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油料专家领导小组、农业农村大豆专家领导小组、农业农村玉米专家领导小组,在2019年花生、芝麻、芝麻、向日葵、大豆、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中,分别对不同生态区
目前,我国春播花生已进入准备阶段,黄淮海、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春播花生即将开始播种。 根据各地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油料专家领导小组提出了2019年春播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择专用品种,提高花生质量
根据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高油、高油酸、高蛋白、适合食品加工等优质专用品种,逐步满足油用、食用、加工、出口等不同用途的差异化需求。 黄淮海产区中度以上地力田间,春播露地花生或春播地膜覆盖花生应选用生育期125天左右的优质专用型中大果型品种; 在贫瘠的土地和连作地,最好选择生育期125天左右的优质专用型中小果型品种。 东北产区采用生育期125天内的中早熟小果型品种,其中高纬度、无霜期短、积温低的地区采用生育期115天内的早熟小果型品种。 南方产区春播花生选用生育期120天左右的珍珠豆型品种。 西北产区南疆地区春播花生采用生育期125天左右的中大果型品种,北疆地区春播花生采用生育期120天以内的中小果型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应针对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选择相应的抗性品种。 特别是青枯病易发区应选择高抗性品种。 如远杂9102、中花21、中花6号、泉花551、粤油40等; 烂果病高发区可选用中花6号、桂花1026、远杂9102、山花9号、航花2号等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机械化生产程度高的产区,要选择成熟一致性好、果柄韧性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 如豫花9326、远杂9102、花育33、中花16、中花21等。 根据市场需求,各地选种豫花37、豫花65、冀花11、冀花16、冀花18、冀花19、冀农花6号、花育917、花育9111、开农71、开农1715等高油酸花生品种,进一步提高花生质量,提高中
(二)抓好关键技术,提高播种质量
一种是适期播种。 必须掌握春播大粒型品种播种期5 cm地温连续5天稳定在17以上,小粒型品种稳定在15以上,高油酸花生品种稳定在19以上,地膜覆盖花生播种期可比露地花生早7—10天。 黄淮海产区播种期一般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东北产区为5月中、下旬,西北产区为5月中、中旬。 南方产区珍珠豆型花生播种稳定在气温12以上。 “冷尾暖头”抢晴天播种,高油酸花生品种适度晚播。 二是合理密植。 一般春播大粒型品种双粒亩播0.8—1万穴,小粒型品种双粒亩播0.9—1.1万穴,单粒亩播1.4—1.7万穴,肥水条件好的地块稀疏播,旱薄的地块宜密植。 三是搞好种子处理。 播种前10—15天剥开油壶,剥开油壶前可带壶晒2-3天,去除霉烂、破裂、发芽的种子,按籽粒大小分级保存,分级播种。 采用机械脱壳的种子,必须进行发芽试验,根据发芽率情况确定适宜播种量。 通过拌种(包衣)可有效防治根腐病、茎腐病、冠腐病等土传病害和蜈蚣等地下害虫。 播种前根据当地花生病虫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剂)包衣剂)进行拌种)包衣。 拌种)包衣)均匀,一起喷洒,一般种皮晒干(阴凉干燥,避免日晒)播种即可。 四是提高播种质量。 采用起垄栽培方式,选择合适的播种机械,提高露地起垄播种或见起垄膜推土一体化播种的整地质量,做到上虚下实、地平无土块; 播种时土壤含水量一般宜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5%时,干旱时造土播种,无水浇水时,不均匀时,不均匀时; 播种深度应掌握在3-4厘米。 播种过深容易导致出苗时间延长,形成弱苗,遇到低温腐烂的种子; 过浅容易掉籽晒干,播种时要做到深度齐、苗齐、苗壮。
(三)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群体质量
