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前言:近期,身边的朋友、各种群里关于豆粕高位做空的言论层出不穷,闻所未闻。 出于好奇心,特意打开盘面看,豆粕盘面价格确实很高,一边上涨,几乎没有下跌。 而豆粕的直系上游豆类品种有两种形态,豆粕高位回落已近1000点,而豆二仅为500点左右,远强于豆一。 我对豆类品种兴趣不大,也没有多少交易,所以找相关资料学习,在这里做笔记和大家交流学习。 由于本文是盲类文章,业内大佬请自动忽略。 同时,请欢迎大家的批评和指摘,鞭策进步。
首先,让我们看几张图: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单梳理大型企业上市豆类相关品种的关系
首先关于大豆期货:大豆种植在我国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种植大豆,目前主要产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等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黄淮海地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产的大豆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国大豆进口量每年都在增加,每年进口量达到9000万-9500万吨,进口依存度在85%以上,世界上主要的三个主要生产国美国、巴西
为了满足国内豆类企业的避险要求,为企业提供避险工具,大连商品交易所于1993年推出大豆期货。 2002年3月,国家转基因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进口大豆暂时不能参与期货交易。 因此,大型商社将分割大豆合同,将合同分割为以食用品质的非转基因大豆为目的的黄大豆1号期货合同(豆一)和以榨油品质的大豆为目的的黄大豆2号期货合同(豆二)。
大商所豆一期货与豆二期货的区别:
一、豆一合同定位为食用大豆; 豆二合同被定位为榨油用大豆。
二、豆一合同目前只含国产大豆; 豆合同没有包括中国、美国、南美等世界大豆品种在内的地域限制。
三、指标体系不同。 豆合同以现有大豆国家标准为蓝本,采用以纯粮率为核心等指标的食用大豆指标体系。豆合同是以油脂用大豆国家标准为蓝本,以粗脂肪含量为核心等指标的榨油用大豆指标体系。
四、可交割物品范围不同。 豆合同只允许非转基因大豆参加移交; 豆二合同允许转基因大豆和符合豆二成质量要求的非转基因大豆参与比例。
五、合同月不同。 豆合同为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 豆二合同从1月到12月连续全年。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豆一合同是我们的食用大豆,豆二合同主要用于大豆油压榨,豆粕是大豆油压榨的剩余产品。 因此豆粕直属上游产品应该是豆二而不是豆一。 因此,盘面上豆粕和豆二的相关性更高,目前盘面的反映也是如此。 而豆二主要是进口的转基因豆,涉及进口方面,豆二的价格因素就更复杂了,比如现在的汇率问题。
这里引用弘业期货上个月的报告:
美联储加息对国内两大菜单直接影响不大,但引发人民币大幅贬值,仅从8月10日平台高点6.7235计算,在今天7.1023的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汇率下跌至6200基点。 这间接导致了进口大豆成本的大幅提高。 以下表1是人民币汇率对进口大豆影响的概算。
表1 :人民币汇率对大豆进口成本的影响
资料来源:弘业期货研究院
上表中,将张家港至港大豆运往米湾,海运费用为每吨60美元。 根据表格的估算,在现在的美豆1420-1470美分的水平上,汇率下跌6200点的结果,美豆的进口成本上升约280元/吨,豆油价格不变(假设为9600元/吨),同时压榨利润维持在平衡点的状况考虑到大豆油价格下跌,(按今天价格9130元/吨计算,豆粕成本将增加到4700元/吨左右,或增加440元/吨。
由此可见,目前豆一豆二的盘面矛盾可能就来源于此。
上面提到了二粕和大豆油,那么我们来看看豆粕周边产品和替代品的关系吧。
按通常的逻辑来说,豆二的价格很高。 豆二下游产品大豆油的豆粕价格也将水涨船高,但豆粕替代品也将随之而来。 菜单作为豆粕的直接替代品,其价格应该与豆粕基本一致。 但从盘面来看,目前豆粕盘面价差已经接近1200元,也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菜单与豆粕差异是由于菜单进口依赖度低、国内菜籽增产等因素造成的。 关于豆油和豆粕的关系已经说过了。
