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来源:环球时报
选育和推广良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举足轻重。 我国一直重视种子创新,成效显著,许多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良种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繁殖的。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掐脖”技术攻关,立志要颠覆种业。 既然我国良种覆盖率高、贡献大,而且基本上都在国内繁殖,种业为什么要垮下来?
我们对“种源”的理解,既可以认为这是种质资源的简称,也可以认为这是良种来源和供给的简称。 首先从良种的来源和供给来看,农业“扎堆”。 我国大豆高度依赖进口。 近年来,我国试图通过大豆振兴计划提高大豆总产量,但受制于大豆亩产水平低的困境,出现了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与玉米等竞争、农民种植大豆几乎没有利润的难题。 现实告诉我们,振兴大豆,就是提高单产。 如何提高单产? 除了依靠优良品种以外,其他方法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是负面效应过多。
如果说我们要面对种植业良种“掐脖”,那么养殖业种源“掐脖”就更加突出、更加棘手。 2019年以来,中国猪肉供应严重紧张,价格持续高位波动运行。 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增加猪肉的供应? 除了环境保护等制约农民养猪外,最大的制约是仔猪少,价格高。 近年来,农民养猪每头收入约5000元,但购买仔猪每头需要2000多元,扣除饲料等成本后,无法自养的养猪农民收入相当有限。 猪繁殖力强,几年内应该能解决仔猪短缺的问题。 与猪的养殖相比,牛羊就不那么乐观了。 牛羊繁殖数量少、周期长,种源制约最明显。 为什么猪、羊等幼畜少而价格高? 主要原因是育种中常用的母本乃至种源必须直接高价进口。 解决“掐脖子”的种籽问题,我们迫切要求必须种籽换人。 否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只是空谈。
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种源“瓶颈”难题,我们需要回归种源的另一层含义,即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这是育种自主创新前沿的关键。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和自然环境差异大,产生了极其丰富的物种,给我国种子产业全链自主创新带来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从源头上解决“抓脖子”难题,是种业安身立命的关键。 历史上,美国大豆生产遭遇严重病虫害,大豆生产严重萎缩。 在这个关键时刻,美国引进了我国大豆的种质资源,培育了抗病虫害的大豆良种,从此美国大豆的生产和出口位居世界首位。 新西兰以我国猕猴桃种质资源培育良种,成为奇异果的重要出口国。 作为欧洲重要的生猪生产强国和出口大国德国也曾利用我国的猪种资源选育良种。
当然,我国也利用本土种质资源选育杂交大米,世界首屈一指的效果举世瞩目。 然而,我国既不是所有农产品生产,也不是所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种源难题,而是通过本土种质资源创新育种得到了根本性而有效的解决。
目前,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许多问题。 我国建立了国家级和地方级种子库(田),民间也越来越重视种子库建设。 但各种种子库收集的种子资源依然匮乏,部分地方特色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部分种质资源库(田)因经费短缺,保存、保育、恢复等工作层出不穷,尤其是缺乏尖端科技人才,我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滞后。 根据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种子不能申请专利,但可以申请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种质资源基因定位和育种应用的优良性状挖掘。 世界上已有跨国育种企业申请了我国种质资源中优秀基因挖掘成果的专利。 如果利用申请专利的优秀基因育种,就有可能面临侵权的风险。 因此,有人把生物技术应用于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来挖掘育种遗传优良的基因科技攻关比喻为“基因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种业翻身已经刻不容缓。
总之,良种繁育已经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更加迫切需要农业振兴。 特别是掌握种质资源,突破科技难关,选育良种,从种质资源上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瓶颈制约,才是颠覆种质产业的关键。 为此,必须深入全面地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做好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工作。 在传统手段的基础上,要加大投入,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挖掘优良基因,加快育种全链自主创新。 做好物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必须加强基础性和公益性信息共享,按照国际惯例保护好知识产权,建立合理的各类参与者和科技攻关人员利益分配机制,使科技攻关领军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