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2021年黑龙江大豆病虫害趋势,防治大豆病虫害的最好办法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557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病害: 1代搔病、2枯病、3荚枯病、4茎枯病、5黑点病、6白粉病、7疫、8细菌斑点病、9灰星病、10锈病、11立枯病、12根腐病、13菌核病、14灰斑病、15花叶病、16胞囊线虫病、17早霜冷害虫害:我国大豆害虫发生种类达100种左右,为害较大的有30余种,严重普遍的有10余种,1大豆蚜、2大豆食心虫、3荚螟、4豆天蛾、5造桥虫、6豆秆黑潜蝇、7跳甲、8盲蝽、8盲蝽1 )靶向病大豆耙吸病的症状和危害大豆耙吸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荚和种子。 叶片受累症状:叶片发病初期,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病害: 1代搔病、2枯病、3荚枯病、4茎枯病、5黑点病、6白粉病、7疫、8细菌斑点病、9灰星病、10锈病、11立枯病、12根腐病、13菌核病、14灰斑病、15花叶病、16胞囊线虫病、17早霜冷害虫害:我国大豆害虫发生种类达100种左右,为害较大的有30余种,严重普遍的有10余种,1大豆蚜、2大豆食心虫、3荚螟、4豆天蛾、5造桥虫、6豆秆黑潜蝇、7跳甲、8盲蝽、8盲蝽1 )靶向病

大豆耙吸病的症状和危害大豆耙吸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荚和种子。 叶片受累症状:叶片发病初期,牛有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呈浅红褐色,大小10~15mm,病斑周围多有浅黄色绿色晕圈,大斑常有轮纹,可导致叶片早衰。 叶柄、茎受累症状:叶柄、茎发病,病斑褐色,长条状。 荚损害症状:荚发病,斑点圆形,稍凹,中间暗紫色,周围棕黄色,严重者荚上黑霉密生。

病原特征:大豆耙齿病病原为菜豆生孢囊线虫(学名: corynesporacassiicola ( Berk.et curt.) Wei ),属于半知菌亚门、孢囊目、黑霉科真菌。 菌丝无色至暗褐色,直径3.75-50微米。 分生孢子梗直或微弯,不分枝。 途中有时膨大节段,褐色,基部细胞大,先端稍膨大,大小( 60-960 )微米(3.75-7.5 )微米。 分生孢子通常单生,棒状,直的或稍弯曲,偶有分枝,淡榄褐色。 有4-19个隔室,隔室不细,有时顶部稍细,上段分割成1个小孢子,孢子大小( 60-240 )微米)(10-15 )微米。 PDA上菌落深灰色,偶有孢子,孢子小,45微米(7.5-10 )微米。 病原体可在6-30发育,发病适宜温度为20-25。 该病菌寄主范围较广,除大豆外,还能侵染豇豆、扁豆、小豆、番茄、西瓜、芝麻、辣椒、棉花、蓖麻等多种作物。