一是科学施肥。 花生施肥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一般一次施三元复合肥35—50公斤。 为了防治酸性土壤花生脱壳,每亩可增施50—100公斤石灰、钙镁磷肥等含钙肥。 石灰在开花下针期喷洒在花生结荚区,钙镁磷肥宜先种在播种沟内再播种; 连作土壤可增加石灰氮、生物菌肥; 对肥力较低的砾质泥沙、粗砂壤土、原生地,增加花生根瘤菌肥,增强根瘤固氮能力; 高产田施用生物钾肥,促进土壤钾的有效释放。 施用有机肥、生物肥可以减少化肥用量,控制重金属污染及亚硝酸积累。 二是适时浇水。 充分播种的春播花生,幼苗期无需浇水,适度干燥有利于根系发育,有利于提高植物抗旱耐涝性,有利于缩短第一、二节间,便于扎在果针下,提高结实率和饱满度; 花针期和结荚期是花生对水分反应最敏感、需水量最大的时期。 该期干旱对产量影响较大,中午前后出现植株萎蔫,应及时浇水。 饱果期遇旱,应及时用小水轻润灌溉,防止植物早衰和曲霉感染。 浇水宜早晚时段进行,且田里不积水。 否则容易引起烂果,用低温井水直接大水注满也不好。 南方多雨地区花生田要开通“三沟”,防止污染危害。 三是中耕除草。 露地花生在覆土播种后1-3天,用适当芽前除草剂喷施地面,封闭除草; 地膜花生播种后、覆膜前,用适当的除草剂喷施地面。 花生临近起垄时,露地花生在行间,地膜花生在垄间通过沟培土。 立杆应沟槽干净、土饱满、垄腰粗、垄凹,使果针能牢固入土。 四是合理控制繁荣。 植株生长至35—40厘米时,对生长旺盛的地块必须用合适的生长调节剂控制,并严格按使用说明施用,喷施量过少对生长没有调控作用; 喷施过多会导致植物叶片早衰减产。 生长调节剂通常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叶面喷洒。 五是绿色防控。 推荐采用物理诱杀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虫害、化学药剂病害。 推广黑光灯、引诱剂、诱虫板等物理诱杀技术,既能控制虫害,又能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防治蜈蚣等地下害虫可使用生物制剂。 防治叶斑病等病害,可选用合适的高效低毒杀菌剂。 青枯病和锈病防治宜选用高抗花生品种。 华南地区通过科学轮作和间作套种防治病虫害。
(四)适时安全收获,确保丰收丰收
花生中低产田和栽培早熟花生品种区划进入饱果后期,干燥植株出现衰老状态,上部叶片变黄,基部和中部叶片脱落,应及时收获,避免果实萌发、落果、黄曲霉毒素污染。 花生高产田间,应在搞好叶片早衰防治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品种特性和生长状况,科学推广适期迟收。 一般情况下,主茎中下部叶片大部分变黄脱落,上部留绿叶3-4片时,大果型充实荚果比例达到70%以上,小果型充实荚果比例达到80%以上即可收获。 具体收获期要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 收获后,应尽快晒干、晒干,使荚果含水率降至10%以下。 生食用花生要及时冷藏,用冷链运输。 拣选入库后,要注意贮藏条件的控制,防止贮藏害虫的危害和黄曲霉污染的发生。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小宗油料作物,栽培分布广泛。 目前,西北、东北春芝麻产区播种即将开始,黄淮、江淮、华南夏芝麻产区准备播种。 根据不同生态区的种植习惯和种植特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油料专家领导小组,提出了2019年芝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种良种,区域种植
选择优质、专用、抗病、耐独损的良种,适当集中栽培,提高商品质量。 根据各地区气候特点和种植制度,合理选择品种。 黄淮产区推荐郑芝13号、郑芝15号、驻芝14号、豫芝Dw607; 江汉平原和江淮产区,建议采用鄂芝5号、皖芝2号、皖芝11号、中芝13号; 长江流域产区推荐中芝20号、中芝22号、鄂芝5号、鄂芝7号、皖芝5号; 华南产区建议选择赣芝3号、赣芝9号、赣芝14号、金黄麻、青麻、高安白芝麻; 西北产区建议采用晋芝2号、晋芝3号、汾芝2号; 华北产区建议采用冀芝3号、冀航芝1号、冀9014号。 东北产区推荐采用辽品芝1号、辽芝8号、密荚霸王鞭。
(二)及时播种,合理密植
在黄淮、江淮、夏芝麻产区,小麦或油菜收获后抢种在适宜的土壤中是高产的关键,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可采用免耕直播、旋耕条播。 长江流域和南方产区可采用“沟笼栽培”,播期7月下旬以后。 根据产区选择栽培方式,一般播种采用行距40 cm或窄行60 cm:20 cm,亩播量0.3—0.5公斤,密度1.2—1.5万株。 在华南1年三熟产区,以夏播和秋播为主,可采用免耕机械直播,夏芝麻适播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秋芝麻适播期为7月上中旬,土壤湿度差应采用“双播”,及时早播,亩播量西北、东北、华北等胡麻产区春季低温、风沙、干旱是影响播种质量的重要因素,生产上应结合整地施肥,保湿播种是实现高产的关键。 西北产区可地膜覆盖或膜下滴灌窄幅种植,东北风沙大的地区宜采用“深种浅出播种”,华北产区采用垄栽,各产区播种量0.4—0.5公斤,密度1.2—2.0万株,西北和
