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作者:杨科徐红丽许靖宜杨新田吴玲杜永娜摘要: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模式在实际生产中的产量和效益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与玉米纯作相当,多收大豆1,864.2 kg/hm2,利润比单独玉米高6,123.84元/hm2,增收39.27%; 该模型解决了间作作物不能高产的难题,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了劳动成本,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推广前景良好。
我国大豆年消费量在1.1亿t左右,而国内大豆总产量在1,600万t左右,因此需要进口约90%的大豆,供需矛盾突出。 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模式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团队研究创新的一种栽培模式,该模式通过“选优扩株增荣、缩株保密”的核心技术,在保证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前提下,1 2020年河南省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将引进该种植模式,在新郑市开展试点示范,为该模式在当地大面积推广提供相关技术依据。 为此,笔者研究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模式在实际生产中的产量和效益。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新正市瑞博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地(城关乡薛庄村)进行,试验地面积为4 hm2。 土壤有机质含量27.1 g/kg,总氮含量1.11 g/kg,有效磷含量34.8 mg/kg,速效钾含量186 mg/kg,缓效钾含量781 mg/kg,属中度土壤肥力。 土壤质量是土壤的偏粘。 前茬作物为冬小麦平安11,产量为6 300 kg/hm2。
1.2供试品种玉米品种德单5号,由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选育,株型紧凑,夏播生育期100 d左右,为高产、耐密、抗倒品种; 大豆品种齐黄34,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夏播生育期平均108 d,株型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合机械化生产等特点。
1.3试验设计采用玉米2行、大豆4行2:4间作复合栽培模式。 玉米宽2.1 m,宽0.45 m,大豆行距0.30 cm,玉米大豆间距0.60 m (图1 )。 对照为纯作模式,即常规栽培,其中单用玉米,行距60 cm,株距22 cm。
1.4关键技术环节1.4.1秸秆还田。 前茬小麦的收获是将秸秆粉碎后送回田地,在播种前进行整地。
1.4.2种子处理。 采用玉米包衣种子,大豆播种前用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40%福尔敏)进行拌种。
1.4.3同时喷施三种肥料。 利用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2BYFSF-6型玉米大豆免耕施肥播种机进行铁作播种。 该机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工作[2]。 进行种肥异位同播,玉米播种量30 kg/hm2,大豆播种量60~75 kg/hm2; 玉米底肥采用45%复合肥( 15-15-15 ) 600 kg/hm2,大豆底肥采用45%复合肥( 15-15-15 ) 300 kg/hm2。 纯作模式下,玉米播种按22 cm (株间)60 cm (行距)进行施肥异位机械化精播。
1.4.4化学除草。 播种后出苗前,采用50%乙草胺乳油3000~4500 mL/hm 2330 g/L二甲基桶赖氨酸乳油2,250~3,000mL/hm2,对水450~600 kg/hm2进行封闭除草出苗后,根据田间杂草情况,选择合适药剂进行定向除草,喷洒除草剂,应当采用带式喷雾器物理隔离方式进行定向喷雾,防止药害的发生。 一般情况下,在玉米3~5叶期,采用28.8%嘧菌酯油悬浮剂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600 kg/hm2进行玉米田茎叶定向除草; 大豆2~3片复叶期,选用10.8%高效氟吡哆醇(高盖)乳膏525mL/hm2 ) 20%羧基氟氧化物乳膏450~600 mL/hm2,水450~600 kg/hm2
1.4.5肥水管理。 播种前适宜出苗,最好出苗; 玉米小号期与浇水联合追加给予尿素225~300 kg/hm2。 在大豆分枝期和初花期,采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75~750 g/hm2,茎叶喷洒600~750 kg/hm2水控制旺旺长。 开花期遇旱,及时浇水,提高百粒重。 大豆生长后期,向水600~750 kg/hm2叶面喷施2~3次钼苯胺450 g/hm2或硼肥375 g/hm2,防止早衰。
图1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示意图(2:4) )。
1.4.6病虫害防治。 玉米喇叭期或大豆荚期病虫害较集中时,选用甲强龙150 mL,水450~600 kg/hm2均匀喷雾处理,每10 d喷雾1次,连续喷雾2次,草地贪婪夜蛾、荚龟、 在大豆霜霉病发病初期,用呋喃唑酮乌冬面粉威悬浮剂900-1(125mL/hm2 )喷雾防治水450~600 kg/hm2。
1.4.7及时收获。 根据玉米、大豆成熟情况适时收获。 玉米选择自行式玉米收割机收获籽粒。 大豆使用整机宽度为2 m以下的大豆联合收割机实施收获。