危害症状:大豆耙吸病危害大豆叶片、叶柄、茎、荚和种子。 叶上病斑呈圆形至不规则状,淡红褐色,直径10-15毫米,病斑周围有淡黄绿色晕圈,大病斑常有明显的轮纹。 发病严重时,会引起叶片早期脱落。 叶柄和茎上的病斑呈点状至长带状,暗褐色。 荚具圆形斑点,稍凹,中央暗紫色,边缘褐色,荚上大量黑霉(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感染循环: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首传菌源。 病菌可在休闲地土壤中生存2年以上。 病菌在田地里借风雨传染。 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大豆耙吸病的发生; 晚熟品种相对敏感性较高。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无病株留种,进行种子消毒; 排水良好,选择高干旱地块种植大豆;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3年以上; 播种前必须深入挖掘土地,施足底肥,保持良好底质,雨后及时排水; 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询问的病残体,减少菌源。 2 )大豆枯萎病。 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的整株病害,侵染初期叶片自下而上呈黄褐色逐渐萎蔫,切断根和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后期病株茎基部溢出橘红色胶状物,即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系)、被孢霉纲、被孢霉目、被孢霉科、镰孢属。 主要寄主:豆类、危害部位:整株、传播因子:种子、土壤、病残体、检疫地位:不在检疫范围内。 将菌丝体和厚垣孢子与病残体一起留在土中越冬的病原菌(种子也可携带菌),可以在土中长期腐生生活。 病原菌通过灌溉水、农具、施肥等传播,从伤口或根冠侵入,在维管束组织的导管中繁殖,向上扩散。 病原菌发育适宜温度为27~30,最适pH为5.5~7.7。 发病适宜温度在20以上,最佳温度为24~28。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会迅速发展。 发病因素:种植密度大,通风不畅,发病重,地下害虫、线虫多易发病。 土壤黏稠、偏酸多年歉收,田间病残多见; 氮肥过多,生长太软; 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发自生田,植物抗性下降,发病重。 肥料不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易感病种子易发病。 地势低洼积水、排水差、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易发病; 雨后突然放晴发病加快,大范围萎缩死亡。 大棚种植的,通风不排涝,湿度过大易发病。 3 )荚枯萎病

主要危害荚、叶、茎。

荚:染病初期病斑暗褐色,后变苍白色,凹陷,上轮生小黑点,幼荚经常脱落,老荚染病萎蔫不下垂。 病荚大部分不结实,发病轻的可以结荚,但粒小,易干,味苦。 茎、叶柄传染病产生灰褐色不规则形病斑,上有无数小黑斑,病原以上干枯。

病原:豆荚大茎点菌( Macrophoma mame Hara ),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集,埋于患部表皮下,口外露,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至扁球形,器壁膜质,大小104~168m。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到长卵形,单胞无色,两端钝圆,大小为17~236~8(m )。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通过病残体或菌丝按病种越冬,成为次年初的传染源。 结荚期多雨,容易发病。

4 )茎枯病

症状:主要累及茎部,最初发生在茎部,随后逐渐蔓延至茎部。 发病初期茎部长椭圆形病灶,灰棕色,后逐渐扩大为黑色长斑。 落叶后收获前植物茎段症状明显,形成一个长椭圆形病斑。 发病条件:病原为大豆茎点霉,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球形、分生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感染循环: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茎上越冬,次年年初成为感染菌源,经风雨传播蔓延。 发生规律:连作地、高温高湿发病重。

病原:称为大豆茎点霉,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散在或密集生于表皮下,器壁褐色,膜质,口周围细胞暗褐色,直径105~280m; 分生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两端钝圆,含2个油球,大小2~42~3(m )。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收获后及时增加病株残体,秋季翻地,病株残体深埋土中,减少次年初期菌源。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无菌灵500倍液或70%无菌清500倍液。

5 )黑斑病

症状:主要累及茎、荚、叶柄。 茎部感染,可出现褐色或灰白色病灶,后期病灶处可出现纵向黑点。 荚染病是一种刚出生的圆形褐色斑,灰白色地干瘪死了。 上面也有小黑斑,剥开荚,里面长出白色菌丝,豆粒表面密生着灰白色菌丝,豆粒呈苍白色萎缩,失去了发芽能力。

病原,拉丁语名称和分类地位:无性态Phomopsis sojae Lehma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大豆拟茎点霉,有性态diaporthephaseolorumvar.sojae ( Lehman ) Wehm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菜豆

感染循环:病原菌以休眠丝体在大豆或其他寄主残体内越冬,次年在越冬残体或当年脱落的叶柄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初夏越冬的茎上产生子囊壶。 病原菌入侵宿主后,仅在入侵点直径2cm范围内生长,在宿主衰老之前不会逐渐扩散。 型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均感染。 许多传染病的种子在黄荚期由感染引起。

发病条件:病原菌发育适宜度28左右,可在pH2.2-8.6发育,为最佳pH4.1-6.1。 荚达到成熟期的气温超过20时,持续时间延长,降雨扩散,病菌和荚侵入后可引起种子宿疾,降低种子萌发,重则引起种子腐烂。 成熟期湿度大、收获延迟也会加重病情。 多雨的年份发病很重。 大豆产地后期多雨,会发生有利病害。 免耕和连作的栽培方式是通过增加带菌越冬残体来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防治方法: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收获后及时翻耕。

