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北京5月24日,《总台记者周益帆贾宜超巴中台记者施政》中国之声——以一线调查《中国粮,稳产保供看开局》、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排名前十的农业大省为样本,分析当前形势下如何继续发挥政策和作物优势,培育农业新活力24日,将发售第九编《巴蜀大地的丰收计划》。
在全国粮食产量地图上,四川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全国大豆生产大省,同时也是全国粮食消费、向第一大省转型、向第二大省调入。 实现供需平衡,四川重任在肩。 继2020年时隔20年突破700亿斤大关后,2021年,四川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16.4亿斤,是全国8个10亿斤粮食增产省份之一。 在这片山地、高原、丘陵面积超过97%的土地上,“七山一水二分田”如何建设良田、推广多元种植成为稳产保证的破题之路。
进入5月,四川盆地最忙的“双抢”季到来,——小麦收获完毕,必须马上种水稻和其他抗旱作物。
成都崇州隆兴镇合作社村民何卫东说,预计每亩小麦产量比去年多100斤。
何卫东:现在是全机械化,今年麦子长势很好,产量也高,价格也很好。
小麦收获结束后,巴中市巴州区三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在田里种了玉米,这几天,又行间种了大豆——播种机下田,开沟、排种、挖土……合作社负责人王茂全算了一笔账。 农机耕一亩地,成本比人工省一半。
王茂全:以前种一亩地,如果人工背、挑、种,大概12个人一天能种一亩。 光人工最少也就1200元。 现在半机械化种的话,一亩地有五口左右。
半机械化种植后,只需要劳动力成本的一半(王茂全供应图) ) ) ) ) ) ) ) ) )。
除西南四川、成都平原外,其他种植地区多为丘陵山区,耕地质量差,基础设施条件薄弱。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牟锦毅表示,提高粮食产量首先要在耕地上做文章。
牟毅(四川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和粮食消费大省,四川实现了粮食整体自谋平衡,也存在一些结构性差距。 我们要树立大粮食安全观,特别是优先保障粮食种植用地,建设好高标准良田,加强耕地环境质量保护,加强农业和粮食科技创新。
以前零散的地块都依靠人工农业,机型、机器的收入是难以想象的。
王茂全回忆说。 条件太差了,在丘陵地带,高的贵,低的低,田地太小,都是人工背挑,没路。 种一亩米,都要人工收获,背后晒干。
2011年,《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和《四川省高标准农田验收认定办法》正式印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能灌牟锦毅解释说,四川大部分耕地位于丘陵地带,因此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更高。
牟锦毅(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产能提升,内涵是耕地地力提升方面。 如土壤有机质较低的地区增加哪些有机肥等,保证了改造后地力不降低,逐步提高; 加强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工程建设和农业机械、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大中型机械可以进; 加强耕地地力提升科技创新,探索四川适宜农田建设制度化、机制化一系列研究。
巴州区被列入四川省10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县名单,2010年从浙江回乡承包土地组成合作社的王茂全,很快尝到了甜头。
王茂全:如果我们合作社出钱整理土地,我老了也赚不回本钱。 当地政府给予了一些政策,前期的土地整理好了,所有的机器都可以下地了,耕路都完成了。 说自己种不了,就集体出去,让我们合作社承包土地。 去年我又包了三百多亩,开始接收机型、机器。
四川达州高标准良田(达州融媒供应图) ) ) ) ) ) ) ) ) )。
坡地散布,整理成平坦顺畅的梯田。 小田并大田,水渠一直修到地头。 实现规模化种植,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大幅提高。 这意味着种田变得更容易,成本降低,收益能跟上。 达州市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居四川第一,稻田蓄水、排涝是困扰当地农户的难题。
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迎风村的种粮大户王正宣:没修好以前的这块地,因为没有沟,排队的时候都被冲到地里去了。 整治后,像这块田一样,去年种的油菜,每亩增产50斤左右。
要把粮食藏在地上,更要把粮食藏在技术里。 稳供,四川打出的另一个牌是提高现有耕地利用率,推广多样化种植。 2022年,源起四川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技术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
中国大豆的消费非常旺盛。 牟锦毅说,四川人尽管有种植大豆的习惯,但大豆单产水平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一直利用方形田零星种植。
牟毅(四川在典型的“三季缺、两季多”的温光条件下,种三季也不够光热条件,但种两季好像也有点浪费。 四川农民历史上种植小麦、玉米、红薯,也种一点大豆,但我们在丘陵地区,一般种植在角落,产量低,光热利用效果也没有充分发挥。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技术(刘江供图)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农业大学多年前就开始探索如何让耕作模式更科学了吗? 解决办法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与回收利用”。
团队的青年教师、博士生导师刘江说:“红薯种植也很麻烦,收获也很麻烦,市场需求也不行。” 最严重的是,玉米本身是需要高化肥投入的作物,红薯也是消耗地作物,与“麦玉芋”搭配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我思考了在四川省山丘区能否把红薯变成大豆。 其实,大豆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根瘤固氮也很好,这对于保持土壤肥力、保持土壤也有很好的效果。
科研人员还培育了适应栽培的大豆新品种——夏大豆,5月中旬播种,10月中旬收获。 四川省大豆产量从20年前的第10位跃至现在的全国第3位。
刘江:传统的这种单行缝制方式,玉米对大豆的遮荫非常严重,几乎没有产量优势。 两列玉米搭配2-6列大豆带状复合栽培,至少维持玉米大豆间距60厘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玉米大豆的光合作用。 因为它的行距变宽了,所以我们缩小了它的株距,这就保证了它的密度,集体的产量就有了保障。 如果是这样的带状栽培,农业机械也可以进入。 包括四川省丘陵地区在内,在我们的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优化,增加100公斤到150公斤的大豆,一亩土地就生产了1.5亩粮食。
2021年,全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700多万亩,2022年,农业农村安排四川省示范推广310万亩带状复合种植,占全国任务的五分之一。
王茂全的合作社在920亩土地上,配套拿出了621亩。
王茂全)种玉米再种大豆,第一片田不长草; 二是收获大豆、玉米后,可以种小麦也可以种土豆,反正田里没空。
最忙的“双枪”季:收获小麦开始种稻(巴中台施政供图)。
在地势崎岖的四川,很多农田都是“望天田”,属于“靠天吃饭”。 如今,“弯腰难耕”已成历史,站在高处俯视,梯田层层叠叠,水稻、玉米、大豆……一片碧绿的田地。 粮食种植面积要稳定,产量也要稳定。 怎么能稳定下来?
四川省农业和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目前我省粮食生产状况总体良好。 下一步,为了确保全年完成粮食增产任务,我们将落实惠农政策; 组织开展农资、农技、农机、支农等“四项服务”; 着力推进优化提升江河粮食结构等重点工作……促进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
巴州区三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茂全:现在都是配套的,包括机收这个,我都做好了。 我觉得今年增长20%也没问题。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江:今年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第一年,示范推广1510万亩,示范立竿见影,让当地农民看到真效果,高标准完成推广任务。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说:“向荒地要粮食,向科技要粮食,向产粮大户要粮食。 今年全省粮食产量710亿斤,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