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立足龙江,服务“三农”。 建校73年来,东北农业大学培育了300多个优质寒地作物品种,为东北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新品种和新技术。
近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再次传来好消息:王绍东教授团队制定的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无腥大豆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无腥大豆大田用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正式颁布执行,填补了我国食品加工专用原料高附加值大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空白。
精心培育良种种子,从实验室精心挑选,播撒到适宜种植的地区……东北农业大学的专家们结合科研和黑龙江农业生产问题,努力让大豆变成“金豆”,读《豆字经》。
“‘东农42’过高、节间过长,在推广过程中出现倒伏和下部荚少等缺点,大风雨水多的年份倒伏严重,只能人工收获,影响商品性。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陈庆山介绍,相关团队很早就意识到该品种改良升级的迫切要求,以“东农42”为底盘品种,采用矮秆品种进行杂交,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多个品种通过黑龙江省审定。 其中之一就是“东农豆252”。
“我们通过了‘东农42’推广面积最大的区域试验,结果完全超出了预想。 目前,《东农豆252》已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主导品种,每年推广面积200万亩左右,得到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认可。 ”陈庆山说。
东北农业大学大豆专家的自信很有底气。 “我们解决了国家和黑龙江各时期大豆的关键技术和‘掐脖子’问题。 ”陈庆山介绍,截至目前,学校已培育和推广了100多个优质大豆品种。
“一手出品种,一手出论文。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淑珍与大豆有着不解之缘。 2002年留校任教至今,她一直致力于大豆抗病遗传育种的研究,为大豆育种提供抗性资源,参与培育东农号大豆新品种20个。 科研热情和执着促使张淑珍热情投入工作,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大豆抗疫菌根腐病的分子机制,为大豆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筹码”,要打好种子产业颠覆,攻克种质资源“掐脖子”技术难关。 “最重要的是品种的突破,我们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分配、现代育种体系建设等,带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未来大豆大面积生产中,东北北部可稳定在亩产400斤,南部地区稳定在亩产450斤。 到时候,我们可以说赢了这种行业的颠覆战。 ”陈庆山说。
“四年来,学校高层次人才高增长、零流失,总量、水平、贡献率实现较大提升。 ”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包军说,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42%的会员来自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70%的科研人员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学子挺起了中国大豆科研的脊梁”。
本报记者曹曦通讯员冯丹徐小添
《中国教育报》 2021年04月27日第3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