗、分蘖肥; 建议适期播种的一、二种苗在3~5叶期根据苗情适量施用强分蘖(平衡)肥,每亩尿素5~7.5公斤,促进大分蘖生长; 冬前预计茎蘖数不及预计穗数苗的区块,可根据苗情提前追肥,适当增加施肥量至每亩尿素7.5~10公斤; 基苗肥料总量每亩施纯氮9~10公斤以上,占一生总氮量的50%~60%。 晚播小麦在基本苗和基苗肥料充足的情况下,不能盲目追肥。 为了防止无效分蘖过度发生,重点在春季以后进行摘节孕穗肥攻击大穗,将晚播对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基肥不足苗肥补3、适度镇压、覆盖、化抑制、抗冻能力增强。 要适度镇压秸秆还田量大、表土层松散的麦田,确保根土密实,提高抗冻能力。 适度镇压应在日平均气温3、土壤湿度适宜(表土干燥)时进行。 在板作直播和短共生中种植小麦,可以扩大田间沟系,用沟泥加强覆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用土杂肥增加覆盖。 对有旺势的小麦,宜喷施矮壮丰、矮苗壮、多效唑等,以提前冬抢晴天、控制天气。 入冬前底质不足的区块,应积极提前(日平均气温3以上)及时洒水灌溉或沟内浸水,及时排出,避免大水溢出。 各地要制定防冻预案,遇极端低温,及时调查冻害发生情况,及时修复。 此外,农田内外水沟未连接好的砌块应尽快配套补齐,保证排水畅通,防止雨淋。 麦田冬前适度湿度镇压4、科学清除,防止药物冻害。 秋播的封闭化清除或封闭化效果不充分的区块,可以在冬天前的“冷尾暖头”、日平均气温5以上(最低气温0以上)的晴天立即喷药清除。 密切关注天气趋势,避开低温寒流,注意寒流到来前5~7天不能除药。 使用异丙隆、甲基二砜等易引起冰冻药害的除草剂,寒流后5天内、寒流前7~10天内不用药,防止冰冻药害的发生。 冬季苗期变暖抢土壤,去除土壤
————3—— end 3——33——
(注)本文数据基于技术统计和分析,与行政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不同,不具有法定效力。 请作为趋势分析的参考。 请不要引用! 转载引用发生不良后果的,责任由引用者自负! )
[本文写作:感谢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郭文善、姜东、朱建新、杨荣明、朱艳、张佩、曹强、吴佳文等专家提供的修改完善意见和资料素材]
[排版编辑:黄梅丁锦峰]
你想在第一时间了解【农时动态】【农事提醒】【农谚解读】【农诗鉴赏】【弓耕微课】【弓耕分析】【弓耕研究】【弓耕记录】【弓耕直播】吗? 关注我们吧!
转发,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