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受农业效益较低、耕作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 在甘肃,这也不是一件小事。 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省具备整治条件的荒地面积约550万亩。 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苏醒? 如何挖掘耕地以确保潜力? 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块农田地头,去了解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并引起广泛关注。 2021年1月,农业和农村部颁布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部责任制,将荒地统筹利用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推动有效控制耕地撂荒。
这个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了,效果怎么样? 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了解到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荒地面积约550万亩。 从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闲置荒地350万亩,目前尚需整治约200万亩。 “我们把统筹利用闲置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计划两年内全部整治剩下的200万亩闲置荒地。 ”甘肃省委农务主任、省农业农村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
沿着平坦的机耕道,开车转弯登上山顶。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环顾周边梯田,感慨地说:“过去有这么好的土地,我们也不会荒废土地。”
陈明站的这个地方,以前只有“几个坨地”。 即使是在村子里修建的梯田,由于面积狭小,也被当地人称为“皮条田”。 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差,一度出现了2100亩荒地。 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里路不好,大机器没上来,全靠人种,看天吃饭,没什么好处,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
去年9月,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高标准农田4750亩,2100亩荒地全部整治。 5月,是陇中旱作农区种植荞麦和马铃薯的季节。 在百页村新建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正在操作农机抓紧农时种植。
陈先生说,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了原来的村社界线、用地界线,用“二合一”、“三合一”的方法合并了原来的“皮条田”,修建了田面宽11米以上的“大田地”。 一些“大田地”最宽的田面长达30米,最大面积达30亩。 实施高标准种地后,鼓励大佬就近换钱,基本实现“一户一户”目标,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生产路9.4公里,每田地头新建3.5米宽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为“机耕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机械化、机械化
从甘肃省各地区撂荒情况和调查情况来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制约,设施不完备,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另外,甘肃省耕地亩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使部分耕地被动荒废。
为此,甘肃省将有条件的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进荒地开发利用。 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相结合,建设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按照“田渠统一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推进整个流域、整个山系、整个乡镇,建设沙化生产通道、农田机耕通道和排水侧沟、涵洞等设施,在高标准农田流域种植行道树10公里,开挖逆坡和鱼鳞坑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企业,一次性迁移全村3.2万亩耕地,承包上水建设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平整改造现有坡地,平均宽度达30米以上,满足机械化耕作需要,均采用高效节水型田间网络,滴灌方式。 ”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介绍,改坡梯,旱变水,玉米、土豆两种粮食作物亩产量都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加到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转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植粮食
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严重影响农民耕作意愿,是导致土地撂荒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甘肃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获等成本约265元,人工投入成本约300元,一般只能产出500斤小麦,亩产不到200元。 种一亩玉米,除农资、劳动力外,亩产也只有五百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荒地整治与粮食基地建设相结合,通过实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实际一次性奖励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把荒地整治作为逐步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开展高标准田土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蹴而就。
“现在大部分被遗弃的荒地分布在丘陵山地。 这些机器都是适合丘陵地带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器栽培土豆等粮食作物。 ”在农业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的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一台旋耕施肥打垄喷药铺管贴膜的联合作业机,1小时可以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了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复耕后种植土豆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 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复农的,每亩补助80元。 目前,稳定区排放的4.71万亩荒地中,3.6万亩已完成整治。 ”。 安定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效果不佳、今年化肥、柴油等农业资金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 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和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向家庭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大户一次性奖励、农机购置补贴等增加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同比增长2.4%。 近期计划安排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小麦“一喷三防”等支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省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措施,调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 其中,酒泉市财政拨款1500万元支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拨款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根据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安排资金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在政策补贴的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全村、全村、全流域集中连续的粮食产业带,“荒地变成良田,良田变成粮田”。
进入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荒地,在采用“两膜四行玉米两膜六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玉米和大豆萌发。
“我们本着村庄就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种地大户不流转形成的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在保证农户有地、有地的同时,使企业连片、发展良好”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每穴2株,每亩约3500株。 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发挥边线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次”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户籍人口1700多人,村里常住的有500多人,由于劳动力短缺,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荒地整治8200亩,新增高标准农田1万亩。 耕作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达100%。 ”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表示,“如果找不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条件很好,但会面临‘谁种’的问题。”
为了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合作社复耕土地。 今年春耕一万亩高标准田,种小麦、全膜玉米、大豆、土豆、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目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表明小规模分散的经营模式已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 因此,甘肃省部分县区通过放弃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途径。
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项目整治、单位大户搬迁、远程管理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替代种植”等多种形式,唤醒沉睡耕地资源,推动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全村撂荒398亩。 ”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在动员大家开荒弃荒86亩的同时,村合作社通过‘基本租赁收益分红’的方式,向大佬租赁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放弃一个荒地治理,村集体经济收入就有望达到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结合荒地整治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户不能耕种的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耕作统一种植。 “闲置3000亩荒地,村集体流转2600亩土地,全程机械化作业,建成带状复合种植1500亩大豆玉米高标准示范基地。 ”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里集体冲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几十个村民来村里打工,每人每天100多元。 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里的集体也变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通过自耕者自种、亲友自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等多种方式,持续推进荒地整治。 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闲置荒地集中整治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弃耕地,实现荒地良田化,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 ”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整治和规模化开发利用辖区内的荒地,不仅解决了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差等问题,而且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薯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粪肥,集中冲荒种植土豆、小麦、小杂粮,7个村完成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将集中耕作和整治整个城镇被遗弃的荒地。 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机耕费收取30元,不想种植的都由合作社流转种植。 ”土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迁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土地流转费用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 第三年每亩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完成撂荒整治,增加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省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把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形成一系列全村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续粮食产业带, 正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荒地、保护荒地、保证粮食生产的“一石三鸟”。 ”李旺泽说。 (陈发明)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