及时播种,及时收获。

种子处理。

8 )细菌性斑点病

症状:危害幼苗、叶片、叶柄、茎、荚。 幼苗染病子叶发生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 叶瘟为初生缺绿不规则形小斑点,渗漉,扩大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3~4mm,病斑中间深褐色到黑褐色,周围有狭绿色晕圈,病斑融合成枯死斑茎部感染初呈暗褐色积水样长条状,蔓延后呈不规则形,稍凹。 荚和豆粒染病产生暗褐色的条纹。

病原:丁香假单胞菌大豆病原变种(大豆细菌疫假单胞菌),属于细菌。 菌体棒状,大小0.6~0.9m,具荚膜,无芽孢,鞭毛1~3根极生,革兰氏染色阴性。 在肉汁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白色,有光泽,略有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感染循环:病原菌以种子或未腐烂病残体越冬。 第二年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立即发病,成为该病扩散的中心,病原菌风雨蔓延。 雨后叶面多处划痕,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连作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选择抗病品种。

施用酶菌泽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播种前用包衣拌种。

)发病初期喷洒抗生素类细菌杀菌剂。

是芋头的细菌性斑点病。 有斑点,有个洞。

9 )灰星病

病原类别:真菌。 病原,拉丁语名称和分类地位:有性阶段pleosphaerulinasojaecola ( massal.) Miura子囊菌亚门。 无性阶段Phyllosticta sojaecola Massal认识一半的菌亚门、球壶孢子目。

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器生于叶正面,球形或近球形,器壁薄,褐色,具口,直径64-128m。 孢子被孢霉,椭圆形或卵圆形,直或弯曲,无色透明,两端钝圆或一端稍尖,5-102-3m。 具性阶段的子囊壶和分生孢子囊器混在病斑中,球形或近球形,直径77-112m,暗褐色,具口; 子囊椭圆形,无色,56-7028-35m,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 孢子不整齐,无色或淡绿色黄色,椭圆形或圆筒形,有2-4个横隔,0-2个纵隔,呈砖格状,隔膜处稍细缩小,24.5-31.57-14m。

危害对象:本菌仅感染大豆。 分布:发生在全国大豆产区,东北普通重。

感染循环: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首个传染源。 明年环境适宜,病斑发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多次再感染。 发病条件:宿主感病、菌源多,在气候、栽培条件十分有利于发病的情况下,易引起病害流行。 在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病较重,可引起早期落叶。 危害部位:主要感染叶片,也可感染叶柄、茎和荚。

危害症状:叶片呈斑点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mm,初具淡褐色、极细暗褐色边缘,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故称灰星病。 色斑有明显的黑点,也就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荚尖病斑圆形,有淡红色边缘。 叶柄和茎具长斑点,浅灰色或黄褐色,有淡紫色或褐色边缘。

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

精选无病种子,消毒。

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留物,消灭菌源。 实行三年轮作。

13 )菌核病

病原: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 de Bary,称为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 菌核为圆柱状或鼠粪状,大小为3~71~4(m ),内部白色,外部黑色。 子囊呈圆盘状,上面有格子状排列的子囊。 子囊棒状,含有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9~143~6(m )。 侧丝无色,丝状,夹在子囊之间。 菌丝可生长至5至30,适宜温度为20至25。 菌核萌发温度限制在5~25,适宜温度为20。 菌核萌发无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盘柄必须散射光才能形成子囊盘。

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群白色,生长迅速,不久就会形成黑鼠粪状菌核。 菌核多雨、潮湿,经光照后才萌发形成子托盘,子托盘呈盘状; 子囊包括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被孢霉,无色,椭圆形,9~143~6微米。

