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郑家屯满铁试验农场(今吉林双辽市) )。
十九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科技向东方国家扩散的过程中,日本首先推行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强国。 但是日本并不满足于国内的发展,而是奉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走上了危害中国和东北亚各国的帝国主义侵略道路。 东北亚各国几乎没有幸存下来,中国也成为了受日本侵略之害的半殖民地国家。 日本于1874年入侵台湾,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使中国台湾成为日本最初占领的殖民地。 1903年10月,日俄两大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进行了所谓“朝鲜和中国东北问题”的谈判。 后来,由于谈判破裂,1904年2月8日,日俄两国以中国东北地区为战场,发动了以争夺中国东北为目的的帝国主义战争。 1905年2月,日军在奉天败给了俄军。 这时美国出面调停,俄罗斯不得不把在南满洲占有的权利转让给日本,从旅顺口获得了对大连湾及长春以南铁路的“经营权租赁”,同时在大连设立了“关东州都督府”,开始了对南满洲铁路沿线地区的殖民统治1906年10月,日本在大连设立了“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通常简称“满铁”)。 表面上是经营性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是为日本侵华政策提供“资政情报”的淮政府机关。 从那以后,一九四五年二战结束的四十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在武装侵略中国的同时,也揭示了本文探讨的“文化侵略”,包括在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进行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和农业科研活动。 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鲸鱼吞并中国的野心日益高涨。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以日军炮击宛平县、攻击卢沟桥为标志,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者相继践踏了中国的大片土地,占领了中国大部分重要城市,企图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学术界对日本侵华历史和中国抗日战争史已经进行了许多深入、客观的研究。 但是,关于日本对殖民地的“文化侵略”的研究很少。 本文重点探讨日本侵华期间的农业试验及其历史影响。
“满铁”系统农业科研活动“满铁”成立时,日本政府从台湾派遣后藤新平担任首任总裁。 后藤是一位有多年台湾殖民统治经验的“中国通”。 到任后,从日本国内招募农林专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源和生产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调查。 这些最初的调查成果被整理成《南满洲来农业》、《南满洲来农具》等特别报告书,1913年至1919年在大连出版。 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同时,“满铁”总部成立了负责农事试点的中枢机构——农务科。 农行的下属机构有农事试验场、农场、试种场、原种农场、采种农场、畜牧场、兽疫研究所、农业实习所等。 此外,“满铁”还在铁路沿线设立了9个地方办事处,包括东亚劝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农事股份有限公司等。 1913年“满铁”在公主岭建设“满铁产业试验场”,1914年在熊岳城建设“满铁产业试验场”。 广以这两个试验场为中心,在南满铁路沿线地区内相继建立了试验地、种苗田、试种场等,构成了机构庞大、分工明确的农业科研体系。 农业部负责的农业科研工作也逐渐被产业试验总场所继承。
公主岭畜牧场
公主岭畜牧场绵羊群
公主岭农业试验场
公主岭农业试验场正门外
农事试验场公主岭牧场牛舍和种公牛
