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作者:罗艳赵健段晓红郭忠富连金番王永宏张文杰摘要:对比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和单品种玉米两种栽培模式下玉米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子,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条件下玉米各生育期茎粗等农艺性状增加明显,产量性状各项指标表现良好的带状复合栽培比单一玉米增产增效作用明显,增产24.51%,增收7,359.9元/hm2,纯收入增加6,162.6元/hm2 土地资源短缺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提高当前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1]。 玉米-大豆杂交模型充分利用玉米、大豆两种作物的高矮互补效应和大豆根瘤菌的固氮特性,是农作物杂交的黄金组合、典型模型,不仅可以提高光、热、地等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缓解目前粮食饲料争夺地的矛盾对调整种植业结构,挖掘土地增产潜力,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与实施试验设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南塬村“旱作示范基地”进行。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模式( 2亩4行玉米1亩4行大豆)和单一玉米( CK ) 3次重复栽培模式,每小区面积36m2 ) 3.6m10m。 玉米品种陇单9号,大豆品种中黄30。 全部采用覆膜栽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模式玉米行距0.6m,株间距0.18 m,栽培密度75,000株/hm2; 1种玉米行距0.6 m,株间距0.22 m,种植密度75,000株/hm2; 行距为0.3 m,大豆种植密度为19,000株/hm2。 4月23日播种,10月3日收获,田地管理由大田管理。
1.2调查项目与方法在玉米乳熟期连续采集小区内生长正常植株10株,测定株高、茎粗等农艺性状; 收获时连续调查了20穗的穗长、穗粒数等产量性状。 大豆采集小区2 m2内连续10株植株,测定农艺、产量等性状。 空秆率:收获时秸秆株数(无果穗、有穗无粒或穗粒数为20粒以下的株)相对于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 穗数(双穗株数相对于收获时所有调查株数)单株2穗、每穗结实粒数为20粒以上的株数)的百分率。
2结果与分析2.1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对玉米各生育期的影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模式玉米各生育期的调查结果(表1 )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处理与单一玉米各生育期一致,表现明显
表1不同处理下玉米各生育时期
2.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见表2。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玉米株高、茎粗、穗长等性状均比单一玉米明显增加,其中株高平均增加14.4 cm,茎粗平均增加0.3 cm,穗长平均增加2.98 cm,各5 秃尖长度明显变短,缩短0.82 cm,差异相对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常规单个玉米群体冠层结构不合理,中下部遮光严重,缩短叶片功能,加速衰老; 另一方面高效栽培群体冠层受光均匀,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产量。
3.2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地利用率的影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系统的土地利用率可用土地当量比来反映。土地当量比=套种A产量/单种A产量+套种B产量/单种B产量(籽粒产量)。经计算,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植模式下土地当量比为1.44,说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玉米宽行间种植大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44%,玉米宽行闲置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大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3.3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大豆具有根瘤固氮作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发挥大豆的茬口优势,实现对耕地的用养结合,加之大豆生物产量的农田归还率较高,因此,将其纳入套种的两熟制农田生态系统中,发挥其肥田效应,能够有效地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还可较好解决单一作物连作障碍,同时解决宁南山区一年一熟,光热资源丰足有余,一年两熟又嫌不足的瓶颈问题。综上所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单种玉米相比较明显地增强了玉米带和大豆带的通风透光性,大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连作障碍,玉米及大豆的农艺、经济等综合性状均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不论是从解决单一作物连作障碍、宁南山区一年两熟又嫌不足的瓶颈问题,还是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角度来讲,都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略来源:宁夏农林科技. 2020,61(12)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