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一.科学田间管理
播种后,要及时开展田间管理,科学预防病虫草为害,合理化学控制,努力提高大豆、玉米单产水平。
(一)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最好在播种后苗前进行,每亩960克/升异丙啶乳油50~85毫升,或330克/升二甲基桶赖氨酸乳油150毫升,水30~45公斤针对苗前除草效果较差的地块,根据当地草情,选择大豆、玉米苗后早期,即大豆2~3片复叶期、玉米3~5叶期大豆、玉米专用除草剂进行茎叶定向除草。 大豆100~120克,每亩15%氟虫隆乳剂(喹硫平5%磺胺醚10% ),水30~45公斤; 玉米按每亩27%的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他伐沙鲁2%硝苯地平5%莠去津20 % ) 150~200克,水30~45公斤。 苗后除草在喷浆装置上加装物理帷幕,隔离大豆、玉米施药,严防药害。 施药应在早晚气温低、无露、无风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喷洒药剂要均匀,提高效果。 后期难以防杂草时可以人工拔除。 选择茎叶处理除草剂时,应注意对邻近作物和旱作作物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除草剂品种。
(二)病虫害防治。 玉米带状复合栽培与玉米、大豆相比,各主要病害的发生率均有所下降。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实行统防统治。 一是蜂缘蝽象的防治。 大豆初荚期,每亩25%噻肟水分散颗粒剂5克5%高效氯氟氰菊酯15克,或22%噻肟高氯氟微胶囊悬浮剂(噻肟12.6%高效氯氟早晚害虫活动减弱,防治效果好。 二是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玉米螟、食虫偏、棉铃虫、玉米螟、粘虫。 在发生初期,将碳青霉烯基苯甲酸盐茚虫威或碳青霉烯基苯甲酸盐与螨脲、螨腈、氟苯脲、卡巴肼等复配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有机硅助剂等配合进行防治。 三是防止玉米生锈。 发病前或初期,每日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氯菊酯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氯菊酯悬浮剂800倍液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优化调控。 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模式下,玉米边际效应增强,但单位面积群体较大,存在倒伏减产和影响大豆生长的风险。 大豆来势过猛时,每亩用10%多效唑丙酸可湿性粉剂(多效唑2.5%丙酸7.5% ) 65~80克喷入大豆盛花期水中; 玉米在小号期用250克/升的丙酸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全株均匀喷施,可适度控制株高,增强抗倒能力,改善群体结构。 一控调节剂不得复喷、渗漏,不得随意增加药量。 超过适当的用药期限也不能喷雾。 喷雾后6小时内下雨的,可雨后适当减量再喷雾。 大豆结荚鼓粒期不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