感染循环:病原真菌在土壤和种子之间的菌核中越冬,种子也可以带病。 越冬后菌核在大田造垄后,在土壤温度湿度适宜的时候,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为首次传染源,通过空气传播,最长可达30米。 扬花期病原孢子落在花上,利用花的养分萌发,开花后侵入植物体。 病菌在茎内部生长并向上发展。 然后转移到杆外,症状出现。 菌核可以在土壤中保存8到10年。 但是,在潮湿的土壤中生存时间很短。 初次感染发病后,病害的扩大和再感染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株间接触感染,另一种是叶片和其他感染部分掉落在干燥大豆茎枝上发病。 向日葵等作物菌核病与大豆菌核属同属病原菌,可以相互侵染。 该病在种子菌核、茎内菌核越冬,次年发病感染。 菌核可以在土壤中存活8-10年。 种向日葵的大豆、迎来的大豆、洼地的大豆、密集繁茂的大豆发病较重,7月末至8月多雨的年份发病较重。

发病条件:该病在下雨年份发生重起,地势低洼,发生重起。 此外,氮肥过多,大豆茂盛,茎弱,倒伏地区重,过度密植,发病率重。 花期长的品种容易生病。 广泛种植垄,株间增加通风,可以减轻病害。

防治方法: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3年以上。 菌核在非寄主轮作生长季节也会萌发,无效侵染致死。

选择优良品种在无病田留种,选择无病种子播种,或株型紧凑,尖叶提叶,选择通风光通透性能好的抗病品种

种子播种前过筛,去除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清除病残体。 严重断层地块发生后,秸秆必须就地焚烧,实行秋深气爽,将土壤表层残留的菌核、病株残体埋在土下腐烂死亡。

发病初期喷洒药剂。

14 )灰斑病

摘要:大豆灰斑病是由大豆被孢霉引起的大豆病害。 主要危害叶子,也感染茎、荚、种子。 大豆子叶的病斑通常以圆、半圆为主,病变发生后子叶颜色为深褐色。 而大豆叶病斑以圆形、不规则形状为主,病变后叶病斑中央呈灰白色,周围为红褐色,灰斑病发生后与健部有非常清晰的边界。

灰斑病严重发病时,大部分叶片出现病斑,叶片提前脱落,大豆质量下降。 一般发生年份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份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 同时,该病也严重影响大豆品质,大豆病粒脂肪含量下降2.9%,蛋白质下降1.2%,百粒重下降2克左右。

大豆斑病防治应首先严格选种,做好初筛工作,因地制宜选择符合相关标准和条件的种子。 其次,考虑种子所在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抗病虫害性能较好的种子,防止种子自身携带病原体。 同时,在大豆种植期间,精心选择田间,提高轮换种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增强大豆抗病力。

病原体: Cercosporidiumsofinum(Hara ) LiuGuo,称为大豆短肥大细胞,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别名: Cercospora sojina Hara。 病原菌分5~12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 分生孢子柱形到倒棒状,有隔膜1~11个,无色透明,大小为24~1083~9(m,孢子形状、大小随培养条件略有不同。 病原菌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25~ 28,高于35,低于15不能生长。 除感染大豆外,还可以危害野生和半野生大豆。 该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利用6个鉴别寄主鉴定生理小种11种,黑龙江三江平原优势小种为1号小种。

症状:主要累及叶片,也累及茎、荚及种子。 带病种生长的幼苗子叶出现半圆形深褐色斑,久旱病情蔓延缓慢,低温多雨时病害蔓延至生长点,病苗枯死。 成叶的传染病最初出现褪色小圆斑,然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周围棕黄色蛙眼斑,大小2~5mm,部分病斑呈椭圆或不规则形状,湿度较高时,叶背病斑之间会产生密集的灰霉层,发病较重茎部染病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细小黑点密集。 荚尖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 豆粒上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色,病斑上霉菌层不明显。

