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创新团队在甘肃通渭广阔的田野里播撒科技兴农的火种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575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原标题:科技创新团队把科技兴农的“火种”播撒在甘肃广袤的农田科技日报记者颉满斌通讯员田倩倩陈恒“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合力更好地研究、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全县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甘肃省通渭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团队领队陈晓文说通渭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张蓉和同事正在调查大豆结荚情况。立秋后,凉爽临近了。 在甘肃省通渭县襄南镇东坪村,占地2亩多的试验田里,通渭县农技中心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忙着了解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情况。耕田兴修科技新路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原标题:科技创新团队把科技兴农的“火种”播撒在甘肃广袤的农田

科技日报记者颉满斌通讯员田倩倩陈恒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合力更好地研究、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全县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甘肃省通渭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团队领队陈晓文说

通渭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张蓉和同事正在调查大豆结荚情况。

立秋后,凉爽临近了。 在甘肃省通渭县襄南镇东坪村,占地2亩多的试验田里,通渭县农技中心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忙着了解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情况。

耕田兴修科技新路

“1、2、3、4……28、这一株大豆荚少,其他的数一下吧。” 眼下正是大豆生长的鼓粒期,豆荚里的籽粒开始逐渐长大。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模式试验田里,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蓉戴着遮阳帽,手里一株大豆在数豆荚。

今年2月,该县农业技术中心选派11名骨干人员组成该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科技创新团队”)。 11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0多年,专业从事植保、土壤肥料、园艺、种子、遗传育种等,成员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的一员,张蓉在团队中负责旱作农业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栽培技术的筛选和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模式试验是团队成立以来他负责的重要项目之一。

通渭县东坪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模式试验田。

“本试验选用玉米品种‘华美1号’,大豆品种有陇中黄601、陇中黄602个,依托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采用‘42’模式。 玉米4行,大豆2行。 ”张蓉介绍,该试验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品种筛选试验,旨在筛选出大豆最佳品种并在全县推广,有效提高土地效益和粮食产量,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粒豆”的目标。 目前,试验已经进行了4个月,虽然今年雨很少,但试验田里的大豆总体上势头良好。

“任何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都要经过三个步骤,先试验田试验,再经过小范围示范,最后经过三年示范,才能广泛推广。 ”在试验田里,张蓉说,他所了解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缓慢而又分阶段的过程。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在通渭县旧店子村试验田耕地。

针对旱作农业中麦收后土地一直闲置的现实,今年,该团队试验了新的栽培模式、小麦作物的再栽培、高效栽培技术。 “在老店子村的试验田和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耕地种一次蔬菜,由于没有空地,可以生产一次短生育期的蔬菜。 ”科技创新团队师增胜介绍,农技中心试验田小麦收获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他们及时耕田,准备试种卷心菜、绿头萝卜等短生育期蔬菜。 希望通过试种大面积推广种植模式,有效提高单位土地产值,在保障粮食和蔬菜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师增胜为老乡讲解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知识。

科学增产增收绿色有效防控

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科学绿色控制,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刻的认识。

该团队成员、通渭县农业技术中心耕保站长孙长红表示,“各乡镇普遍发现人们盲目施肥导致土壤板结、产量下降、质量下降等问题。 他希望在团队中用科学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孙长红在不同试验田马铃薯生长状况调查。

在具体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孙长红提出,要从全县各乡镇不同土壤类型取土,对土样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数据对照“3414”试验标准,校正不同作物上的试验结果,形成化肥配比合理的施肥配方,并提出施肥建议“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就像医生给患者看病取药一样。 只是,我们只是在为作物、土地的诊察开处方。 希望在土壤检测和配方肥料的研究、推广上做更多的工作,通过团队的推动,让全县更多的人能够科学使用化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孙长红说。

孙长红和同事拿起土准备检测土样。

对该团队成员杨子梅来说,如何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她关心的议题。 “在防控中,提倡绿色防控,但绿色防控实际上是人、农作物、生态环境、病虫害处于有效协调、安全、科学的状态。 ”据介绍,她长期在农业技术植保部门工作,经常和同事去各乡镇,通过田间地头动态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对需要防治的农作物病虫害做好宣传工作,同时及时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让大家防治。

让科技育种扎根直通大地

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头人,陈晓文谈到了成立团队的初衷,针对县域旱作雨养栽培模式多年来存在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病虫害严重、产量低不稳定等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发挥团队成员作用,打造新品种

“我队针对县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旱作农作物,在覆盖水土保持和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以及新技术集成示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陈晓文说,近年来,农技中心试点粮食作物新良种,筛选出适合全县推广的小麦、玉米、土豆良种。 其中,筛选出的“兰大211”新品种,在今年的生产测试过程中,每亩可达400多公斤。 同时试验的秸秆带状栽培技术,比常规露地栽培每亩提高50公斤,下一步

科技创新团队实验了田间不同的土豆品种和秸秆带状栽培模式。

五年来,组员所在县农业技术中心共开展粮食作物试验示范100余项,引进筛选出该县适宜种植的优质玉米、马铃薯、小麦品种20多个,在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应用方面, 据了解,综合集成的“旱地马铃薯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模式及推广应用”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县域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整合后的“田间秸秆带状冬小麦栽培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为全县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组员们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4项、县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33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 这些显著成绩不仅为队伍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且使他们有信心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培育的新品种产量大,老百姓问这是什么品种,让他种几亩的时候,看到老百姓高兴,大家都想种,我的心情也很愉快,觉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很有意义。 ”团队成员张蓉,作为农业技术人员和“三农”交往。 他说,工作成就感来自于在数百个试验品种中找到适合当地栽培的新品种,以及将新的栽培技术推广到老百姓的田地里。

试验田的“常驻者”,田间地头的“技术专家”,这是贴近土地的农业技术人员,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技术队伍,是在希望之田里写动人故事的人。 谈及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感受,他们说:“老实说,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做这项工作,就能花钱、有收获、更有收获。”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