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本文根据山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黄志平研究员在2018年种子“双交会”期间召开的“油料作物种子绿色发展论坛”上的报告整理而成。 全文1600多字,预计阅读时间为2分钟。
一、黄淮南部大豆育种概况黄淮南部地区是大豆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该产区主要包括山东省南部枣庄、临沂、济宁、菏泽、河南省黄河以南平原区和南阳盆地以及安徽、江苏省淮河两岸和以北地区。
1 .黄淮南部区大豆育种优势
高蛋白大豆最佳生态区:该区昼夜温差小、湿度高,适宜大豆生成蛋白质; 育种资源丰富:本地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资源十分丰富; 研发实力雄厚:多家农科院和种业公司同时开展大豆育种,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科研人才。 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河南、山东省级农业科学院、阜阳、宿州、商丘、驻马店、周口、徐州、济宁、荷泽等市级农业科学院和山东圣丰种业等。 2 .品种转型情况
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大豆育种方向经历了早熟、抗花叶病毒病、高产、抗倒伏、优质、专用(高蛋白)、抗病性等特性,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有早熟、优质、高产、专用型品种。 具体来说:
生育期在110天内( 10月10日前收获,小麦留茬),有限荚或亚有限荚型,2-3根枝条(可保持亩密度1.2-1.5万株),籽粒蛋白质含量超过45%,大田单产120公斤左右
本地区生产的大豆主要用于制作豆腐、腐竹、豆干、豆浆、分离蛋白、蛋白肽、豆浆等食用豆制品的加工原料。
二、黄淮南部大豆品种评价1 .近10年( 2008-2017年)国审大豆品种评价
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大豆品种有28种,平均每年审定3种。 单产逐年增加,自2014年起超过200公斤;
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1.34%,其中皖豆28蛋白质含量超过45%
平均油脂含量为20.35%,其中冀豆17油脂含量接近23%;
花叶病毒( SMV )抗性增强,对SC3株系和SC7株系均耐药的品种占所有品种的40%,只对SC3株系耐药的品种占68%,只对SC7株系耐药的品种占52%。
2 .近10年( 2008-2017年)生态区内省评审品种评价
山东共审定大豆品种29个,其中平均单产超过200公斤的有23个,高油品种8个。
河南共审定大豆品种35个,其中平均单产超过200公斤的有19个,高油品种1个,高蛋白品种3个。
江苏共审定大豆品种17个,其中平均单产超过200公斤的有8个,高蛋白品种有3个。
安徽共审定大豆品种45个,其中,平均单产超过200公斤的有4个,高油品种7个,高蛋白品种10个,其中皖豆38为高蛋白品种,也是高油品种。
安徽省审定的高蛋白品种多,山东和河南省审定的高脂肪品种多。
大多数品种是通过常规杂交方式选育的。
三.黄淮南部大豆育种不足1 .质量创新能力不足
使用的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缺乏特异性种质。
2 .划时代品种不多
选育品种适应性狭窄,抗性弱,稳产性差。
3 .优质品种不足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单产提高幅度很大,但质量好的品种还不够。
四是黄淮南部大豆育种思路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向目标转变为指导思想,以发展绿色优质高产品种为宗旨,以“提高产量、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核心,建立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黄淮南部地区优良品种提高特异品种资源挖掘能力,拓宽育种途径,建立品种评价平台,创造优质高产新品种,提高黄淮南部大豆生产水平
1 .育种目标多样性
适应大田生产的农机农艺:如株高和底荚高度适中、耐密植、抗倒伏、荚不裂、成熟度一致、落叶完整等特性。
稳产:多年来大面积亩产超过220公斤。
优质:构建高蛋白品种亲本核心基因库,提高高蛋白品种选育效率,选育特殊营养功能品种。
多抗:抗花叶病、根腐病、茎腐病等病害,抗斜纹夜蛾、食虫、蜂缘蝽象等害虫。
特异品种:菜用型、豆芽型、彩色籽粒等。
2 .加大质量资源创新力度
引进国外和其他生态区的优良质量。
鉴定、评价、挖掘新的野生资源,创造优良品质。
3 .拓展育种手段
利用大豆雄性不育技术,加强杂交大豆技术研究,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4 .理想株型
株高70~85厘米,节间4~5厘米,底荚高大于15厘米,茎粗2~3厘米,韧性好,有效分枝1.5~2.5个,荚均匀,主茎有荚6个,分枝有荚4个。 平均荚粒数大于2粒,落叶完整,荚不裂,百粒重18~22克,群体密度高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