传播途径: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为次年初传染源。 病残体上发生的分生孢子大于种子上的数量,是主要的初感源。 菌附着后,幼苗子叶一出,立即可见病斑,温湿度条件合适,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再感染。 但风雨传播距离较近,主要感染周围邻株,形成发病中心,然后通过发病中心向全田扩散。 气温15~ 30,滴水、露存在适合病原菌入侵,气温25~ 28结露2小时易流行。 气温15潜育期16天,2013天,258天,28~307天。 分生孢子2天后感染力下降26%,6天后失去生活力。 生产上病害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病性不高,且有大量初感菌源,以复种、邻茬、前茬为大豆,上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和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易发生大面积

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2)轮作避免复种,收获后立即深翻。

)3)喷药防治叶部或籽粒病害。

16 )包囊线虫病

囊线虫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世界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 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要产地如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大豆生产。 该病一般使大豆减产10%至20%,重者可达30%至50%,部分产区大面积发生破坏种子。

传播:大豆胞囊线虫自身蠕动距离有限,主要通过农事耕作、田间水流或风传播。 另外,还可以混合未腐熟堆肥和种子进行远程传播。

寄主:大豆胞囊线虫寄主范围广,多为杂草和豆区少见植物。 栽培植物的主要寄主有小豆、赤小豆、饭豆、某些扁豆品种等。

形态特征:雌雄成虫异形异皮。 雌性柠檬形,变白后变黄褐色,大小为0.85-0.51mm。 壁上有不规则横向排列的短齿纹,具有明显的阴门圆锥,阴门小板为双侧半膜孔型,具有发达的下桥和泡状突起。 雄成虫线形,皮膜质透明,尾端稍向腹侧弯曲,平均体长1.24mm。 卵椭圆形,一侧稍凹,皮透明,大小108.245.7(m )。 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蜕皮成为二龄幼虫,二龄幼虫卵针状,头钝尾细长,三龄幼虫呈香肠状,生殖器官开始发育,雌雄可辨。 4龄幼虫在3龄幼虫的老皮中发育,不摘蜕皮的壶。

生物学特征:

囊线虫以卵、胚卵和少量幼虫在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有的附着种子和农具越冬,为次年初传染源,囊角质层厚,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 卵越冬后,以二龄幼虫破壌入土中,大豆幼苗根系入侵时,寄生于根皮层,经口针吸吮,虫体外生。 雌雄交配后,雄性死了。 在雌性体内形成卵粒,膨大成为囊肿。 囊肿落入土中,卵孵化后才能感染。 二龄线虫只能侵害幼根。 秋天温度下降,卵不再孵化,以卵在囊肿内越冬。

成虫产卵适宜温度为23-28,最适湿度为60%-80%。 孵化温度为16-36,24孵化率最高。 幼虫发育适宜温度为17-28,幼虫入侵温度为14-36,以18-25最佳,低于10停止活动。 土壤线虫量大,是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盐碱土、砂质土发病较重。 连作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

目前应提前采用合理环,协助选择抗线虫品种和重点地块。

轮作和谷类等非寄主作物轮作3年以上,轮作年限越长防治效果越明显。

选育利用抗病品种资源中的小黑豆、北京小黑豆等可作为抗源。 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已获得一些高世代抗病品系。 黑龙江抗线1号适合盐碱土壤在重病区应用,1991年已开始推广。 用于线虫抗性品种生产可增产10-15%,但不能减少土中囊肿数量,不能减轻今后的发病。

药剂防治重病田可给药治疗。 要求将药剂投加到表层20厘米的土壤中。 可采用以下药物:3%苯甲基(呋喃月)颗粒剂每亩5公斤,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亩8公斤,10%力满库颗粒剂每亩3-4公斤,或15%半岛电视台注意不要超过上述剂量,以免发生药害。 以上农药毒性较大,使用时请注意安全。 严禁加水制成悬浊液直接喷洒。

17 )大豆结荚至成熟低温冷害,有何影响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对温度的要求。 大豆是温暖的作物,在温暖的环境中生长得很好。 发芽最低温度为6-8,10-12发芽正常; 产期以15-25最佳;大豆进入花芽分化后,温度低于15发育受阻,影响受精结实程度; 后期温度下降到10-12时灌浆会受到影响。 整个生育期要求1700-2900的有效积温。 大豆幼苗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力。 一般温度在零下4以上时,大豆幼苗只受轻害,超过零下5时幼苗均受冻害。 幼苗抗寒力与幼苗生长状况有关,真叶出现前抗寒力强,真叶出现后抗寒力明显减弱。