(三)科学施肥、合理灌溉
要做到产定肥、见面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均衡施肥。 亩产芝麻100—150公斤,一般每亩基肥施用复合肥( n、p、k含量均在15%以上) 25—30公斤,初花期追施尿素5—10公斤。 苗期需水量小,播种足量后苗期一般不浇水,适度控水有利于根系生长,降低株高,提高抗跌能力。 花期对水分敏感,需水量最大,这一期干旱对产量影响较大,中午前后植株枯萎,及时浇水; 浇水避免大水漫灌,采用沟灌和喷灌。 产后干旱时及时浇水,灌溉后排出田间积水; 水淹时及时排水,防止污染损害,导致大幅减产。 黄淮、江淮、长江流域产区芝麻全生育期应“三沟通”,防治污染。 华南产区夏芝麻生长在前期、中期,雨水多,湿度大,须开沟打垄,用窄笼栽培。
(四)以预防为主,绿色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绿色防控,按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减量、限量使用化学农药。 优先采取合理轮作、抗病品种选择、田间杂草和地头麦秸清除等农业防治对策; 尽量使用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如灯光引诱剂诱杀小老虎、棉铃虫,进行机械、人工除草等,推广使用Bt、核多角体病毒、多杀菌素等生物农药; 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合理使用低风险化学农药。 苗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播种前混栽,防治枯萎病、茎枯病发生,力争全苗,培育壮苗。 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封闭除草,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技术防治杂草。 出苗前不做土壤封闭处理的,出苗后可喷洒药剂防治杂草。 苗期重点防治小型虎、蟋蟀,华北、东北地区注意防治蚜虫、蓟马。 开花蒴果期侧重于棉铃虫的防治。 盛花后重点防治茎枯病、枯萎病、叶斑病。 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应注意青枯病和疫病的防治。 发生涝渍损害时,应及时增加氮肥,辅助喷施金盏花叶面肥,喷洒抗渍抗药,促进根的保叶。
(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收获
芝麻籽要小,播种不能太深。 播种深度以2-3厘米为宜,适宜发芽出苗。 苗期生长缓慢,养分、水分吸收少,应先推迟,促进深蹲。 2-3对真叶间苗、4-5对真叶定苗、出苗15—20天后进行中耕培土,实现壮苗早发。 进入花蕾期,生长发育加快,养分和水分需求量大,n、p、k吸收占全部生育期的80%,重点促进结合,实现稳健生长。 芝麻临近封行,露地芝麻宽行,覆膜芝麻在两垄之间耕耘,清沟,培土,清除宽行和沟内杂草。 贴播种后的田块,初花期亩增加尿素5—10公斤,防落花的蒴果; 如果生长过度,可以适度喷施矮壮素,避免芝麻生长。 开花期对外界环境反应敏感,抗病、耐独损性差,在阴雨连绵的情况下,应及时排除农田积水,防止污染和病害的发生。 进入终花期,营养生长衰退,叶片光合和根系吸收能力下降,田间管理重点是防早衰、抗倒伏、促进籽粒灌浆。 生育后期可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防止叶片衰老。 成熟后,要及时收获。 当植株的大部分叶子脱落,下部蒴果小裂时,可以收获。 西北、东北干旱区可分段收获,机收后铺干、脱粒。 其他地区收获后一般扎成小捆晾晒,晒干后立即脱粒,风干去杂,过筛妥善保存。
芝麻芝麻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 根据不同产区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油料专家领导小组,提出了2019年芝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合理轮作,选种
胡麻重茬(即次年同田种芝麻)和迎茬(隔年栽培,即同田第二年种其他作物,第三年又种芝麻,接茬)容易造成胡麻所需养分不足,枯萎病等病害加重,杂草种子大量积累因此,芝麻一般应轮作3年以上,宜与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绿肥作物等轮作相反; 枯萎病严重的地块轮作间隔更长,轮作周期一般5年以上。