公主岭农业试验场畜牧科
公主岭农事试验场马舍
公主岭试点总场位于奉天省怀德县(今吉林省公主岭市)内,是辽河和松花江分水界的高原中心。 该厂的主要任务是引进中国东北主要农作物大豆、高粱、粟及其他作物的改良选育,以及新作物和畜产品的改良等。 1920年,这个地方有职工36人,不包括农民勤杂工。 都是日本人,是厂长神日胜亥。 当时主要建筑物有办公室、分析室、调查室、昆虫饲养室、储藏室、种子库、工作室、干燥室、标本室、农具库、畜牧研究室、仪器室及各种畜舍、马厩等,总建筑面积5936.7平方米。
熊岳城满铁农事试验场
满铁农事试验场熊岳场分场树木园
满铁农事试验场熊岳场分场树木园
熊岳城分场位于奉天省盖平县熊岳城内,东依山,西临辽东湾。 该场原为“满铁”1909年建设的以果树苗木和蔬菜繁育试验为主的苗圃,1914年改为试验场。 其任务是开展园艺、养蚕、林产、水稻方面的试验研究。 1920年有工作人员16名,全部是日本人,主任是渡边柳藏。 1920年前,该厂建有办公、养蚕室、储藏室、仓库、会计室、工作室、罐头厂、农具室、畜舍等,总建筑面积1198平方米。 “满铁”在铁路沿线建设的农事试点分公司还包括汤岗子碱土改良试点农场、郑家屯试种农场、凤凰城试种场、辽阳棉花试种场、长春试种场、铁岭试种场及大榆树、四平街、开原、海龙、抚顺、奉天、本溪湖、海龙鞍山种猪场、抚顺种猪场、瓦房店种猪场、郑家屯种猪场、公主岭种羊场、黑山屯种羊场、钱家店种羊场等。 1931年增设石桥、辽阳、开原、四平街、大屯、本溪湖、凤凰城、桃南、海龙等9个种猪场,公主岭奶牛养成所、瓦房店种鸡场等。
除了上述“满铁”系统农事试验场外,大连还设立了“关东农事试验场”。 该厂于1906年在大连西公园建成,1918年搬迁至沙河口,并组建蚕业研究部,在旅顺建设蚕业试验场。 1911年又在金州东门外设立农事试验场,该厂1916年更名为金州种畜场,专门推广良种畜禽繁殖。 1924年将设在大连的农事试验场迁至金州,与金州种畜试验场合并,扩大规模,建成综合性农畜广重的农事试验场。 该试验场在1945年日本战败解体之前,一直归“关东州都督府”管辖,独立于“满铁”农事试验场系统,其试验成果也大多局限于大连、旅顺地区的普及。
伪满洲国农业科研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成立了“满洲国”傀儡政府,在原有“满铁”农事试点的基础上,相继新设农事试点机构,兴办农业大学,培养农业人才,种植能为日本提供足够廉价农产原料的“农业满洲国”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大致分为科学院系统、“国立”系统、“兴农部”系统等几个机构,全部由日本人把持。 其科研试验项目主要应用和推广前一时期的“满铁”试验成果,注重生产实际技术、品种等的改良,在某些方面有一定成绩。 一、“满洲国”农业试验机构于1933年4月,日本侵华当局任命“满洲国农业权威”村越信夫为厂长,设立了“国立”克山农事试验场。 这是以“满洲国立”的名义设置的第一个农事试验场。 第二年,将俄罗斯所属的“北铁哈尔滨农事试验场”和原宁安县农事试验场改组为“国立农事试验场”。 1936年成立了以畜牧业为试验重点的“王爷庙农事试验场”。 1938年4月1日,日满当局决定将“满铁”附属地的行政权划归“满铁”管辖,“满铁”设立的所有农事试验场也同时移交给“满铁国产业部”。 经过一番“整合整治”,重新组建了一支具有相当研究实力和科研基础的农事试验队伍。 同年11月,产业部第44号令颁布《农事试验场分析、试验及鉴定规则》,开始针对东北农业生产实际实施庞大的农事试验计划。 经过“整合”后,农业研究机构划分为“国家农事试验场”、“省立劝农示范场”、“大陆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三大系统,进行了明确的试验研究分工,形成了组织有序的农事试验推广网络。 1938年,原满铁所属的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归属“国立”,任命满田隆一为场长。 该厂作为农事试验的中枢机构,担负着联络、指导、组织各地农事试验工作的任务,拥有当时一流的科研仪器设施,科研手段相当先进。 该处下设四个研究部,下设10个科。 即农产部辖种艺科、病理科、昆虫科; 畜牧部下辖畜禽改良科、畜禽卫生科、畜禽化学科、饲料作物科; 农艺化学部辖农艺化学科农业经营部辖农业经营科、农业机械科。 出版季刊《农事试验场研究时报》。 1938年以后成立的农事试验机构,设有哈尔滨农事试验分支机构。 这里设有种艺科、农艺化学科、病理昆虫科、园艺科、庶务科等。 厂长突永一枝。 它地处北满寒带,以当地主作小麦为研究重点,同时兼顾北满土壤改良研究、农产加工、蔬菜栽培试验研究,是满洲北农事试验中心。 