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豆原产于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由于大豆栽培在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驯化与改良的研究从未停止。
最近,广州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多个研究小组合作,发现Tof11和Tof12这两个具有特定分子结构的PRR同源基因可以调控大豆的开花期,大豆的开花期在大豆驯化的生态适应过程中至关重要
第一批大豆是由分布在我国黄淮流域(北纬32-40度)的野生大豆驯化而来的。 大豆是典型的对光周期极为敏感的短日照作物,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对光周期更敏感,开花期和成熟期也比栽培大豆晚很多。 栽培大豆通过驯化和改良,适应了更广泛的地理生态环境。
但其单一品种或种质资源一般只适合在纬度跨度小的地区种植。 因此,如何使大豆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环境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科研问题。
新的研究表明,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表位克隆、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克隆了调控大豆光周期的两个同源基因Tof11和Tof12。 通过减弱生物钟基因LHY对豆科特有花期因子E1的抑制,降低了丝心蛋白基因FT的表达。 这最终将延缓大豆开花,进一步缩短栽培大豆的开花期和生育期,提高栽培大豆的适应性和栽培。
该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完整的光周期调控分子网络,不仅揭示了大豆适应高纬度生态环境的遗传基础,而且发现了大豆驯化过程中同源基因逐步进化和选择的分子机制,证实光周期开花是作物的核心驯化性状。
这篇论文于3月30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新闻来源:羊城晚报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