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科学家攻克小麦癌,山东科研团队攻克小麦癌症赤霉病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213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移植“抗病程序”,克服了小麦的“癌症”江苏省农业科学家破解全球难题,抗赤霉病新品小麦今秋将在长江中下游推广目前,江苏麦子收获进度超过一半,丰收值得期待。谈到小麦,农民最担心的是被称为小麦“癌症”的赤霉病。 该病不仅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毒素还危害人畜健康,是“优粮”变“等外粮”的元凶之一。所幸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高德荣带领科研团队持续攻关,成功选育出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双抗”优质高产新品种“扬麦33”,综合成绩突出,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移植“抗病程序”,克服了小麦的“癌症”

江苏省农业科学家破解全球难题,抗赤霉病新品小麦今秋将在长江中下游推广

目前,江苏麦子收获进度超过一半,丰收值得期待。

谈到小麦,农民最担心的是被称为小麦“癌症”的赤霉病。 该病不仅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毒素还危害人畜健康,是“优粮”变“等外粮”的元凶之一。

所幸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高德荣带领科研团队持续攻关,成功选育出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双抗”优质高产新品种“扬麦33”,综合成绩突出,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克服全球难题

“我国小麦种植区普遍采用化学方法防治赤霉病,多次喷洒农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成本较高,有时会影响生态环境。 ”高德荣说,上世纪90年代,研究所科研团队培育出抗中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其中“扬麦158”是当时抗性最高的品种,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年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有效缓解了赤霉病的发生。

但随着气候变化、小麦播期推迟等因素的影响,赤霉病日益高发,中抗赤霉病品种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急需选育高抗小麦新品种。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高抗赤霉病品种的大规模推广,但高德荣决心带领团队啃下这根“硬骨头”。

科研人员研究了小麦品种(系)和各类资源的赤霉病抗性基因组成,发现“扬麦”品种对赤霉病表现出良好的抗性,但大多不具有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抗性基因Fhb1。 “我们采用品种间杂交的方法,将Fhb1基因导入到仰慕者的遗传背景中,聚合现有品种的抗病基因,协同提高抗病性和丰产性。 通过多种组合、大组选择,终于培育出抗赤霉病的品种“扬麦33”。 ”。

2021年5月下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组对“扬麦33”示范田进行了审核,专家组经过充分研究,未进行赤霉病化学防治的“扬麦33”示范田与进行过一次防治的对照田,赤霉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显著“扬麦33”赤霉病抗性突出,同时兼抗白粉病等,综合性状优良,有望实现抗赤霉病和高产协同遗传改良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新一代主导品种。

“‘扬麦33’目前已达到世界抗赤霉病最高等级,预计今年秋播推广面积将达到40万亩,明年有望突破150万亩。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李爱宏介绍,2012年以来,“扬麦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达1.2亿亩,新品种比对照品种平均每亩增产25公斤,共计超过30亿公斤。

新品种移植“抗病程序”耐药,产率高

种子是农业的“筹码”,克服小麦“癌症”,在“筹码”中植入“抗病程序”是一个好方法。

高德荣介绍,“扬麦33”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实现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与来源于“扬麦”自身的抗赤霉病位点的结合,完成了“抗病程序”的移植。

2021年江苏省高邮市大面积示范种植结果表明,“扬麦33”未防赤霉病穗率为1.99%,平均重症度为0.82,病情指数为0.52。 中抗对照品种“扬麦20”未防治赤霉病的穗率为13.18%,平均重症度为1.91,病情指数为8.7。 “今年大田生产同样表明,即使‘扬麦33’不采取防治措施,其发病程度也轻于中抗品种两次防治的发病程度。 ”高德荣说。

“扬麦33”克服了抗赤霉病高产问题,“身体好”产量高。 理论测定结果表明,“扬麦33”田亩有效穗数28.3万,每穗粒数50.2粒,估计千粒重42克,理论产量达596.7公斤/亩。 高德荣说,以往很多抗赤霉病材料都要求抗性,但农艺性状不理想,不利于育种利用,茎太高容易倒伏,生育期太晚,收获滞后等,在生产上也无法推广。

“我们经过10多年反复田间试验,终于让‘扬麦33’在保证优良农艺性状的前提下,实现了抗赤霉病和协同提高产量。 ”高德荣介绍,“扬麦33”在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增产5.18%,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增产5.74%,参赛品种第一,增产点率100%,在抗赤霉病的同时实现了高产的重大突破

受访专家表示,“扬麦33”籽粒硒含量高于其他小麦品种,稳定性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保健品的需求。

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的转变

小麦专家领导小组组长、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文善介绍,多年来,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小麦产区高发,年发病面积超过1亿亩。 高德荣告诉记者,“扬麦33”在江苏、安徽、湖北、浙江等地示范种植,目前田间抗病性和丰产性突出,今年秋季播出期间将在长江中下游赤霉病复发地区推广。

小麦育种由“经验育种”变成了“精准育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认为,“扬麦33”的培育为抗赤霉病改良做出了贡献,巩固了中国抗赤霉病育种的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倪中福表示,“扬麦33”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手段加强各类抗性基因的聚合,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和性状改良的准确性。

受访专家表示,“扬麦33”主要是在保证优良农艺性状的前提下,将公认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与来源于扬麦自身的抗赤霉病位点相结合,实现抗赤霉病能力协同提高。 同时,“扬麦33”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导入抗白粉病基因Pm21,实现高抗白粉病,具有减药增效作用,生态效益显著。

高德荣表示,当前,在我国粮食生产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对农药、化肥等投入成本意识不强,更关注产量。 但家庭农场、种植企业等不仅关注产量,更关注成本投入、生产风险,要求品种抗病性强、高产稳产、节本效率高,有利于良种推广。 他认为,继续提高小麦抗病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帮助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科研人员应尽的责任,他将继续奋斗探索。 (记者赵久龙、陈席元)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小麦 癌症 程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