(二)因地制宜,配套技术
干旱区采用地膜覆盖核心技术芝麻抗旱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老膜免耕穴播、全膜覆土穴播、垄膜集雨沟播、膜侧沟播机械化栽培等新技术。 热量充足、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采用间作等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主要有芝麻配向日葵、芝麻配玉米、芝麻种菜等模式。 胡麻套型向日葵一般宽100—120厘米,其中60厘米种为4行芝麻,40—60厘米种为1行食用葵或2行油葵。 胡麻配套玉米一般宽140厘米,其中100厘米种6行胡麻,40厘米种2行玉米。 配套时,芝麻联合高抗枯萎病、抗白粉病,选用丰产性好、矮秆早熟品种,如陇亚9号、陇亚14号、陇亚杂1号等。 玉米品种建议选用适合本地栽培的株型紧凑型品种,如吉祥1号、五谷704等; 向日葵选择食用葵SH363等,油葵选择低头,KWS303等。
(三)统筹兼顾,科学选材
根据土壤、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抗逆、高产、优质、加工的品种。 西北地区选择高抗枯萎病、高产稳产、抗倒伏、高含油率品种,如陇亚13号、陇亚14号、定亚23号、天亚11号、宁亚22号等; 在华北地区选择早熟、抗枯萎病、丰产、适宜机收的品种,如内亚9号、堤选3号、堤亚13号、晋亚12号等。 播种前进行种子精选、晾晒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
(四)精准除草、机械作业
选择除草剂时,应兼顾芝麻专用和后茬作物选择安全的除草剂,可采用封闭除草和苗期茎叶喷雾。 芝麻株高5—10,是苗期茎叶喷雾防治的最佳时期,根据杂草种类合理选择合适的除草剂,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可同时施用。 平原地块可以用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但需要根据机型进行适当调整。 在小型农田或坡地上,可以用四轮拖拉机牵引的小型割草机收割,收割晒干后研磨。
我国向日葵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省,种植区自然条件复杂,气候类型、生态环境多样。 目前,向日葵春播正从西北向东北陆续展开。 根据各地区生产习惯和种植特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油料专家领导小组,提出2019年向日葵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统筹兼顾,科学选种
品种选择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区土壤、气候条件及生产力水平决定。 黑龙江和吉林向日葵种植区连续4年出现菌核病高发,必须选择高耐菌核病、有效积温需2200—2400的葵食品品种。 内蒙古中部区是列当高发区,品种选择应以抗列品种为主,商品性和抗病性并重。 新疆阿勒泰地区向日葵列当发生严重,应选用抗列当、有效积温需求量在2400以上的品种。 河北省坝下食葵种植区应以旱地种植为主,选择抗旱品种; 水库食葵种植区海拔高,无霜期短,宜选用早熟品种; 河北中南部油葵种植区,以低头系列品种为主。 在甘肃向日葵种植区,油葵以S606、低头、T562、陇葵杂3号等品种为主,食葵以JK601、SH363、SH361、陇葵杂4号等品种为主。
(二)趋利避害,合理密植
近年来,春旱春寒频繁。 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预防春旱春寒,确保充足水分和及时播种。 新疆和甘肃春播早,以防春降温为主,根据当地气候变化,适当推迟播期,避免霜冻。 甘肃陇东、陇南旱作区要抗旱,做好播前水土保持,采取利用覆膜带墒播种或增加保水剂等抗旱技术措施,提高播种质量,保证出苗。 在新疆滴灌种植区,播种时土壤质量差的地块,需要及时滴苗排水,确保整苗。 合理密植是提高产量、商品性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各向日葵种植区应根据品种、土壤、气候、施肥、灌溉等条件,采取不同的种植密度。 适当降低食用葵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改善食用葵的商品性,提高经济效益。
(三)轮作复种,降低危害
