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田间配置技术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技术的目标是尽量避免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减产,增收一季大豆,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 根据这一要求,按照“高位(玉米)主体、高(玉米)低(大豆)”的品种选择原理,通过多年多生态点大田试验,明确了应条带状复合栽培的玉米大豆品种选择参数。 品种选择:生产中推荐的高产玉米品种,经带状复合栽培后有两种表现。 一是产量与单栽相差不大,边际优势突出,对带状复合栽培表现出良好的适宜性。 二是产量明显下降,与单栽相比降幅达20%以上,该类品种不适宜带状复合种植密植栽培环境。 带状复合栽培玉米品种为小型、半小型品种,中上部各层叶与主茎角度、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特征值为:穗上部叶与主茎角度21~23,棒三叶以下三叶角度27~32; 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95~115厘米; 生育期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6~6.0,成熟期叶面积指数维持在2.9~4.7。 在带状复合栽培系统中,光环境直接影响低位作物大豆器官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 适合带状复合栽培的大豆品种基本特征是产量高、耐遮荫、具有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 在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少于该品种单作荚数的50%,单株粒数不少于50粒,单株粒重不少于10克,株高范围55~100厘米,茎粗范围5.7~7.8毫米,是一个抗倒的中早熟大豆品种。 在带状套作体系中,玉米大豆共生期( V5-V6期)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抗倒能力强; 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少于该品种单作荚数的70%,单株粒数不少于80粒,是单株粒重不少于15克的中晚熟大豆品种。 区域品种推荐:不同地区品种推荐不同,西南带状间作区: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南、贵州、广西等玉米大豆产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玉米适应期长,春玉米和夏玉米播种面积分别春玉米可与春大豆条带状间作,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也可与夏大豆条带状间作,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广西、云南南部; 夏玉米可以在夏大豆的带状之间种植。 目前适合该地区、应用广泛的玉米品种主要有荣玉1210、仲玉3号、荆玉9号、云瑞47、黔单988; 春大豆品种为川豆16、黔豆7号、滇豆7、云黄13,夏大豆品种为贡选1号、贡秋豆8号、南豆12、南豆25、桂夏3号,是适宜的地方品种。 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根据市场需求,鲜食玉米选用荣玉甜九号、锦甜六八、荣玉糯一号等,鲜食大豆选用川鲜豆一号、二号、辽鲜一号、铁丰29等。 青贮大豆带状复合栽培选择熟化期比较一致、饲用兼用的玉米大豆高产品种。 玉米品种可选用正红505、雅玉青贮8号、雅玉04889等,青贮大豆可选用南豆25等。 西北与东北带状间作区:包括甘肃、宁夏、陕西、新疆、内蒙古等玉米大豆产区,该区无霜期短,以第一期春玉米为主,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技术,从用途上看主要有粒用、青贮两种。 玉米品种可选用金穗3号、正德305、先玉335、垦玉6189等,大豆可选用中黄30、吉育441、东升7号、中黄318 (中作J13122 )、中黄322 )、中作J13065 )等黄淮海带状间作区:包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玉米大豆产区,麦后夏玉米以夏大豆带状复合栽培为主,用途上主要有粒用和青贮两种。 玉米品种可选农大372、良玉DF21、豫单9953、纪元128、安农591等,大豆品种可选石豆936、齐黄34、中黄101、郑1307等。
带宽、行距和行距配置:大豆玉米条带状复合栽培是2-4行玉米条与2-6行大豆条交替复合栽培。 一条玉米带、一条大豆带组成带状复合种植体,是一个生产单元。 整个农田由这样的生产单元组成,单元宽度为玉米带宽、大豆带宽和两个间隔之和。 一个生产单元包括行数、行距、宽度、间距、株间距等田间配置及其参数,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实现双高产、机械化和可持续三大目标的核心所在。 可以用行数比表示,即与玉米大豆行数的实际数相比,如2行玉米、3行大豆带状复合栽培,其行比为2:3。 (图1-1 ) 行间是同一作物带的内行和行间的距离。 带宽是指玉米带或大豆带两侧行分开的宽度,带宽等于带内行间乘以(行数-1)。 条带间距离是相邻条带边缘之间的距离,玉米带与大豆带之间的距离(相邻玉米带与大豆带之间的距离)、玉米带之间的距离(相邻玉米带边缘之间的距离)、大豆带之间的距离(相邻大豆带之间的距离)