回归豆粕本身,从成本效益、国内库存、长期采购几个方面来看
引用Mysteel农产品本月2日的报告:
构成国内进口大豆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是CBOT大豆期价、进口大豆优惠价、人民币汇率。 其中CBOT大豆从10月至今,基本处于窄幅震荡局面,其中01合约多时间以1400美分/蒲为中心上下波动,这主要是2022/23年度美国大豆结转库存较低,库存环比仅支撑在4.54%。 而且,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俄罗斯宣布暂停乌克兰的粮食出口协定。 受此影响,CBOT市场的谷物价格上升,导致了大米豆的反弹。 虽然CBOT大豆的涨幅有限,但国内进口大豆的成本也在上升。 把大豆泡在水里的面。 进入11月,国内进口11-12月大豆贴水仍然偏高,其中11-12月船期米西大豆CNF价格达435,400美分,11-12月船期米湾大豆CNF达425,400美分,11 相比之下,一个月前的9月30日,11-12月的米西、米湾和巴西的11-12船期大豆CNF价格为320-355美分。 相比之下,一个月内大豆CNF的价格上涨了70-80美分,同样国内进口大豆的成本也上升了。 汇率方面,受美联储持续加息影响,强势美元带动国内人民币汇率整体贬值。 10月份离岸人民币汇率再次下跌2.75%。 在下一次11月3日的FRB会议上,将决定是否打开今年第四次连续加息75个基点。 这也是市场目前的预期,美联储这一轮加息强度的大历史罕见。 这样,短期汇率因素推动了进口大豆的成本上升。
国内豆粕市场供应依然偏紧,豆粕库存持续下降,库存降至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Mysteel农产品数据显示,上周( 10月22日至10月28日) 111家油厂大豆实际压榨量为167.74万吨,开机率为58.3%。 本周( 10月29日至11月4日)国内油厂启动率略有下降,油厂大豆压榨量预计157.93万吨,启动率为54.89%。 这意味着11月初国内豆粕供应仍处于比较低的状况,相比之下,2020年和2021年同期周度压榨量为203万吨和207万吨。
库存方面,Mysteel农产品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全国主要油厂大豆库存239.19万吨,同比减少217.71万吨,降幅47.65%。 豆粕库存22.73万吨,同比减少27.97万吨,幅度减少55.17%。 油厂极低的豆粕库存,使目前豆粕现货价格仍维持在高水平,沿海主要市场现货价格处于历史高位,5550-5580元/吨。 近期两个交易日豆粕现货价格涨幅不及期价,现货基差整体回落,但国内大部分市场豆粕现货基差仍在千元大关之上。
长期国内进口大豆采购12-1月船期采购进度较慢,12-1月合计大豆船期采购进度约22%左右,低于往年同期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豆粕市场中下游企业对12-1月高价豆粕的基差接受程度参差不齐,且多数情况下认为,随着11月下旬至12月国内大豆大量到港,豆粕供应紧张态势将有所缓解,价格将明显回落,因此对其持一定展望整个上游油厂的购船进度放慢了。
从上述材料来看,目前国内豆粕本身进口大豆成本较高,盘面压榨仍然亏损,供应紧张,豆粕库存处于历史同期低位,长期采购进度缓慢等,是目前豆粕盘面偏高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豆粕价格涨跌高低,还是成本效益(以及成本与进口大豆成本和汇率等相关因素,利润方面是压榨企业的综合效益,如豆油与豆粕利润的关系等)、 库存水平(库存水平也必须同时考虑替代品库存和成本利润问题) (多数认为11月下旬至12月国内大豆大量到港将缓解豆粕供应紧张局势,价格上涨) ) 652
最后,我认为去年双菜单高企的时候,养殖企业收购玉米,替代使用小麦等其他性价比高于双菜单的产品,如果豆粕价格继续高位,养殖企业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当然,豆粕下游养殖企业也是综合考虑豆粕价格的重要因素。
最后,我再次声明本文只用于个人学习记录,不用于相互交流、利益宣传,同时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文章的引用部分有侵权时,请联系本人删除。 谢谢您的观看。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