向日葵重茬、迎茬栽培现象比较普遍,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加上局部气候变化的影响,降低了向日葵的产量、品质和商品性。 推荐合理轮作,前茬以麦类、芝麻、高粱、玉米为佳。 列发生区应注意抗列品种的选择,尤其是种植食用向日葵、列发生严重的地块,轮作5-8年以上有效。 菌核病的防治,首先要选择抗菌核病的品种,生长后期减少灌水或少量滴灌,减少盘腐发生; 及时清除病株残留物,深埋或焚烧减少菌源。 此外,播前晒籽、混药、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可减少病虫害。
(四)科学施肥、合理灌溉
向日葵是喜钾作物,适量增施钾肥和硼肥有助于提高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 基肥(种肥)以农家肥为主,推荐腐猪、牛、羊或鸡粪与速效氮、磷、钾化肥混合使用,增产效果更好。 按测土配方合理施肥。 一般亩施农家肥2500—3000公斤。 使用三元素复合肥时,氮含量不得超过15%。 向日葵在花蕾出现前结合灌水进行追肥,一般亩产追肥10公斤尿素。 也可以分两次追肥。 目前蕾前配合灌水亩追肥5公斤尿素,开花至灌水期配合灌水亩追肥5公斤尿素,增产效果更好。 加入硼酸肥对向日葵有良好的增产效果,每亩用150克硼砂拌种或开花前用0.1%—0.2%硼砂水溶液喷施。 向日葵开花到开花期、成熟期,是需水量大的两个阶段,必须保证水分的供应。 成熟阶段水分亏缺,降低结实率,增加空值率和皮壳率。 不下雨、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应及时浇水,避免减产; 一般不浇水,或尽量少浇水,以免倒下。
(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收获
向日葵目前已进入花蕾后期,关注蓟马的危害。 发现田间发生蓟马,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 由于蓟马大多发生在向日葵开花期前后,因此为了减少对蜜蜂的危害,提倡生物防治。 葵食在开花期进行辅助授粉可提高20 %~25 %的结实率。 辅助授粉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人工辅助授粉,在向日葵开花2-3天后,上午9—11点或下午4-5点选择人工辅助授粉,通过粉扑授粉和接触花盘授粉,共进行2-3次。 另一种是蜜蜂授粉,种植面积较大的情况下蜜蜂授粉效果较好,向日葵开花初期每3-5亩放一箱蜜蜂。 一般在开花后40—45天左右,花盘背黄,苞叶呈黄褐色,下部叶片枯萎脱落时进行收获。 如果收获期间花盘不能大量生长,应立即展开晾晒,防止发热和霉变。 脱粒后,应立即晒干,去除杂质和秕粒后贮藏。 必须保存,避免潮湿和鼠害。
去年秋天东北地区降水多,大部分底质良好,但冬春降水总体偏少,西部一些老农田土壤短缺,旱情初露端倪。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东北地区气温略高于常年,大豆生长期热量接近常年,降水量略多于常年。 根据上述情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大豆专家领导小组,提出了2019年东北地区春播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合理轮作,优化布局
优化种植结构,合理配置作物布局,科学选择大豆品种,禁止越界种植。 北部积温少的地区,大力推广大豆和玉米、小麦、马铃薯隔年轮作; 在南部适宜种植玉米地区,实行玉米2年、大豆1年轮作方式,发挥大豆耕地作用,减少化肥投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类整地
在秋季整地,土壤墒情良好,大块摇滚垃圾较多的地块,建议尽早镇压。 工作时应在镇压器后加装铁链等附件,做松散覆盖,减少蒸发。 春季平整时,对于干旱地块,总体上以保证土壤墒情、不动土为原则,建议简化平整,开展原起垄卡种和秸秆免耕播种,节约成本,保持抗旱土壤; 土壤墒情适宜,达到平整标准的,镇压耙吸结合、旋压结合、起垄、一体化作业,避免底质走向的粘土或低洼处,采取提前排水、撒土措施,清理根株,边打垄边镇压,水土保持
(三)科学施肥、减量增效
根据不同产量目标和测土结果,合理确定施肥量,按一定比例施氮、磷、钾肥,化肥施肥宜深4-5厘米,避免烧种。 建议使用根瘤菌肥,适当减少化肥用量,提倡秸秆还田,分批施用氮肥,适当补充镁肥。 根据土壤钾素情况,适当增施钾肥。
(四)绿色防控,高效除草
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高效低毒农药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应及时开展防喷工作,要求工作环境温度不高于28,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65%,风速不高于3级,工作中应避免重喷、漏喷,防止药害。 土壤质量良好的地块,提倡封闭除草,减少苗后茎叶除草; 在土壤湿度较差的地块,可采用出苗后茎叶除草方式。 避免施用长残效期除草剂。
