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为加强全国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推进小麦条锈病可持续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结合实施“十二五”国家重点研发规划“小麦条锈病灾害防治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工程,面向全国请各地结合实际,细化技术措施,指导防控工作。
小麦条锈病是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区域流行性气传病害。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种植结构变化,条锈病流行频率上升,危害损失加重,给小麦生产带来很大威胁。 为推进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切实控制病害流行,减轻危害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战略和目标(一)防控战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策略,以越夏区治理为重点,越冬区和冬繁区治理为关键,以春季流行区防治为保障,统筹创新区域全周期防治技术体系(二)防控目标。 截至“十二五”末,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频率和强度显著下降,一般年份发生面积控制在3000万亩以下,发生区平均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条锈病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专业化统筹率在60%以上,减轻产量损失,减少防控投入,缓解环境压力,增加粮食收入可持续管理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关键技术(一)准确监测和预报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孢子捕捉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条锈病自动化监测体系,在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建立监测预警网络,实时监测条锈病菌源量和田间发病情况。 开发应用早期诊断和预测技术,及时发布预报,指导防治工作的开展。 (二)条锈菌毒力变异监测技术。 小檗碱以重要的锈菌为主要宿主,是锈菌发生有性繁殖变异的重要场所,冬孢子是锈菌由小麦向小檗碱转化的主要形式。 通过在西北关键越夏区和越冬区覆盖小麦秸秆堆积、春夏驱除麦田周边绒头、病绒喷施农药等措施阻断条锈菌有性繁殖,降低条锈菌变异概率,缓解或阻止新毒性小种发生(三)减少菌源数量减少传播技术。 病菌数量在传播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整越夏区种植结构,提高秋播药材混合物比例,根除或耕减自生麦苗数量,可以减少外传播的初始菌源量。 越冬区和冬繁区通过加强早期诊断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菌源,开展秋冬和早春“带药侦查”,逐步防治,开展重点地区药物防控,减少当地发病面积,降低外传菌源数量(四)不同类型抗病品种合理配置技术。 在条锈病各流行区,根据不同生态区特点和条锈病流行传播途径,合理利用不同抗病基因品种,安排在不同区域,建立生物屏障,阻止病原菌跨区传播。 越冬区和冬繁区应当选择全生育期抗病品种种植; 在春季流行区可选择株期抗病品种进行栽培。 (五)区域应急响应技术。 根据小麦条锈病地区流行特点,对条锈病流行较早、受灾较重的地区实行应急防控,开展统一防控。 穗小时期结合“一喷三防”措施的应用,采用针对性的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等,对条锈病和其他病虫进行全面防控,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三.分区技术方案(一)越夏区。 主要包括西北、西南地区甘肃东南部、陇中、宁南、川西北和青海海东以及云南、贵州等高海拔冬麦区,是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和变异的关键区,其治理核心是压低菌源,防止变异,阻止菌源向外传播。 技术要点: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在西北、西南越夏关键区实施结构调整,种植油菜、豆类、薯类、中药材、蔬菜、青稞等,提高经济收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越夏区小麦种植面积,直接降低菌源基数。 2 .阻止锈菌有性变异。 在西北关键越夏区,麦田周围绒毡密集生长区域,可采取覆盖小麦秸秆堆积、清除麦田周围绒毡、喷施农药等措施阻断条锈病菌有性繁殖,降低条锈病菌变异概率。 3 .清除夏秋自生麦苗。 对关键越夏区小麦田及周边自生麦苗,夏秋7—9月采用深翻深耕、机除或除草剂灭菌等技术,减少或切割条锈病菌寄主,减轻当地秋苗发病,减少越夏区秋冬菌源,降低外传菌源数量。 4 .优化抗病品种配置。 结合当地种植者对小麦品质的要求,充分利用品种抗性,推广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 加强抗病品种布局规划,采用多抗源品种布局,注意选择遗传背景与其他麦区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缓解病原菌变异。 5 .推广秋播药材配方。 关键越夏区实现小麦秋播药材深加工产品全覆盖,杜绝杂种优势。 采用内吸传导性高效低毒杀菌剂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或搅拌。 同时,通过适时推广晚播,降低秋苗感染率,减少早期菌源,控制发生面积和程度,有效减少外传菌源量。 