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财经》新媒体舒志娟/文潘西/编辑《必须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是中央对今年农业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第四年提到大豆产业发展但我国大豆自给率、产量、种植面积全面下降,如何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稳定大豆生产,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成为今年两会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
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郭成宇在提出的议案中,就大力发展豆浆等大豆精深加工产业提出了建议。 她指出,要充分挖掘国产大豆的食用价值,大力发展豆浆等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大豆精深加工产业,从需求侧倒逼供给侧,种植、生产和消费侧同步升级,最终拉动国产大豆自给率,助力国民营养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大豆种植品种传统单一,缺乏科学研究和对种植环境的合理分析,造成了杂种乃至品种退化的混乱。 ”郭成宇对《财经》新媒体记者说,管理粗放,生产条件存在土壤营养不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大豆加工产业升级意识淡薄,市场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和品牌严重不足,对消费侧的刺激和拉动作用有限,产业结构需要良性调整。 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大豆自给率分别约为13.79%、15.35%、16.97%、16.34%、14.52%,短暂上升后仍在持续下降。 同时,202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比2020年减少2200万亩,下降14.8%。 “我国大豆85%以上依靠进口,进口主要来自巴西和美国。 2018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6610万吨,占全部进口大豆比例的75.1%; 美国向中国出口大豆1664万吨,占全部进口大豆比例的18.9。 ”郭成宇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暂时的,而是历史积累的原因。 如何打破依赖进口的格局? 郭成宇指出,将适当减少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大豆进口量,减少进口依存度。 同时,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充分利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地广人稀等资源优势,将我国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缓解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劳动力短缺等局面郭成宇还鼓励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参与跨国粮食企业并购; A积极开展重组,与非洲、中亚、南美等富裕土地国家通过租赁和合作等多种形式深入合作,进行大豆国际化生产,解决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传统豆制品附加值低,与现代消费脱节也是限制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郭成宇建议大力引导和支持豆浆等大豆精深加工产业,通过高附加值产品继续推进大豆全产业链升级。 同时,完善豆浆国家标准,科学引导大豆蛋白食品消费,着力建设和推广中国大豆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现代营销方式提升“东北大豆”等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增强产区凝聚力,从源头上提升价值感。 但郭成宇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以牛奶为主的动物蛋白产业不断扩大,全民摄入量逐年增加,但优质植物蛋白摄入不足,结构式失衡。 在她看来,制约豆浆产业发展的三个因素。 由于市场缺乏专业标准,豆浆市场鱼龙混杂,部分豆浆不仅营养含量低,而且口感差; 中国大豆和大豆产品缺乏对产区地理文化的挖掘,无法将产区优势转化为促进消费行为大豆产品的消费场景缺乏经典画面,需要加强消费认知。 实际上,豆浆不是完全的新兴产业。 特别是2017年左右,食品工业出现“豆浆热”,不少企业涌入并推出相关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现代化豆浆产业的基础。 例如,豆本豆等品牌已经在市场上落地生根,但行业也存在生产标准不明确、科研水平不够、营养含量不足等问题。 郭成宇进一步指出,发展健康豆浆产业,打造畅销的高技术含量、高营养、不添加等高附加值产品,才能带动大豆产业向纵深发展。
她建议,各地要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补贴政策等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大豆示范基地,加快产区种植和生产的全面统一化、规模化、标准化。 目前,豆本豆在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松嫩平原建设专属大豆农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端有机豆浆全产业链的升级。 据欧睿国际统计,2011年至2017年,我国豆浆销售额将从50.8亿元上升到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 在此背景下,业界普遍认为,未来10-15年我国居民豆制品人均消费将以超过10%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豆浆也将成为许多人的重要选择。 “豆浆产业是大豆精深加工的正确方向,今后需要继续鼓励在产品形态、价值传递、科技创新和行业标准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郭成宇如是说。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