图1-1相关概念图生产单元宽度对全田集团结构具有决定性意义,是构建合理集团结构和确定其他参数的前提。 各类型复合栽培模式应具有相对适宜的广度,以便在不同条件下更好地发挥群体增产作用。 否则,布局过于狭窄,玉米大豆相互影响,尤以大豆减产居多; 配置幅度太宽,边线减少,玉米优势无法发挥,密度显著降低,布局优势丧失。 确定合适的生产单元宽度涉及许多因素。 一般可以由玉米大豆的品种特性、气候条件、用途、共生时间长短以及农机决定。 玉米株型紧凑、矮型、大豆耐阴性强或光照条件好的生态区,玉米大豆共生期短,有适宜的小型农机等,可适宜缩小到每生产单元宽度2.0米; 在光照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玉米品种株型松散,或大豆品种耐阴性弱,收割机整体宽度为2.4~2.6米,最大宽度可达2.8~3.0米,但不得超过3.0米。 行距与行距的配比,决定着两种作物各自的带宽,关系着玉米大豆的协调生长、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 两种作物的行数要根据高位作物的边际效应和低位作物的受光情况来确定。 高位玉米表现出边际优势,从作物边际优势看,玉米带种两行最好,行走具有边际优势,综合考虑农机维修、播种出苗、玉米大豆单产等因素,2-4行玉米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大豆是低位作物,受高位作物的遮蔽,受光条件的好坏决定大豆产量的高低。 为了减小玉米对大豆阴影的影响,一是适度增加大豆行数,行数范围为2~6行,根据各生态区气候条件、带状复合栽培类型、机器大小选择大豆适宜行数; 二是缩小玉米带行距。 高秆作物玉米行距40~60厘米产量差异不显著。 为了减少大豆遮荫选择的下限,最好是40厘米。 矮秆作物的大豆适度小于单茬行距,一般20~40厘米。 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的大小影响两茬作物枝叶根系相互交叉的状况,决定两茬作物对光、肥、水竞争的激烈程度; 距离过大,减少作物种植行数,浪费土地,无法实现大豆对玉米地下根系养分吸收的补偿效应; 距离过小会加剧作物间地上部分竞争矛盾,造成低位作物大豆光照条件差,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也不利于机耕农事操作。 长期研究和应用表明,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60~70厘米较好,有利于大豆生长和机械作业,一般不随其他因素变化。 生产中,一般沥青太小,不会太大。 大豆带间距离的大小决定了玉米对大豆带边缘阴影的影响和玉米抛撒机的通过性。 长期研究和应用表明,两行玉米大豆带间距1.6米最佳,变化不受环境、品种等的影响。 玉米带间距是协调玉米大豆关系、适应气候环境和品种特性、保证玉米大豆双高产的有效途径和可变因素。 根据大豆的行数,其宽度在1.6~2.9米之间。 如光照好,玉米品种株型紧凑,大豆品种耐阴性强,收割机宽度1.5米左右,玉米带间距离可适当缩小到1.6米。 相反,玉米带之间的距离适度扩大,联合收割机的宽度为2.4米左右,玉米带之间的距离可以扩大到2.6米。 2.0~3.0米生产单元按2:2~6行比配置玉米大豆,玉米保持两行,每行有限,确保玉米产量; 加大间距是本技术的核心之一,各生态区玉米与大豆的间距都应扩大到60~70厘米之间,以协调地面地下竞争和互补关系; 上位作物玉米行距均宜保持在40厘米,超过40厘米密度减少,不利于大豆生长; 大豆的行距以20~40厘米为宜。
各生态区、不同模式类型在选择适宜田间配置参数时,可根据玉米2-4行、大豆2-6行调整玉米株间和大豆株行距。 各地区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以春玉米夏大豆带状覆盖为主的西南地区和光热条件较好的西北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区,玉米带间距离缩小到1.8~2.0米,在此距离内种植3~4行大豆; 黄淮海夏玉米夏大豆带状间作区玉米带间距离可扩展至2.0~2.6米,在此距离内种植4~6行大豆; 青贮大豆带状复合栽培可按适宜玉米带间隔适当缩小,鲜食可适当扩大。
图1-2田间配置参数示意图注:玉米密度按4000株/亩,大豆按8000株/亩计算密度配置。 提高种植密度,保证相当于当地单独作物是带状复合种植增产的另一个中心环节。 确定密度原则是高位主体、高低协同,高位作物玉米密度与本地单作相当,低位作物大豆密度因两作物共生期长短而异,维持单作70%~100%。 带状种植共生期短,大豆密度可保持与本地单作相当,共生期超过2个月,大豆密度适度降低至单作大豆的80%左右; 间作共生期长,大豆2行或3行时,密度可进一步缩小到当地单作的70%,4~6行大豆密度应为单作的85%左右。 同时,带状复合栽培玉米大豆两种作物各自适宜密度也受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水平、播种时期、品种特性等因素影响,光照好,玉米株型紧凑,大豆分枝少,肥力条件好,玉米大豆密度通过窄株距密植使带状复合栽培玉米与单作密度相当,适度缩短株距,使大豆全田密度达到当地单作密度的70%~100%。 以两行玉米为例,西南地区玉米穴距10~14厘米(一粒)或20~28厘米(二粒),播种密度4500粒/亩以上; 大豆孔相距7~10厘米(或一粒(或14~20厘米)两粒),播种密度在9500粒/亩以上。 黄淮海玉米洞相距8~11厘米(或一粒(或16~22厘米)两粒),播种密度在5000粒/亩以上; 大豆孔为7~10厘米(一粒)或14~20厘米(二粒) ),播种密度为12000粒/亩以上。 在西北玉米、大豆一粒或两粒穴内播种,玉米穴间距8~11厘米(或一粒(或16~22厘米),播种密度5500粒/亩以上; 大豆的孔为7~9厘米(一粒)或14~18厘米(二粒),密度为13000粒/亩以上。
微信交流服务群
为了便利农业科学领域读者、作者和审稿人的学术交流,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作者和审稿人,编辑部建立了微信交流服务群,专业内的问题讨论、投稿问题都可以群策群力。
如何进群:小编微信331760296、备注:姓名、公司、研究方向、小编请你进群,机构营销广告负责人请勿打扰。
信息刊登
科研团队介绍及招聘信息、学术会议及相关活动宣传推广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