其主要试验研究项目为熊岳城农事试验分支机构。 这个地方位于盖平县熊岳城街白杨通。 原系“满铁”新建了以果蔬种苗生产为主的果园,后为“满铁”农事试验分场,1938年4月归还“满洲国”。 设置了栽种艺术科、园艺科、林产科等,以宇野文男、永井乔、松江贤修等为课长。 锦州农事试验分公司:本厂位于大岭区范屯。 1933年设在锦州以西的小岭子有蓖麻原种园、棉花原种主、洋麻原种园、肥料试验园、烟草采种场、高粱原种园、粟原种园等。 1939年迁至大岭区范屯,改为锦州农事试点分所,隶属公主岭总场。 1941年扩大建设,设置了种艺科、劝农科、原种园、肥料试验园等。 场长高杉秀男。 安东农事试验场:该试验场位于安东县五龙背村,原“满铁”农事试验场下属养蚕科,1938年被划为“满洲国”。 同时将西丰县西丰试点、盖平县万家岭村试点附属于该厂。 厂长汤川秀夫。 主要任务是进行家蚕品种改良研究。
克山农事试验站:该厂位于克山县克山街西区,以农业机械化生产及大型农场经营为试验重点,同步开展农机耕作试验、畜力农具改良试验、农业工程建筑试验、农场经营研究、农具调查、农业气象观测等。 在哈尔滨农场指导下,进行了北满作物麦类、大豆等栽培试验。 厂长外山德治郎。 佳木斯农事试验场:该场馆位于佳木斯市南岗区双合屯地区,前身为1935年成立的宁安县农事试验场,1938年迁至佳木斯。 这里是当时日本移民聚居的地区,以农业开拓调查、新开垦地区农业经营、农业移民指导等为重点。 场长金田一贯之。 王爷庙农事试验分支机构:位于科尔沁右翼前旗。 其前身是1924年“满铁”设立的押木营子牛马改良试验地。 该牧区以畜牛、马、羊等品种改良为重点,同时负责旱区农作物种植试验及其他与畜牧业有关的试验。 场长是小松八郎。 辽阳农事试验分公司:位于辽阳市瑞穗区,由“满铁”棉花试验地重组而成。 设有种艺室、原种田等。 场长岛清重郎。 该厂主要研究项目是洋麻和棉花育种、栽培和良种繁育推广等。 兴城农事试验场:位于兴城街温泉,是前身系“满铁”的果树试验场,厂长是白幡喜地。 该场主要开展苹果、梨、葡萄、桃、杏、樱桃等果树试验。 同时进行烟草坏疽病调查、烟草害虫调查、棉花害虫调查及驱虫药物研究等。 二、“兴农部”直属农业研究机构造假爆棚时期,除上述以公主岭农事试点总场为枢纽的“国立”农事试点机构外,还有“兴农部”直属专业农事研究机构。 主要是三江口绵羊改良场:成立于1938年,厂长是永山龙介。 主要任务是原种绵羊的饲养繁殖、种羊的普及、绵羊产品的加工制造、绵羊饲料作物栽培、放牧改良等。 凤凰城烟草原种园:“满铁”建于1918年。 一度改称凤凰城烟草试验所。 主要试验项目有烟草品种、移栽期、香用烟、品种比较、烟草病虫防治、烟草质量鉴定加工、烟草烘焙住宅、设备与方法研究、农业气象观测等。 1938年归属“兴农部”时,担任主任的是沼田德一。 营口水产试验场:建于1906年,名称为奉天渔业总局、奉天渔业商船保护总局、局营水产学校、奉天渔业商船保护局、营口水产局、营口水产试验场等。 主要负责满洲近海水产、重要洄游鱼类、满洲渔船、满洲近海植物、鱼场经营、鱼苗销售、海洋渔业状况调查、拖网渔业试验、水产统计等。 1938年的场长是野泽重一。 哈尔滨水产试验场:位于哈尔滨码头区中央大街。 1941年成立。 设有水产调查部、水产试验部、水产科学部、水产食品部、指导部等。 场长是青木三雄。 永吉水产增殖场:位于吉林市白山区,成立于1940年。 主任是竹田允源。 该厂以水产人工养殖试验为重点。 主要试验项目为淡水鱼类工人采卵孵化试验、鱼卵和幼鱼培育配给、鱼类饲养和种鱼养殖、优良鱼种移植、养殖调查和鱼类生活史调查。 开拓研究所:是“满洲国”兴农部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研究所,研究范围涵盖农业经济、农村建设、土地利用开发、生产技术、农民生活、农村文化及其他诸多问题。 研究所总部设在长春市(新京特别市),设有哈尔滨分公司、黑河分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等。 桥本传左卫门所长,职员60多人。 三、“大陆科学院”所属农业类研究所大陆科学院是“满洲国国务院”直属综合性研究机构,成立于1936年,系首任院长直木伦太郎。