对光和光周期的要求。 大豆是喜光作物,对光的条件好坏反应敏感。 由于分布在植物体的上下部,上下部各位置的叶片需要获得足够的阳光才能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并将有机养分输送到各部位的花荚中。 因此,只有在栽培过程中大豆群体生长植株透光性良好,各层叶片获得良好的光照条件,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产量。 大豆是短日照作物。 也就是说,在一昼夜的光与暗的交替中,大豆需要长的黑暗和短的光的时间。 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可以早开花,否则生育期就会延长。 这种对长黑暗、短日照条件的要求,只有在大豆生长的一定时期才能反映出来。 也就是说,大豆第一片叶子出现时,光周期特性反应开始。 这个反应得到满足的信号是萼原基开始出现。 之后,即使放在长光下也会开花、结实,结束对光周期的反应。 大豆光周期反应的这一特性,在引进大豆种子时必须特别注意。 品种纬度不同对日照的反应也不同。 高纬度地区品种生长在日照条件下,对日照反应不敏感,属中晚熟品种。 所以从北向南引种会加速成熟; 蔓型的直立,植株变矮,结实地减少。 相反,由南向北引种,生育期延长,植株长大,不宜南北大幅调整。

大豆对水分的要求。 大豆需要水多,每形成1克干物质,需要水600-1000克,比高梁、玉米还多。 大豆对水分的要求因生育期而异。 种子发芽时土壤需要大量水分,种子需要吸水膨胀发芽。 此时吸收的水分相当于种子风干重的120%-140%。 适宜土壤最大持水量为50%-60%,土壤最大持水量小于45%,种子可萌发但出苗困难。 根据种子的大小,所需的水量也不同。 一般大粒种子需水较多,适合在雨量充沛、土壤湿润的地区种植; 小粒种子水少,多在干旱地区栽培。 大豆幼苗时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迅速。 土壤水分过多,根系浅,根量也少,不利于形成强根系。 此时,用土壤提高温度,通气性比根系生长有利。 从初花到盛花,大豆植株生长最快,需水量增大。 要求土壤充分湿润,但要求气候不潮湿或不干燥,阳光充足,以免下雨过多。 花期干旱,营养体生长受影响,开花结荚数减少,落花落荚数增加。 从结荚到使颗粒膨胀,还需要很多水分。 否则,会导致幼荚脱落、掉粒、荚。 大豆从初花期到鼓粒初期50多天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吸水能力。 农谚说:“大豆是花湿荚,亩收石八。 干荚湿花,有秸秆无瓜。 ”说明水分在大豆荚、鼓粒期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 大豆要求在成熟前水分少一点。 如果气温高,阳光充足,就会促进大豆颗粒的饱满。

对土壤和养分的要求。 大豆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强,大部分土壤都能生长。 碱度对土壤的适应范围( ph )在6-7.5之间,以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持水性强的壤土为最佳。 大豆在田间生长条件下,每生产50kg子粒,需要吸收氮3.6kg的磷0.6-0.75公斤; 氧化钾1.25公斤。 比起生产等量的小麦和玉米,我们更需要肥料。 大豆不同阶段的吸肥速度和数量适合干物质积累。 在花期一鼓粒期的50多天里,大豆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吸肥能力。 分枝期至鼓粒期吸收氮占全生育期吸收氮总量的95.1%,日吸收氮量以盛花期至结荚期最高。 这一时期磷吸收最多,是生育期磷吸收总量的l/3,其次是磷吸收较多的时期是苗期和分枝期,占总量的l/4,因此大豆栽培中除播种前土壤增施磷肥外,生育期叶面喷施磷肥增产效果明显氮肥供应以有机肥为基肥,始花期(大豆氮素吸收高峰期开始时期)追施氮肥,增产效果显著。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