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2020年陕西省现代农业豆类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推进暨观摩研讨会”侧记
正在加载视频.
金秋九月,荚黄了,收获满满。 尽管秋风萧瑟,但丝毫不影响“2020陕西省现代农业豆类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推进暨观摩研讨会”的热度。 9月17日——19日,在巍峨的华山脚下,关于“三秦父老大田调结构”的重要会议顺利召开。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部门领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豆类科研与技术人员、豆类产业技术体系单位专家,以及相关媒体代表齐聚华山脚下,共赴大豆签约,“大豆产业链全景图”铺就……
参观田地
抓住“进一步落实《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各项工作任务和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组织体系专家开展技术帮扶决胜脱贫攻坚的通知》精神,全力确保陕西粮食安全,全面提高豆类生产整体水平,促进豆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从“论文驱动”转变为“产业驱动” 这场“2020陕西省现代农业豆类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推进暨观摩研讨会”可谓“破题之举”和“最好的回答”。 系统性挑战(藏粮藏粮、藏粮为技“双实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大豆圈”人都知道,我国是大豆原产国,栽培历史悠久,甲骨文有大豆古名“菽”字,《礼记》有“食菽与鸡”的记载。 但是我们的平均单产只有120公斤,比美国低100公斤。 总需求的80%以上依靠进口。 会议强调,由于面临着生活在夹缝中的“囚徒困境”,我国大豆在挫折中奋发有为,走上了励精图治的“涅槃之路”。 在传统农业的“老田园”中嫁接“科技新枝”,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陕西省豆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梁福琴和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斌“双首席”率领的专家团队,分别开展育种、栽培创新、栽培与土肥、病虫害防治、豆制品加工与营养、机械化和种子产业等研究领域的技术合作攻势,积极振兴陕西大豆产业
梁福琴(中)和王斌(左)为观众讲解
梁福琴表示,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参与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陕西省豆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结合国家“粮藏在地,粮藏在技术”、“两减一增三基本”和“供给侧改革”、“脱贫攻坚”等战略,提高全省大豆整体生产能力提出构建“麦茬夏大豆免耕秸秆精量播种”轻型高效栽培模式,以主产区市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和加工企业联合起来,以扩大大豆生产和产业链、缓解陕西大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为着力点,牢牢抓住陕西大豆生产实际,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据悉,梁福琴建议在关中地区全面推广“麦茬夏大豆免耕秸秆精量播种技术”,打造高产高效示范模式,推动陕西大豆规模升级。 该技术是一项非常成熟的节本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在黄淮海地区连续5年创造了亩产300公斤以上的高产记录。
丰收的喜悦
数字是无声的,但最有说服力。 在梁福琴团队科技的助力下,延安、榆林、宝鸡、安康、渭南、商洛等示范点的大豆高产造田,打造了产量“珠穆朗玛峰”。 以陕西省延安市旱地大豆种植为例,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解家沟7亩“冀豆12”,平均亩产279.1公斤; 陕西省富县张村驿村250亩“汾豆78”,平均亩产256公斤; 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镇道南村70亩“冀豆17”,平均亩产245.5公斤,其中,8亩平均亩产265.5公斤创旱地历史新高……“这需要科技和数据说话,人云亦云。 与陕西省农垦大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打造的陕西省夏大豆高产田种了陕西垦豆4号,虽然利润还很薄,但我承包的这块地面积约有200亩,收入还不错。 体系“当家”产业兴起,专家口中“藏粮”和“藏粮”的技术得以实现……”面对记者,陕西省华阴市花家寨大豆种植户柯亭平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盛世说:“中国大豆的警报,已经响了很多年了。”“今天是918。 到了9点,国内很多城市都会响起空袭警报。 这个声音很刺耳,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国家的耻辱。 其实,中国大豆的警报已经响了好几年了!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存祥表示,国产大豆在困难中前行,他谨慎乐观的背后,也有对中国大田作物未来持续发展的隐忧。 “陕西的粮食中隐藏着比较大的危机。 以前陕西是“自给自足的紧密平衡”,但实际上直到现在,这种“紧密平衡”已经被打破。 前几天参加了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关于粮食研究的研讨会,心里真的有危机感。 ”陕西省农业和农村厅副厅长任步学深有同感。
现场参观
在日前陕西杨凌举办的陕西省小麦产业体系工作推进会暨培训推介会上,任步学指出,一方面,陕西省粮食消费量持续稳定增长。 2018年,陕西省粮食消费量为306亿斤,与2017年相比持续增长。 究其原因,除了人口的增加之外,饲料用粮也大幅增加,现在的规模化养殖中饲料的使用量非常多,这些都要靠资源来支撑。 另一方面,陕西省粮食自给率大幅下降。 2018年,粮食自给率为80.1%,2019年下降到70%。 粮食安全不是一件小事。 “据许多粮食局称,现在也有从“粮食难”转向“粮食难”的地方。 这在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秦人的饮食习惯是“吃一碗面,吃一碗面”(读音是狄、陕西关中、河西走廊一带的方言,意思是吃。 ) )两个馄饨)”,三天不吃肉,一天不吃粮食可以吗? ”朴素的语言,折射出任步学的悲天悯人的感情。 吴存祥研究员也认为,中国大豆面临发展困局。 在这次会议上,他在宏观层面做了《黄淮海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主旨报告。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遗传与改良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田静做了《豇豆属种主要食用豆遗传改良研究》的主旨报告,她从微观层面揭示了“豆类密码”。 佛教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说法,说明我们生活的空间是那么神秘,那么辽阔。 从宏观到微观,吴存祥、田静等专家的精彩讲座,让观众如痴如醉,感悟“一豆一世界”。 工作安排、交流、培训环节结束后,参加人员到陕西省农垦大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农作物研究所和位于陕西省华阴市花家寨的陕西省夏大豆高产创建田进行了参观学习。 聚智聚力,求篇布局。 这是总结前期工作的现场会,是交流经验的讨论会,也是安排任务的动员会。 不少人建议,豆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今后要多沟通、多交流、多合作。 一定要珍惜、把握、集中这个机会,安心搞科研,把三秦大地的大豆产业搞上去,把豆类这个“小产业”迈出“一大步”。 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闫瑜燕军锋视频:曹阳编辑:张静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