医院下设农产化学、林产、畜牧、生物、土性等教研室和理化机电类教研室17个,设有哈尔滨分院和若干研究所。 总职员有457人。 我院关于农业的研究内容,除了在我院总部的相关研究室进行的很少之外,还在直属的专业研究所进行。 马疫研究所: 1938年在宽城子(长春市)创办。 部长由新京畜牧兽医大学校长新美旦兼任。 有第一、第二、第三细菌研究室、病理研究室、化学研究室、害虫研究室等,职员45人。 主要进行马患恶性传染病的防治研究。 兽疫研究所:奉天市(今渕阳市)铁西区。 所长是实吉吉郎。 该前身系“满铁”创立于1923年,主要开展畜禽疾病的源头查找、防治、兽医血清和疫苗的制备等,其中尤以牛、羊、猪、鸡等疫病的防治为重点。 主要研究项目为炭疽、牛病、鸡痢疾、牛肺疫、家寄生虫驱除、传染性流产、犬病、羊痘、口蹄疫、猪霍乱、鸡传染性疾病、畜禽防虫药、畜牧加工、细菌化学、狂犬病等研究。 地质调查所:这是与“满铁”同时于1907年成立的研究所。 其重点是地质、地图、矿产等方面的勘探调查,其中涉及农业工程的内容只占其工作的小部分。 包括水利工程、地下水利用、土壤肥力调查、土壤工程改良、土壤理化分析等项目。 关东农事试验场:位于金州东门外,建于1906年。 “满洲国”时代的场长是岩田秀夫。 设有栽种艺术部、果树部、蔬菜部、昆虫部、农艺化学部等。 主要是研究关东州(大连、旅顺等)的农事改良问题。 重点是对棉花、经济作物、粮食作物、苹果及常见蔬菜的研究。 关东水产试验场:位于大连市转山屯,始建于1909年。 “满洲国”时代的场长是伏本正树。 设置渔业类、制造类、养殖类、海洋调查类等。 试验项目有渔具试验、渔业调查、水产资源利用试验、鱼加工及副产物利用试验、鱼贝类养殖等。
伪“满洲国”劝农示范场日本侵略当局于1938年4月决定将“满铁”设立的所有农事试验场置于“满洲国”的管理之下。 这时,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30年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事试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农业资源信息,取得了实验研究的成果。 为了让农事试验服务于其殖民政策和“满蒙开发”,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把东北地区建设成日本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日本侵华当局把农事研究重点转向试验成果的推广应用。 日本侵华当局从加强殖民统治开始,首先是建立试验场的统一关系。 20世纪初,东北地区的农业试验场有日本“满铁”系统、俄罗斯“北铁”系统、旧东北政权系统、侵华日军关东州都督府系统等。 日本帝国主义“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把东北地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改变统一关系的纷繁情况,统一规划调整了东北境内的农事试验机构。 其次是强调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满铁”农事试验场保持着经费、设备和人才的优势,在东北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实验,其研究范围涉及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多个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但是,这些成果除了在原来的“满铁”属地应用的少数以外,几乎所有的成果都没有得到实用化,出现了作为试验的弊端。 有些研究项目与现实需要相差甚远,没有实用意义。 试验场调整后,其重点转移到应用性试验研究和布设推广方面,主要将以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农业技术实际应用。 三是实施实验研究的属地分工。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重点的改变,要明确界定各级各类试验场的工作内容和分工,强调“区位重点主义”原则,即各试验场的地方性,专门研究当地适用的问题。 “国立”试验场负责基础性研究、良种选育、人才培养等。 “省立”试验场一律改为“劝农示范场”,以技术示范和良种繁育推广为主,不再承担研究任务。 另外,建立所谓示范农村和示范农户,示范应用良种良法,影响和推广普通农户。 新培育的良种要特别设立“鼓励品种”,鼓励推广推广新品种。 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 与科研推进系统合作。 “民生部”、“文教部”等负责开办初高中各级农业学校,培养各类农业技术人员,另设各级农业培训站,负责农业干部和青年农民培训,以及在职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等。 经过这样的“整治整合”,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 日本将伪“满洲国”划分为14个“省”。 原来每个“省”都要求建设农事试验场,后来一律改为“劝农示范场”,以推广示范农业新成果为主,不再搞研究试验项目。 到1939年,共设立了13个“劝农示范场”,确定了各场的工作重点。 这13个劝农示范场如下表所示。
