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于扬李玉坤实习生郭磊
产量,还是产量。 多年来,周口市农科院研究员耿臻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增加大豆产量。 她21岁大学毕业后进入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原周口市农科所)门,开始了大豆育种工作。 32年来,她在田间奔波,和同事们相继选育出优秀的大豆品种。 截至目前,耿臻已参与或主办国家和省审定大豆新品种27个,累计推广种植90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0多亿元。 目前,在耿臻的不懈努力下,周口市大豆产量从90年代的亩产100公斤,提高到目前平均亩产180公斤左右。 虽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增长,但在大豆领域已经是非常困难的成绩。 其中,她主持培育的“周豆25号”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大豆新品种,今年商丘永城大豆大面积产量创新高,亩产达323.51公斤。 穿着粗布衣服,镇上的大学生又回到了田间地头
今年53岁的耿臻现在留着短发,但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她和大多数女学生一样留着乌黑的长发。 1990年毕业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耿臻,分配到原周口市农科所经济作物研究室。 当时的经济作物研究所存在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的课题,随着大豆研究成果的增加,实力的提高,为了突出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大豆品牌,成立了现在的大豆研究所。 所以,尽管在校期间学了蚕桑专业,但实际上毕业后就开始和大豆交往了。 从此,经过了三年城市生活的耿臻,又穿着粗布衣服走进了田间地头。 后来,为了方便下地干活,她剪了长发,留了短发,一直延续到现在。
周口,地处广袤的黄淮平原之上,这里拥有肥沃的土地,是年轻耿志回忆航空的地方。 “蚕桑和大豆看起来没有关联,但大学时代学的基础课程都是一样的,比如植物学、植物遗传学等都是相通的。 ”耿臻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介绍。 “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不是挑挑拣拣,而是抱着理想信念坚决服从分配。 我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我工作后,既然从事了大豆育种工作,就要想办法提高大豆产量,让村民的钱包更鼓。 ”耿臻说。 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经过许多工序才能培育出一个品种
现在,作为研究员(相当于教授)的耿臻担任周口市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已经几年了。 虽然身份上升了,但耿臻始终保持着朴素的本色。 她走进田间地头时,喜欢戴草帽,似乎和和蔼可亲的邻家阿姨没什么两样。 坐办公桌,她也不喜欢花哨的服装,依然是最常见的普通服装。 11月23日,她穿上一条显得有些褪色的裤子,从标语前走过,步伐坚定,透出她热爱科学研究的执着。
与玉米和芝麻育种相比,大豆育种比较复杂。 每年7月20日以后,正好是三伏天。 下午4点以后,在干旱炎热的时期,大豆育种的第一步是大豆的脱雄、授粉。 脱雄、授粉时,与玉米、芝麻等作物的脱雄、授粉相比,大豆相对困难。 每年7月20日以后,正好是三伏天。 下午4点以后,又热又热,耿臻带领组员下地。 她要提前一天给大豆母本花去雄蕊,第二天一大早,沐浴清晨的露水,用“大豆父本”花粉,给母本人工授粉。
豆科花是蝴蝶形花,特别小,去雄难度大,授粉质量也要保证。 于是耿舆常用镊子,一个个轻轻取下雄蕊,第二天各花授粉,小心每一个过程。 尽管如此,像她这样经验丰富的育种家,每天授粉200朵左右。 然后在授粉成功的豆花上做记号,待豆荚成熟后,将收获的种子带到海南育种基地栽培,次年3月左右回收,夏天就地栽培。 然后进行田间观察、记载,了解其植株的叶形、抗病性、倒伏性、稳定性等性状,成熟后回收表现优异的单株,进行“室内试种”。 这里的“考”有考察、研究、筛选的意思。 也就是说,要调查豆科的植株上有什么荚,每个豆荚上有多少粒豆科,每个米粒都有重量。 然后将“优中优”种子再次带到海南基地种植,最后按程序进入国家和省级试验,待试验中综合性状优良后才能进入鉴定程序。 最终审定合格后,新品种才能正式上市。
这个过程很长,少的话需要两三年,多的话有时会超过10年。 当然,辛苦多年后,最终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新品种选育失败,付出心血。 就这样,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中,耿臻取得了优异成绩,将“周口大豆育种”推向全国前列,先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作物育种”、国家生物育种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河南省重大科学和育种截至2022年11月,先后承担河南省科技创新活动等大豆科研和研究工作,耿臻先后参与和主办了27个审定大豆新品种,其中,国审10个,其培育品种在黄淮海大豆生产的多次品种更新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严谨治学,她秉承了科研育种的精神
“我们是平凡的科研人员,但我们不是普通的科研人员。 ”在工作中,耿臻常用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年轻一代的育种家。 她说,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她们肩负的任务,关系到粮食安全大局,关系到千万农民的利益。 今年29岁的王金霞,是西南大学毕业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今年刚进入周口市农科院,就被分配到大豆研究所,成为耿臻率领的“徒弟”。 “耿老师在生活中很亲切,但在工作上很认真,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 特别是一些研究数据,没有丝毫的错误。 ”王霞说。
王霞还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介绍,从耿臻老师那里,他不仅学到了严格的治学科研精神,还学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经验常识。 例如,有一次需要给大豆浇水,刚开始灌溉,天空就下起了小雨。 很多人建议回实验室的时候,只有耿臻老师引起了热议。 下面不大,赶紧倒水。 果不其然,在毛毛雨持续了10多分钟后,宣布退场。 后来耿臻老师才揭秘,这都是长期在田里工作观察农业气象的经验之谈,加上现代科学的天气预报,她断定这雨下得不大。 “我们大豆研究所现在有9个人。 大家都继承了老一辈科研人员的优点。 并在此激励下,决心深耕大豆育种领域,选育出更多、更高产的品种。 ”耿臻说。 (本文为大河报豫视频原创新闻作品,部分照片由回答者提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