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中国农业科学院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实验基地,致力于培育中国最大的抗旱耐热小麦种质资源。
小麦不仅是夏粮的主要作物,也是耗水量大的作物之一。 针对近年来灌溉时间不合理、灌溉次数过多导致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我国育种家相继筛选抗旱耐热种质资源,培育节水小麦新品种,不断创新小麦节水抗旱栽培模式,品种和技术
节水“能力”是品种高产稳产的基础河北省水资源极为稀缺,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7,可用水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水量,因此每年开采过量的地下水50亿立方米。 多年来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威胁着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多年来保持在3500万亩左右,冬小麦生长季是一年中10月至次年6月初最干旱的时期。 每个季节,每亩小麦灌溉定额200立方米,年灌溉用水量70亿立方米,占河北省年农业用水量的一半。 小麦作为河北农业用水最多的作物,成为正确的节水“责任”。 如何解决缺水和水的矛盾?
“为了节约用水,首先必须在品种上下功夫。 在常规灌溉条件下,产量相近的品种节水“能力”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部分节水品种可达到常规品种3-4次灌溉的产量。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节水抗旱育种专家、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郭进指出了关键。 品种节水“能”的秘密在于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节水型小麦的叶子又窄又厚,可以减少蒸腾。 同时,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2-3米,充分利用土壤水分。 ”
“用水量减少了,但产量不能下降,”郭进考说,节水小麦育种的基础是稳产。 只有考虑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才能保证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河北省立即启动实施了“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 抗旱节水性能、产量性能、抗逆性、适宜面积等。组织专家筛选出抗旱节水小麦品种“石麦22号”、“韩6172”、“横关35”,并介绍至项目区。 农民可根据当地条件和种植习惯自主选择。
“十年前,河北省有一个季节用6-7倍的水种植小麦。 由于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的推广,目前用水量只有2-3,单位面积产量从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用水量更少。 一半,产量翻了一番。 ”郭金考告诉记者,今年节水型小麦品种在河北的推广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统计,目前河北省小麦总产量已超过1400万吨,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1.2%,单位面积产量连续5年上升到400公斤,居全国第二位。 在这个成果的背后节水型小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包装”促进效益(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必须分两个时期浇水)对于小麦生长的两个关键时期,郭金考告诉记者,拔节期和抽穗期供水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很大,这两个时期要实现小麦栽培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除优良品种外还必须改进和推广科学管理和节水技术
好的品种需要好的方法。 要充分发挥品种优势,必须有科学高效的栽培技术和低成本、适用范围广的节水设备。 通过研究灌溉期、播期、灌溉梯度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河北省确定了小麦节水栽培关键技术,建立整合了小麦稳定节水栽培技术体系。 目前,累计示范面积达2999.87万亩。
项目实施以来,小麦面积减少90万亩,节水品种和技术体系得到推广,河北省在种植面积和灌溉水量双重减少的前提下,总产量稳定在280多亿斤。
在陕西,旱地小麦生产技术的应用已经“包装”推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陕西省光热资源丰富,但由于干旱频繁,旱地小麦产量普遍偏低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科长杨林介绍,陕西省旱地小麦年种植面积约6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40%,但由于干旱少雨,1
针对播种质量低、良种栽培方法配套差、农机农艺配套差、新技术推广渠道差等问题,陕西以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技术支撑和推广网络,开展旱地小麦节水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已有7年
针对半干旱和非饱和灌区的特点,陕西创新了旱地小麦节水补灌增效新技术。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科长杨林介绍,陕西开展多年灌溉期灌溉量等试点,筛选出机动性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移动式小麦灌溉、滴灌节水设备,实现了旱地小麦关键生育期的定量补灌,为全省旱地小麦稳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要把这项技术推广到田间,必须了解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要。 除技术创新外,陕西还根据区域技术差异、推广成本、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将抗旱品种、栽培技术和节水设备相结合,综合了三种新的应用方法和技术模式。
一、以节水补灌为重点,节水高产综合技术整合“良种选育、广播、机械镇压、氮肥推后等”,推荐中麦175、西农928、中麦895等优质高产品种。
二是以控制和提高土壤水分为重点,集选育、机控、免耕覆盖、生物抗旱等为一体的抗旱高产综合技术,推荐西农928、通麦6号等抗旱节水品种。
三是以蓄水保墒抗旱稳产综合技术为重点,集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一体,传统优质抗旱品种主要为晋麦47和韩昌58。
通过应用方法的整合和推广,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技术实用性和可接受性明显提高。 2013年至2017年,陕西旱地小麦产量同比增长60.00公斤,粮食总产量增长约2亿公斤,增长23.10%,总经济效益约2亿元。
创新推进“地上风气”开拓“最后一英里”。 好技术应用于野外,需要大规模示范基地和“地面风气”推广模式。
河北省小麦节水品种及相关技术推广模式,全省节水13亿立方米。 在其背后,多元参与的大众化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2014年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广节水小麦品种的意见》以来,全省已在8个小麦主产市和67个小麦主产县进行了小麦应用研究、集成和示范。 建立了以“节水品种、充分播种、播后控种、精准播种、减量灌溉”为主要内容、“管理科研推广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小麦节水稳产技术体系
为加大抗旱品种和技术推广力度,陕西省建立了20个固定技术集成基地,累计推广面积354.58万亩,核心技术推广度达到97.33%。
陕西依托“核心技术基地3354万亩示范点3354推广展区”三级实验示范推广机制,构建“新事业单位”技术集成、专家驱动、项目驱动新模式,加快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成,拓展技术服务领域,提高技术利用率
“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粮食种植者的积极性,希望他们接受并自愿投资。 ”杨林表示,在新推广模式下,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明显加快,有效促进了“最后一英里”问题的解决。
关于这个话题,如果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的话,请通过评论讨论交流。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