2结果与分析2.1产量分析表1表明,间作模式下,玉米德单5号平均行距1.275 0 m,平均株间距0.107 m,种植密度73 305株/hm2,平均穗粒数438.9粒,百粒重31.0 g,平均产量8 4750 m 大豆齐黄34平均行距为0.637(5m ),平均株间距为0.113 m,栽培密度为133(470株/hm2 ),穗粒数为58.1粒,百粒重26.9 g,平均产量为1,864.2 kg/hm2。 在纯模型中,玉米德单5号平均行距为0.600m,平均株间距为0.220 m,种植密度为75,750株/hm2,平均穗粒数为435.1粒,百粒重30.0 g,换算成平均产量为8,8,404.5 kg/hm2 由此可见,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比纯玉米增产73.2 kg/hm2,与纯玉米基本持平,高产大豆1,864.2kg/hm2。
表1玉米大豆间作与纯作模型产量比较
种植模式Planting pattern
品种名称Variety name
平均行距Average row spacing//m
平均株距Average plant spacing//m
种植密度Planting density株/hm2
穗粒数 Grains per spike//粒
百粒重100-grain weight//g
平均产量 Average yieldkg/hm2
间作Intercropping
德单5号
1.275 0
0.107
73 305
438.9
31.0
8 477.7
齐黄34
0.637 5
0.113
133 470
58.1
26.9
1 864.2
纯作Single maize cultivation
德单5号
0.600 0
0.220
75 750
435.1
30.0
8 404.5
2.2效益分析2.2.1经济效益。 按2020年市场价玉米2.4元/kg、大豆4.8元/kg计算,间作模式下可收获玉米8 477.7 kg/hm2、大豆1 864.2 kg/hm2,共计收入29,294.64元/hm2 扣除种子、化肥、农药、机播、机收等生产成本7,575元/hm2,可实现净利润21,719.64元/hm2。 纯作模式下,玉米平均产量为8,404.5 kg/hm2,可获收入20,170.80元/hm2,扣除生产成本4,575元/hm2,可获纯利润15,595.80元/hm2。 由此可见,与单用玉米相比,间作模式净利润为6,6 123.84元/hm2,增收39.27%,经济效益显著。
表2玉米大豆间作、纯作模式效益比较
模式Patterns
品种名称Variety name
产量Yieldkg/hm2
单价Price元/kg
收入Income元/hm2
投入Input//元/hm2
纯收益Net income元/hm2
种子Seeds
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
农药Pesticide
机播Machine seeding
机收Machine receiving
小计Subtotal
间作
德单5号
8 477.7
2.4
20 346.48
675
1 800
600
300
1 200
4 575
15 771.45
Intercropping
齐黄34
1 864.2
4.8
8 948.16
600
600
600
0
1 200
3 000
5 948.10
小计Subtotal
—
—
29 294.64
1 275
2 700
1 200
600
2 400
7 575
21 719.64
纯作Single maize cultivation
德单5号
8 404.5
2.4
20 170.80
675
1 800
600
300
1 200
4 575
15 595.80
2.2.2社会效益。 由于田间管理不便、机械化统收难、产量不高等原因,传统的玉米大豆种植逐年被当地农民淘汰。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引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模式,通过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间作作物不高产的难题,同时采用该技术配套的种肥播种机、带式播种机、小型收获机,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调动了农民和大户采用这种模式的积极性。
2.2.3生态效益。 大豆根具有固氮作用,除了为自身提供充足的氮素营养外,还可以为玉米提供部分氮素养分,有效减少施氮量; 大豆可以通过玉米屏蔽避免害虫侵害,减少农药使用量。
结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更好地利用光能、空间资源,从而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 3,4,5,6 ]。 该试验表明,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与玉米纯作相当,多收大豆1,864.2 kg/hm2,利润比单独玉米高6,123.84元/hm2,增收39.27% 同时,通过采用该技术模式配套的播种机、带式喷播机、小型收获机,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了劳动成本。 此外,该栽培模式利用大豆根瘤菌固氮作用,发挥培肥土壤效应,有效减少尿素用量,降低肥料使用成本[7]。 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模式作为目前保障玉米生产能力、提高大豆自给的新方法、新方式,在当地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该技术模型的核心技术是增加播种密度,提高玉米有效穗数和大豆有效株数[8]。 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筛选出适合该栽培模式的夏玉米和耐阴型大豆品种,合理进行田间配置,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大豆产量[ 9,10 ]。 是研究适用的玉米大豆田除草剂和施药机械等。
参考文献:略述作者:杨科徐红丽许靖宜杨新田吴玲杜永娜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省新郑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作者简介:杨科( 1983—),河南荥阳人,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杨新田,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资料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2021,49 ( 17 )。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