玉米目前东北地区气温逐步回升,玉米春播陆续开始。 去冬今春以来,东北玉米产地降水总体偏少,部分地区出现土壤墒情、干旱现象。 结合今年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玉米专家领导小组,提出以“适时整地、科学筛选、适时精播、合理密植、动态监测”为重点的技术路径,引导各地抓好玉米春播生产
(一)及时整地,做好春播准备。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备耕,及时整地,为适时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整个秋季地块、早春及时保持土壤湿润易发生春旱的地区和春季地块,要充分利用土壤回浆水,提前整地,及时镇压保水; 春水湿易发地区和低洼地区,应及早清理农田,利用春季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进行耕晒和培垄,为及时春播做好准备。
(二)科学选种,优化品种布局。 在玉米优势产区,选择成熟期适宜、抗病性抗虫性强、适应性广、稳产高产、品质优良、适合全程机械化的良种,严禁玉米跨行种植,确保籽粒安全成熟和稳产高产优质。 根据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专用型或通用型青贮玉米良种。 搞好品种科学布局、熟期合理搭配。 购买优质包衣种子,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有效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
(三)及时精播,确保播种质量。 根据气温、土壤湿度、玉米品种生育期等确定最佳播期,适时适应土壤湿度机械精播,做到准确播种、下种子均匀、深度均匀、隔肥、覆土严密、适度镇压,提高播种质量,一次播种整苗在土壤抗侵蚀和抗旱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抗旱造土播种技术,或减少垄沟播种、平播、免耕播种。 对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区,一次完成机械开沟、施肥、播种、起垄、压实工作,减少土壤搅拌,充分利用土壤墒情。 对土壤湿度大、地温低的地区,应尽早起垄提高土壤温度,适当浅播浅复,次日镇压。
(四)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 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实际,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为玉米丰产奠定基础。 一般生产条件下,亩护苗株在4000株左右。 对土壤肥力较好、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块,可选用耐密型玉米品种,亩保苗可增加到4500—5000株。 播种后及时化学封闭除草,加强苗期管理,提高群体健全性。 使用秧苗后的除草剂分区,注意使用时间和浓度,避免发生药害。
(五)开展动态监测,加强防灾减灾。 另一方面,做好抗旱工作。 据国家气象局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我国气候总体偏多,容易出现“南涝北旱”。 要密切关注天气和土壤湿度变化,通过优化品种布局、采取抗旱播种技术相结合的措施等积极应对。 在干旱严重的地区,要准备好是“浸水”,还是中早熟品种“等雨播种”。 另一方面,加强病虫监测预警。 分析预测,今年全国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重于常年,东北地区一代和两代玉米螟、大斑病、粘虫、地下害虫、棉铃虫危害较重。 在选择抗病性玉米品种和优质包衣种子的基础上,应加强病虫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采用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专业化防控,提高防控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促进绿色生产。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农业农村新闻办公室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