伪满洲国劝农示范场列表
鼓励示范农场模式和农民良种提供,并应用了部分研究成果。 “满铁”农事试验场经过30年选育,培育出大豆品种“黄宝珠”、“如意珠”、“康德”、“福寿”、“公555”、“公561”、“西比瓦”等,并在东北各地推广。 到20世纪30年代,种植大豆良种的已占十分之八九,年产量约400多万吨,相当于世界年产量的三分之二。 日本侵华当局通过农业试验机构向东北地区推广的水稻“推荐品种”有“陆羽132”、“万年”、“农林1号”、“龟尾”、“嘉笠”、“熊1号”、“田泰”、“公10号”、“青森5号”
日本在华北地区的农业科研活动日本侵华当局相继派遣农业专家到中国进行农业科研,并在占领区内设立了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农事试验机构。 1936年7月,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在中国青岛设立“华北产业科学研究所”,1937年4月,欲将“东亚同文会”所属的“天津农事试验场”推广到该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产业科学研究所”从青岛迁往北平,改称“中央农事试验场”。 第一任厂长是江住金五郎(原日本兵库县农事试验厂长)。 第二场长是从日本农林省派遣的秋元真次郎。 1940年6月,更名为“华北农事试验场”。 截止到1943年,华北农事试验场的职员达到658人(其中日本人364人,中国人294人)。 下设农业(包括农艺和园艺)、农林化学、病虫、畜牧、林业、畜禽防疫、农田水利等7科。 之后,在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苏省北部设立了分场和分场共计22处。 为了快速转化和应用“华北农事试验场”的农业科研成果,日本侵华当局还设立了以推广“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所属的“中央铁路农场”(设在北平近郊的通县)为中心的农业推广系统。 该厂在华北铁路沿线设立了15个所谓的“惠民研究所”,指导辖区农村的农业生产。 其系统构成为:中央铁路农场惠民研究所爱路劝农场铁路爱护村模范农户。 据现有资料显示,“华北农事试验场”和“中央铁路农场”共同构成庞大的农业试验体系。 这个农业实验系统既可以加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方便对占领区农村经济的统制掠夺,又可以促进占领区内的农业生产,达到就地解决军需供应的目的。 “华北农事试验场”在1939—1945年前后进行了7年的试验研究。 北平本地进行了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农林化学、植物病虫害、畜牧兽医、水利灌溉等研究,并在青岛、济南、石门(今石家庄)、兵粮城(天津)、开封、徐州等地设分场和分场,进行了作物品种推广栽培试验。 其中包括小麦、玉米、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的引种试验和栽培试验。 这些试验成果通过“华北农事试验场”设在各地的分场、“中央铁路农场”设在占领区铁路沿线的“惠民研究所”以及假冒“北平市公署”、假冒“青岛市公署”等,将试种强制推广到当地农村。
殖民地农业试验活动的终结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 ,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签署投降书,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日本在华的农业试验活动也随著战败而终结。这里以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农事试验机关“公主岭农事试验场”在战后的接收情况爲例,来说明日本在华农业试验机构的变动。1945年8月15日早晨,公主岭农事试验场的职工家属约一百人准备搭乘列车前往北朝鲜。他们从车站的广播中收听到日本战败的消息,临时改变行程计划,决定返回公主岭试验场本部。8月17日,公主岭本场召集职员举行闭场仪式。时任场长的突永一枝希望职员保全农事试验场的物资财産,不要破坏器物及其他设施,友好地迎接战后接收。1946年7月[22],民国政府农林部东北特派员办事处派王金陵前去接收并出任场长,该场改称“农林部东北农事试验场”。