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四川省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都
从资阳市安岳县往北,记者驱车来到遂宁市安居区——。 这里是我省甘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区域。 “今年很漂亮,大小、颜色也很好。 ”11月24日,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理事长李远林在会龙镇粉房村基地指导工人分装红薯。
从基地往里走,生态储藏室里整齐地放着一篮子一个月前收获的红薯。 他们在当地有个很大的名字“524红苒”。 它是遂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五月种,两两一棵,四寸栽培间隔”而得名。
今年,会龙镇两个村新开垦安置荒地680多亩,受高温干旱影响实现稳增收。 据推算,到目前为止亩产在800公斤左右,但增产了约300公斤。 其背后,有什么样的成功经验?
培育良种
再耕地产出产量和效益
“一开始我并不看好,但我预计第一年的收获量将达到平时的70%。 ”回想今年年初帮助我开垦了680多亩荒地的情景。 看了今年的红薯产量,真不敢相信龙镇会唱龙村村民王昌俊。
土地荒芜后,地力下降,这里的耕地为什么能增产? “524红苕”基地“破题”高招配套良种。 龙村“524红苕”产业基地采用红苕间大豆模式,提前预留行距,5月下旬插薯,6月点播夏大豆。
“春蔓沿地面伸展,不与大豆争夺空间和营养,实现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的双向提高。 ”安居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基地种植的是遂宁特有的“524红苕”品种,但在红苕的栽培过程中易受病毒侵染,不出几年就出现了物种退化的状况,品质、产量逐年下降。 “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栽培‘芯片’,也就是红薯的脱毒快速繁殖技术,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李远林说。
“脱毒快速增殖技术是利用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茎尖分布少或不存在的特点,摘除植物茎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大量健康的脱毒苗。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谭文芳告诉记者,去除毒苗可以实现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亩产20%至30%,亩产可增收1800多元。
基地524 )红苕脱毒快繁组培室里,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装苗的透明瓶。 瓶子里是李远林口里的“筹码”。 这是合作社和省农科院“牵手”的成果之一。 “省农科院协助合作社建立了组织培养快繁实验室,定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为合作社培养专业脱毒种薯技术人员。 ”省农科院生核所副研究员屈会娟介绍,去年6月底,组培室建成投用,“524红苕”主动脱毒迅速。
“在专家指导下,组培室培育了10万株脱毒苗,红苗种植量达到1500-2000亩,用于今年红薯种植。 ”李远林表示,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为提高524红苕品质、产量奠定了基础。
蓄水池的引水道
勇敢应对高温干旱
今年8月的高温干旱,让李远林更加意识到水利设施的重要作用。
进入基地的入口,蓄水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农民常说,有无收获在于水,多收少用肥。 年初整治撂荒土地时,基地将投入100多万元建设水库、渠道等基础设施。 ”李远林说,基地坡地上建有大水库,顺着水路往下走,聚集的雨水到达田边。 像这样的水库,“524红苕”产业基地共有26口,排洪引渠3800米,在抗旱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26个蓄水池,容积约为1.4万立方米。 遇到干旱时,水渠充满水,然后用移动喷灌设备往田地里灌水。 同时,加强了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 ”。 会龙镇党委书记蒋志军介绍。
水路在干旱时用于抗旱,雨水多时用于排水。 “红薯、大豆都是旱地作物,排水不好容易造成污染危害,烂苗短缺,田间排水顺畅,土壤含水量不当,对红薯和大豆生长不利。 ”李远林说。
“当地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室主任、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海表示,在7月、8月连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我省夏玉米、大豆产量受到一定影响,甘薯作为贫瘠抗旱作物,在遂宁、绵阳、南充等地获得稳产高产。
现在,经过一个月的地下室埋藏,这些红薯马上就要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了。 正在分拣装箱的村民代明珍告诉记者:“现在良种、良法、良田合作,种植地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收入越来越好,大家越做越来劲。”
“红薯正在成为遂宁助力农业增收的支柱产业。 ”安居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遂宁“524红苗”以会龙镇粉房村现代农业红薯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为中心,按照品种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和销售模式,遂宁市20多个乡镇、68个村、1.86万户农民种植“524红苗”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