6 .实施秋季苗期防治。 加强条锈病发生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开展早发现、越夏区秋苗防治,降低菌源基数,减少外源菌源数量。 加强病情信息共享,指导冬繁区防控。 7 .实施后期病害整治。 春小麦返青后,根据田间病情发生情况,当病情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采用化学药剂开展统一防治,控制病害流行危害。 (二)越冬区和冬繁区。 主要包括西南盆地、云贵低山河谷、陕鄂豫汉水流域等麦区,以及陕西关中灌区和渭北旱源麦区。 这两个区域是当地黄淮广大冬麦区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地,也是降低大面积流行强度的重要管理区域。 其管理的核心是压低菌源基数,防止菌源外流,控制后期流行。 技术要点是:1.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加强多抗源品种布局,增加品种抗病遗传多样性,防止抗病基因单一化。 种植不同于越夏区和春季流行区的抗源品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 冬繁区推进小麦与大麦、蚕豆、蔬菜、玉米、马铃薯等其他作物间作和种植,提高物种多样性。 2 .小麦秋播药材拌种。 针对苗期不致病品种,结合小麦土壤侵染病害和地下害虫防治,选择高效内传杀菌剂或小麦种子处理包衣剂,进行包衣或拌种全面包衣。 同时根据当年气候条件,适时播种避免或缩短病原菌侵染期,延缓秋季发病期,降低冬季繁殖菌源基数。 3 .秋苗监测防治。 加强田间病情调查,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发现病情及时选择高效低毒的三唑类等杀菌剂,开展“带药侦察、打点保面”防治,减轻对当地秋苗的危害,降低春前菌源基数。 4 .春季应急预案。 根据早春农田病害发生情况,提前防控,做到早防小防。
做好重点区域应急防控和阻断病原体,控制后期病害流行和传菌源; 小麦中后期,当田间条锈病病情达到防治指标时,全面开展防治。 (三)春季疫区。 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河套春麦区等大部分麦区,是小麦条锈病春季防控的重点。 其治理的核心是早发现、早防治,严防病害大规模流行。 技术要点:1.推广抗病品种。 在考虑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尽量培育株期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同时注意推广种植不同于越夏区、关键越冬区和冬繁区的抗病性品种。 2 .加强早期监测。 采用早期诊断、实时监测等先进监测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机制作用,掌握区域越夏、越冬和冬繁区病情动态,加强本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警。 3 .开展科学防治。 在黄淮海南部靠近冬繁区的麦区,苗期采取“带药侦察、打点保面”等措施,控制条锈病早发生田,防止病害大面积快速蔓延。 生育中后期病情达到防治指标时,要立即开展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控制小麦条锈病大面积流行。 四、推进机制(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将小麦条锈病防治纳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将防控资金纳入政府预算,落实防控物资和技术力量。 要压实防控责任,将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纳入当地乡镇以上各级行政主管绩效考核指标,提高技术推广保障能力。 (二)加强监测能力。 运用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体系,在重点发生区建设小麦条锈病系统调查田,建设定点观测田,提高病情调查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实施小麦条锈病可持续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三)加强技术示范。 在病害高发复发地区建立条锈病全周期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对当地主栽品种抗病性进行监测与评价,制定当地品种引进和淘汰及栽培布局规划; 统筹推进区域全周期条锈病防治技术模式,形成适合当地防控的技术方案,指导所在区域防控工作。
(四)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小麦条锈病防控意义、防控意识、防控理念、防控技术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树立防病粮安民意识。 加强对基层植保工程师和广大农户的教育,广泛宣传区域全周期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先进性。 在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关键季节,组织广大植保农业技术人员、农村植保人员等深入一线,开展防治技术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 (五)建立长效机制。 进一步探索农科教育合作推进长效机制,不断研究和揭示小麦条锈病可持续防控关键技术、关键区域、关键环节,细化技术措施,明确主推技术,确定品种、药剂等使用技术要点,加强技术落实落地要推进区域联防联控,达到控制源区、保护主产区、降低损失率的目的,不断提高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技术水平。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