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该行和领导们称她为“女袁隆平”。 她谦虚地说,袁隆平是我的榜样,我这个小成绩远不及他对人类的贡献。
农民和粮商们称她为“金豆女神”。 她害羞地说。 我怎么受不了那么高的赞扬。 看到农民们有了好收成,他们很高兴,我比他们更高兴。
在中国大豆的故乡黑龙江海伦市,大豆栽培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有“全国大豆看黑龙江,龙江大豆看海伦”的美誉。 在海伦出生成长的大豆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对大豆有着深厚的感情。
进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之初,李艳华就下定决心,要培育中国特有的高产大豆种苗,让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提高亩产,改善农民生活,为国家作出贡献。
正是这样的“初心”,让李艳华一直奋斗到现在。 李艳华28年扎根黑土地,把青春和热血全部倾注在家乡,几十年整天和大豆在一起。
她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大田种植亩产普遍达到400斤,再加上农户亩产480斤高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她培育了十多个优质大豆品种,已广泛种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累计达五千多万亩,增产二十多亿斤,为农民增收四十多亿元。
在我国大豆长期依赖海外进口、2017年总进口量达到9554万吨的今天,李艳华无疑让中国大豆有了“信心”。
破格成为“继承人”
李艳华1966年出生于海伦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0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后回到海伦“打工”。
为了让李艳华有机会和大豆“共度一生”,这是一份难得的“兼职”。
1990年大学毕业,正值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老研究员金振宇退休选人,“我的老师对科研特别严格认真,当然对选人也很挑剔。 ”。 28年过去了,李艳华对当时老师的要求还记忆犹新。 “本科毕业,在海伦定居”。
“20世纪90年代,农业是国家的基础,育种对提高作物产量非常重要。 ”李艳华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老师对接班人要求这么高,是因为他有非常远大的理想,希望接班人能实现他通过育种解决中国人温饱、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愿望。
李艳华学习成绩好,认真工作在学校很有名,在金振宇严格的选拔标准下,三位老师联名推荐了李艳华。 在她再三恳求下,金振宇决定给她实习的机会。
实习期间,李艳华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得到老师的赏识,半年后,1991年,李艳华成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和金振宇在一起工作才两年,对刚参加工作的李艳华来说,当时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一生。
"失败是常态,但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
如果说刚入学的李艳华很认真,赢得了老师的信任,那么在随后几十年一日的育种试验中,“任君虐待我上千次,我仍像初恋一样等着你”的说法,就来源于她对这个职业的热爱。
“我们的工作是以失败为主,成功都是意外的惊喜。 ”入住第一天,李艳华决心培养属于自己的品种,培养了能在农家大面积种植的品种。
1991年至2003年“东生1”被审定,李艳华等待了12年; 2008年,当“东生1”被农户广泛种植时,李艳华等待了17年。
十年磨一剑,李艳华用她的“前半生”等待“锋芒毕露”的那一刻。
“育种就像十月的怀胎,不按期绝对不行。 ”李艳华用有趣的比喻,杂交需要六年,这期间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我需要不断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决选”。 当然有就幸运,没有就非常正常,毕竟成功率不过万分之一。
有万分之一的“幸运”,李艳华要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有关部门三至四年的审定。 因此,成熟的品种至少要经过10年的培育。 李艳华经常开玩笑说,育种比生孩子难十倍。
很多人说,李艳华很幸运,在第一个十年有了自己的品种。 但在她看来,这种好运并不是偶然的。
李艳华的办公室里,常年摆放着30度倾斜的木制躺椅、床垫和卷起的绿色军大衣。
春播前,李艳华至少要在办公室住20天,对以后要种的植物材料进行分类,根据过去的栽培经验和数据,区分“血缘关系”不同的豆子。
夏季杂交期,她每天早上3点多起床,在没开花前做好授粉准备,不要错过5~7点的最佳授粉时间。
秋收时节,白天短,白天室外工作,晚上统计数据。
每年10月15日前,她还要去三亚播种,增加杂交代数和种子生长数。
争分夺秒已经成为李艳华的工作常态,如果不是下雨天,就是她的工作日。 她每年在地里务农做实验的天数超过150天,远远超过普通农民。
李艳华白天在想大豆,晚上还是在想大豆。 她总是睡在办公室里。 和她在一起的不仅是大豆,还有记录大豆状态的账簿。
“我总是把账本放在枕边,突然想起一个数据,瞪大眼睛。 只有这样我才能睡个好觉。”李艳华笑着说,种“东生1”的时候,她有五本账,每个豆子的“前世”都是全能的。
读了它,才能“万里挑一”
在李艳华的实验室里,大小袋子里密密麻麻地捆着不同标签的大豆材料。 这些看起来差不多的大豆,在李艳华眼里有不同的血统、外观、个性和语言。
“我们每年制造200多个杂交组合。 组合时,血缘关系、抗病性、营养品质、成熟期、株型的面孔都在我脑海里。 ”李艳华告诉记者,在杂交这些信息之前要熟悉内心,对每个个体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提前判断后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在我眼里,每一粒豆子都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 ”为了从上千个品种中选出最优质的,李艳华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豆子“对话”。 “大豆的声音很好。 撞击声因品种而异。 豆子是否牢固,是否压秤,后期的表现是否好,通过声音就可以知道。 ”凭借这种“超能力”,李艳华和大豆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她培育的品种不仅亩产高、粮食质量好、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加工出来的衍生品受到经销商和顾客的欢迎。
“你的心和脑子里都只有这样,才能为此付出这么高的代价。 ”如果说当初李艳华以育种为业,经过不断的“情感交流”,大豆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有每天在一起,心才能平静。
但是,多年忙于工作的她,很少和女儿在一起,说起大豆的成长过程,她总是如家珍,但对女儿和家庭,她却觉得亏欠太多。
在28年的育种生活中,李艳华不仅培育出了经有关部门审定的东生系列10个品种,实验中良种达到53个。
相关数据显示,李艳华培育的大豆品种在黑龙江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0%,我国出口加工的大豆品种也大部分是李艳华培育的。
农民的期待是李艳华的动力,在成功培养“东生1”之前,面对无数的失败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从未动摇过她的初心和决心。
有一段时间,科研经费短缺,工资无法保障,企业答应重金聘请,她一一拒绝。 为了节约科研经费,常年乘坐50小时的火车往返于海伦和三亚之间,忙于育种,没有时间写论文,到2015年晋升职务……
2017年,李艳华因“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进技术创新取得较好成果”被评为“中科院重要技术人才”。
十多年来,她对高薪不动摇,面对挫折和困难不放弃,对于待遇,她更是烟消云散。
去乡下为农民答疑解惑,她从来不收报酬。 在栽培中发现病虫害的她第一次告诉农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
为了不让农民被外界不实的信息所迷惑,她驱车只为了证明信息的真伪。
她把粮商和农民的十几个微信群全部搭建在天花板上,将粮商的主推品种一个屏存,分析其品种优势,将其作为下一个超越的目标。
在28年春秋的弹唱声中,为了在这片幽暗的土地上,找到那颗优质的大豆种苗,李艳华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和泪水,肩上的重担和农民期盼的眼神让她丝毫没有懈怠。 “金豆娘”是农民们给她起的绰号,也是对她的最美的赞美。
未来,李艳华有更远大的目标,她的育种要进军早熟区,同时不断提高大豆产量,提高后期加工质量,使中国大豆有“信心”,使中国大豆亩产超过国际水平。
(记者贾莹莹) ) ) ) ) )。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