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正在加载视频.
新华社电墨西哥特斯科11月23日电11月,墨西哥中部特斯科市郊区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试验田小麦生长季结束后不久,中国专家何心尧将工作重点从田地转移到温室。
大棚里整齐地排列着一铎小麦,麦穗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 “我身边的这只小麦感染了赤霉病。 该病仅在长江中下游高发,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河流域也日趋严重。 ”。 他说。
该小麦病理学和遗传学专家表示,赤霉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严重流行会导致绝产,产生人畜有害毒素,威胁世界粮食和食品安全。
这是11月7日在墨西哥特斯科郊外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拍摄的试验田。 新华社记者朱雨博摄
从2011年开始,何心尧来到总部位于特斯科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主导小麦抗病研究。 利用中心巨大的种质资源,他与团队一起继续试验,筛选出抗病性更强的品种,送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农户手中,收集这些品种在不同小麦产区的表现数据,以期进一步改良。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内设有“种质银行”,两个厚重的隔温门后,冷库里贮藏着15万多种小麦、2.8万多种玉米种质资源。 一些种质资源的储存罐上挂着中国国旗,表示它们来自中国。
据中心统计,中国已经为这个农作物多样性仓库提供了上千份小麦种质资源。 2000年以来,我国26%的小麦与该中心品种有“血缘关系”,双方合作培育的13个玉米新品种在尼泊尔等国种植,支持当地粮食增产增收。
这是11月7日在墨西哥特斯科郊外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拍摄的“种质银行”的内部。 新华社记者朱雨博摄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成立于1966年,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农业研究与培训机构,目前世界发展中国家种植的玉米、小麦约有一半来源于该中心的质量。 自1974年中国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建立研究伙伴关系以来,已有20多个中国机构参加了质量交流,双方共同培训了中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5000多人,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世界经验。 该中心的墨西哥总部目前常驻有两名中方科研人员和许多中方交流学者,中国的粮食安全之路也回馈了世界。
1997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成立,2016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获得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中心主任布拉姆戈瓦尔茨表示,与中国的合作可以说是携手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双赢”典范之一。
这是11月7日在墨西哥特斯科郊外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种质银行”拍摄的来自中国的玉米种质。 新华社记者朱雨博摄
“我们和中国科学家合作,一起开发更节水、抗病、适应气候变化的玉米和小麦,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减少污染,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粮食安全,也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粮食保障。 ”他说:“想象一下,结合中国优秀的研究机构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全球网络和合作平台,可以让非洲和南亚分享准确、绿色的农业发展经验,造福世界。 ”。
“全球合作”是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重要底色。 主要会议室外,小院两侧的墙面上写着中、英、西班牙语等多种文种的“玉米”和“小麦”二字。
11月7日,一名研究人员在墨西哥特斯科郊外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进行了实验。 新华社记者朱雨博摄
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中心世界小麦改良项目负责人拉维辛格衷心感慨,合作是世界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他说,到2050年,为了满足全世界的粮食需求,现在必须进一步提高世界小麦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 “不携手并进,我们就不可能成功。 ”
“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和快速增长的生活成本给世界粮食安全体系带来了许多挑战。 ”戈瓦尔茨说,粮食安全对世界安全至关重要,世界需要跨领域、跨国家的合作。 记者:朱雨博、闪亮、禹丽贞; 视频:里卡多蒙托亚(记者); 剪彩:王绯、康文君、唐斯琦(实习); 编辑:杨爱华、谢琳、陈波、钱泳文)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制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