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给玉米苗浇水。
徐艳梅特约通讯员兰自涛文/图
“快打开自来水管,拧,水不来了! ”8月18日上午8点,在内江市东兴区梶木镇红林村的山坡上,村民胡金兵拿着自制的“滴灌灌水器”,一边给玉米苗浇水,一边对着身后的李光元、唐金元喊道。
长柄水葫芦,软水管,用几块布把水管固定在水葫芦柄上,水充分流过大半个葫芦后,猛地倒在玉米根上。 这就是红林村村民想到的既节约用水,又能有效灌溉的“土办法”。
“糟糕的是,水管有200多米长。 一个人灌溉,剩下的要和两个人一起摆弄自来水管,避免作物缠绕和折断。 ”胡金兵说,虽然很不方便,但在目前6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天气和干旱情况下,有水灌溉就是幸福,能保护好田里的玉米苗就满足了。
据红林村第一书记鲁朝阳介绍,胡金兵们工作的这片土地,共有近百亩,一直以来都是荒地。 今年6月,该村以整治闲置荒地为契机,土地复垦,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种植甜玉米、大豆,成为全村的“希望田”。
“很遗憾,今年很干燥。 玉米苗补充了两次。 ”一旁的村党总支书记石廷洪接过话头。 发现玉米地里的玉米苗长短不一,好的齐膝高,坏的离地面不到十厘米,甚至枯死,根的土壤开裂。
为了保护这些玉米幼苗,村“两委”协调村上两个鱼塘作为备用水源,组织工人每天给玉米浇水。 困难的是,玉米地地势高,水根本不涨,人工选择需要时间和劳力。 于是,村民们想到山顶上放一个大塑料罐,每晚抽水上山,第二天一大早放水滴灌。 这样就有开头提到的场景了。
每天早上5点半到达田地。 ”胡金兵告诉笔者,他和工人们早点来田里,一是避免高温作业,防止中暑。 二是害怕晒黑后逐渐上升的水温会“加热”玉米幼苗。
在现场,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细节。 一是与玉米间作的大豆没能“喝水”。 二是胡金兵一边浇水一边扯下多余的玉米苗。 三是前脚浇水,后脚有两名村民除草。
“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精打细算,不浪费一滴水。 ”石廷洪一边算账,“我们和企业签订了玉米回收协议,每亩1500股,能存活1000股就不能亏。 在水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先保证玉米,而且大豆只是比玉米更耐干燥。”
另一方面,鲁朝阳第一书记考虑了如何尽快恢复村上供水管道的建设,开通在大清流河取水的最后800米。 只有这样,才能治愈村上粮田的根本干渴。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