聘请原该场的一些日本农业专家爲研究员,其中有:荒川左千代(肥料)、池田实(土壤)、石川正宗(大豆)、岩垂吾(植物病理)、冈田重治(畜産)、苅谷正次郎(昆虫)、金田一贯之(稻作)、小佐井元吉(饲料)、小松八郎(畜産)、薗村光雄(农业机械)、村越信夫(农业经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回顾日本侵华期间的农业试验活动,我们认爲有必要分清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与日本在华工作的科学家的责任,分清作爲日本侵华罪行组成部分的“文化侵略”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农业试验成果对中国的影响。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展农业试验研究,是直接爲其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服务的,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侵犯。日本侵华当局之所以如此“重视”在中国开展农业试验,是因爲这样做更容易获得中国的农业经济情报,以便更多地掠取中国的农産原料和农业资源,达到其“以战养战”、“工业日本,农业满洲”的目的。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所作的农业试验,与它的武装侵略一样,都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是对中国进行的“文化侵略”,应当受到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谴责和反对。不过,我们应当把发动战争的日本帝国主义分子与在中国从事农业农业试验研究的科学家区别开来,当时在中国工作的数以千计的日本农业科学家,他们也和中国人民一样,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甚至发生了哈尔滨支场职员和家属43人集体自杀的惨痛事件。其中也有一些反对侵华战争的正直人士,以他们所能做到的特殊方式抵制和反对战争,有的甚至遭到了日本侵华当局的迫害。日本在中国开展农业研究长达50年,其试验设施、试验材料、试验成果以及农业资源调查资料等等,都对中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産生了影响。从现存的试验档案中看到,日本科学家的严谨细緻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试验过程的详细记录和精心整理存档,是非常值得赞许的。他们对农业试验所采取的“试验设计一元化、试验实施分区化、试验成果示范化”的研究原则,对于农业研究成果的産生和推广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作爲本文的结语,我还想特别提到,今年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0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1周年。历史已经渐行渐远。
我们回顾这一段沉痛的历史,是爲了让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让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遭受战争之害的各国人民,永远记取历史的教训,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祈愿各国人民更加幸福安宁。作者:中国农业博物馆曹幸穗胡泽学* 因作者本人查阅中国台湾省的历史档案资料的限制,文中不包括日本在中国台湾省的殖民统治时期的农业科研活动。* 本文引用的资料均为南京农业大学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保存的满铁档案资料。因原始资料大多系当时的实验报告,未经系统整理,不便一一标注出处——作者注。[22]参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简史》 和《満洲公主岭 过40年记録》 (公主岭小学校同窗会,朝日新闻东京出版)。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